馬麗萍 張娜 孫甜甜 趙孟婷 張靜文 劉繼成
摘 要 以河北省衡水市城市更新為契機,分析豐收渠帶狀公園現狀,發現存在河道雜草叢生、邊坡已不存在、河道行洪能力缺失、公園主題延展和功能配套不足等問題。根據場地條件和周邊用地現狀,結合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明確豐收渠帶狀公園景觀改造策略,突出“月季花海”特色,打造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公園,營造甜蜜浪漫的繽紛空間,打造衡水首個以愛情為主題的公園。從公園定位、功能分區、景觀結構、排澇功能恢復、游覽路線、基礎設施和綠化種植等方面提出了改造措施:優化道路系統設計;增加以“愛情”為主題的景觀節點;完善公園內的服務設施;重新進行功能分區,增加兒童活動區;恢復豐收渠的景觀及排澇功能;增加應急避難場所;完善鋪裝設計;優化綠化種植設計。
關鍵詞 豐收渠帶狀公園;城市更新;改造;景觀設計;河北省衡水市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9.049
收稿日期:2022-01-21
作者簡介:馬麗萍(1987—),女 ,河北衡水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規劃設計。E-mail: maliping_87@126.com。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態問題已成為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制約著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針對城市生態的突出問題,提出了“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簡稱“城市雙修”)的理念思路,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的特色和活力,從而推動城市轉型發展[2]。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衡水市的城市生態問題日益突出。2019年全市召開的“三深化、三提升”工作會議,強調要全力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工作,統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和黑臭水體整治。衡水市的綠地系統布局是以水系綠廊為網絡,以衡水湖濕地為核心。豐收渠作為衡水市南部發展的重要脈絡,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廊道,由于缺乏有效治理,河道雜草叢生,河道邊坡起伏不定,河流的行洪能力也受到影響。要打通衡水水系,改變河流現狀,應著力恢復豐收渠的行洪排澇能力,提升豐收渠生態環境,這也是對政府“三深化、三提升”工作的積極回應。
1? 公園概況及存在問題
1.1? 公園概況
豐收渠帶狀公園位于衡水市城區南部,中華南大街西側,北與滏陽河沿河綠道相連,南至滏陽一路,東側與市政道路(城市主干道)相連,西側為新建居住區。豐收渠帶狀公園南北長1 300 m(跨兩個街區),寬96 m,總面積12.48 hm2,緊鄰滏陽河,是城市景觀系統重要的生態綠軸,也是衡水市南部新區重要的公園節點。改造前公園內滏陽河南至南外環段已有園路、廣場,但是景觀空間單調,缺少變化;綠化植物比較豐富,以月季為主,南外環至滏陽一路段綠地內以綠化為主,成排種植喬木、花灌木,綠地與便道高差較大,便道處有完整的道路綠化帶,設有小的園路和廣場。
1.2? 存在問題
通過現場調研,發現豐收渠帶狀公園內多種植大花月季、樹狀月季等品種,已形成“月季花海”特色,但主題延展和功能配套不足;滏陽河南至南外環段綠地形成了一定的景觀空間,但其景觀空間只停留在主干道附近的地方,西側種植背景林,游人無法進入,景觀空間需要拓展,該段雖然設有廣場,但廣場空間稍顯單調,缺少空間變化;南外環至滏陽一路段綠地以綠化種植為主,此地塊需要與北側有機結合,在主題、形式和功能上統一設計,優化空間格局。
調研發現豐收渠河道雜草叢生,邊坡已不存在,河道的行洪能力缺失,亟需治理恢復,需按規劃重新實現豐收渠的排澇功能,并且結合園林景觀,使豐收渠在實現排澇功能的同時形成較好的景觀效果。
2? 改造提升策略
豐收渠帶狀公園改造應根據場地條件和周邊用地現狀,結合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明確特色定位,與全市其他公園形成差異化發展。公園現有的綠化植物品種豐富,已經形成“月季花海”景觀,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豐收渠帶狀公園改造策略。
1)突出公園主題——月季花海特色。延續已經形成的月季特色景觀,突出“月季花海”特色,打造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公園,營造甜蜜浪漫的繽紛空間,打造衡水首個以愛情為主題的公園。基于場地內已形成的月季景觀,以及場地內最具代表性的風車景觀,將此綠地提升改造成以愛情為主題的公園,以“幸福花間,豐收愛情”為設計主題,同時把表現愛情主題的景觀元素融入到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形成網紅打卡點,使公園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2)對公園重新進行功能分區,形成“兩軸、兩線、九分區”的景觀結構(見圖1)。公園周邊居住區較多,人口密度較大,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活動需求,打造不同功能分區,設計不同活動空間,滿足周圍不同人群的需求,形成“兩軸、兩線、九分區”的景觀結構。“兩軸”是指以愛情為主題的風情軸及以豐收渠和滏陽河綠地形成的復合景觀帶,依托豐收渠帶狀水系形成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親水空間的濱河生態軸;“兩線”是指公園內的愛情幸福體驗線和愛情時光印記線;“九分區”包括邂逅舞臺區、許愿湖濱區、浪漫花海區、情定空間區、幸福之林區、無動力樂園區、愛情紀念區、光影長廊區、全民活動區,通過多種分區設計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需求,提升公園的綜合活力,服務周邊不同人群。
3)結合周圍人群的使用習慣和使用頻率,合理設置游覽路徑,加強各空間的聯系性,提升游人體驗的豐富度[3]。
4)提升豐收渠的行洪、排澇功能,使其與衡水水系相連通。
5)增加和完善公園內的基礎設施,對公園內的設施和鋪裝進行統一規劃和替換,滿足游人游園需求。
6)補植適合當地生長的植物,豐富植物品種數量與季相變化,增加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復層植物群落。
3? 改造設計措施
3.1? 優化道路系統設計
在保留原有道路、廣場的基礎上,結合公園內的水渠景觀,增加環形園路和廣場空間,將公園“幸福花間,豐收愛情”這一主題貫穿公園設計的始終,將“花間”“愛情”主題演繹成具象元素,“花間”通過“花瓣”形狀來表現,在公園入口、廣場處設置“花瓣”形狀的綠地進行空間分隔,“愛情”通過“心形”的形狀來表現,在公園內通過設計“心形”的園路、廣場,突出公園的主題。
全園道路系統設計中,在保持原有道路不變的基礎上,增加不同層級的園路,豐富公園的游園路線,同時為了滿足周邊居民跑步健身的需求,設置1.5 m寬的環形健身步道,結合公園西側居住區和東側主路,設計多個公園出入口,提高了公園的可達性。
3.2? 增加以“愛情”為主題的景觀節點
豐收渠帶狀公園的主題為“幸福花間,豐收愛情”,為突出公園的主題,在園內設計多個以“愛情”為主題的景觀節點,同時增加了讓人們進行互動的一些小品設施,比如“心形”小品拍照打卡點(見圖2)、愛情郵箱、花瓣花架、“心形”景觀燈柱(見圖3);同時對場地內現有的風車建筑進行外立面裝飾,使其風格更加浪漫;在夜間增加了浪漫的花瓣燈光,在廣場中設置尋找愛的記憶的一些小品,結合園路設計愛心廊架。
3.3? 完善公園內的服務設施
根據《公園設計規范》將園內服務設施進行配套完善,如在公園中心位置設置公園服務中心和雷鋒志愿服務站;結合場地特征,在公園內根據廁所布置規范增加廁所兩座;結合園路、廣場增加亭廊花架,為游人提供遮風避雨的設施,同時豐富公園的景觀層次;設置樹池坐凳,增加親水觀景平臺、休閑平臺、公園導視牌等設施;在公園出入口位置設置機動車和非機車停車位,方便游人停放交通工具。
3.4? 重新進行功能分區,增加兒童活動區
根據景觀結構軸線,對場地進行功能分區,從北向南依次為幸福之林區、情定空間區、浪漫花海區、許愿湖濱區、邂逅舞臺區、無動力樂園區、愛情紀念區、光影長廊區、全民活動區。在公園的南端和北段各增設兒童游樂設施一處,滿足周邊兒童活動的需要,并在兒童活動區周邊設置老年活動區、青年健身區和休閑等待區;同時在其他區域設置兒童活動場地,滿足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活動需求。
3.5? 恢復豐收渠的景觀及排澇功能
豐收渠承擔著中華大街兩側居住區的排水功能,其承擔的排水面積有滏陽河堤至南外環約0.68 km2,南外環至滏陽一路約0.72 km2。豐收渠的設計收水斷面根據片區排水面積和暴雨強度進行計算。公園內有豐收渠的部分流段,考慮景觀的需要,設計時將豐收渠的排瀝功能和景觀功能結合起來,即無水時湖景上下游溪流為旱溪景觀,雨水集中時可以突破旱溪寬度,變成景觀水渠,旱溪景觀既豐富了公園景觀,也滿足豐收渠排水排澇功能,結合植物設計,大部分無水時期依然保持良好的旱溪景觀效果;對接片區雨水管和匯聚的雨水徑流,使中央湖景保持水位不變。整個區域水流方向為由北向南排至滏陽路后,繼續向南排水,通過市政道路(南外環、沁香路)時通過暗涵相連。
3.6? 增加應急避難場所
根據《城市綠地防災避險設計導則》,按照公園實際體量及有效避難面積綜合考慮,將豐收渠帶狀公園定位為短中期避險場所;以公園服務中心為核心,結合其他服務設施打造公園防災避險場所;協調公園綠地的應急避難功能與常態功能,應急供水、供電、指揮管理、醫療救護場所都由公園中心服務站承擔,應急廁所結合綠地配套設施或設置可移動公廁,公園其他空地可以作為應急宿棚區,應對短中期防災避險的需要。
3.7? 完善鋪裝設計
公園內的鋪裝整體簡潔,以透水的“可呼吸”生態材料為主。入口廣場使用深灰和淺色石材形成對比;公園新建園路主要是采用特色拼貼圖案透水磚;現有園路鋪裝(紅色燒結磚)已損壞,全部更換面層與公園內鋪裝統一;健身步道為彩色透水混凝土夜光跑道,結合健康和愛情元素設計熒光標識。
3.8? 綠化種植設計
3.8.1? 植物種植現狀
滏陽河堤至南外環段,充分利用場地內長勢良好的喬木,點綴開花植物,營造林緣景觀;局部遷移法桐、速生白蠟、金葉國槐,增加常綠及開花植物,營造有季相變化的植物群落;保留現存樹陣法桐、月季,局部遷移白蠟,增加開花及色葉類植物,大量運用月季、薔薇植物等突出公園主題,營造月季花海氛圍。南外環至滏陽一路段種植喬灌木片林,在保證景觀統一的前提下,對現有樹木做到應用盡用。
3.8.2? 植物種植策略
以愛的路程為植物線索,月季為主題,植物搭配其他薔薇科植物,穿插甜蜜花境,打造甜蜜浪漫的植物景觀。
尊重現狀,保留現有植物,遷移部分植物再合理利用,改善景觀空間。整體塑造,呼應設計主題,營造全新的綠化系統。突出特色,以月季為主題花,增加各種形態色彩的月季。
在公園內還設計有甜蜜花境、多彩花田,結合水系設計濕生植物組團。甜蜜花境主要品種有豐花月季、蒲葦、蘆葦、芒草、細莖針茅、彩葉草、木槿、大花金雞菊、萱草等,選擇多花多色葉植物,營造浪漫氣氛;多彩花田主要品種有荷蘭菊、墨西哥鼠尾草、花葉美人蕉、松果菊、黃花鳶尾、桔梗、 歐石竹、火炬花、金光菊、大花月季等;根據花卉的花期不同進行合理搭配,形成可觀、可觸、可聞的植物景觀。
4? 小結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對豐收渠帶狀公園進行了改造設計,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對公園內現有的植物做到應用盡用,利用公園內已形成的月季花海景觀,營造一個以愛情為主題、充滿浪漫色彩的城市公園[4]。設計者立足現狀,在延續公園特色景觀的前提下,對場地重新進行了功能分區和道路系統設計,增加主題景觀節點,完善公園內的基礎服務設施,按照《城市綠地防災避險設計導則》增設應急避難場所,并對道路鋪裝和植物種植重新進行了調整;恢復公園內豐收渠的排澇功能,并對其進行景觀美化,充分體現該區域的景觀特色。通過對豐收渠帶狀公園改造設計的探索,公園改造設計需要在尊重現狀的基礎上,從設計主題、功能分區、景觀結構等方面入手,對場地重新定位,進行功能分區,根據公園設計規范等相關指導性文件,完善公園內的基礎設施,對園路鋪裝、植物配置與公園景觀統一考慮,打造特色景觀節點,形成極具辨識度的特色景觀,重新激活該地塊的活力,滿足居民休閑娛樂需求,提升城市景觀質量[5]。
參考文獻:
[1]? 谷魯奇,范嗣斌,黃海雄.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城鄉規劃,2017(3):18-25.
[2]? 陽建強.西歐城市更新[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3]? 史仲維.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濱河景觀設計——以浦東川楊河唐鎮段為例[J].城市建筑,2021(9): 156-159.
[4]? 熊含蓓.城市更新視角下的青磚湖公園改造設計[J].大眾文藝,2020(8): 58-59.
[5]? 馬迪,王吉堯.城市公園景觀提升改造設計探討——以海拉爾城區成吉思汗廣場改造設計為例[J].綠色環保建材,2020(8): 187-188.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