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6日,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9日,以色列空軍對部署在貝卡谷地的敘利亞導彈陣地進行閃電襲擊,一舉摧毀其19個地空導彈連。在空戰中,以色列空軍更是在與敘利亞空軍的交火中創造了82∶0的戰果,史稱貝卡谷地之戰。此戰是世界壓制防空作戰史上的經典戰役,更成為無人機嶄露頭角的成名之戰。戰役前后,以色列空軍先后出動“先鋒”“偵察兵”“猛犬”等多型無人機,與E-2C“鷹眼”預警機、波音-707電子戰飛機、F-15戰斗機等緊密協同,執行戰場偵察、欺騙誘導、電子干擾和協同攻擊等任務,充分顯示無人作戰平臺在現代戰場上的巨大作用。
自1981年4月敘利亞軍隊進駐貝卡谷地以來,以空軍便頻繁派出“猛犬”等無人機前往偵察,對敘軍的以“薩姆”-6地空導彈為骨干的高、中、低防空網進行全面監視,并對其雷達制導車、導彈發射車、雷達站等重要目標進行精確標定,甚至在以色列境內的內蓋夫沙漠全比例還原了薩姆導彈陣地,展開全流程的實戰演習。作戰過程中,以空軍始終編配一個無人機中隊,專門執行電子偵察、戰場監視、引導目標和作戰效能評估任務。在作戰進程中,無人機持續將戰場實時畫面回傳至后方指揮所,為以空軍實時指揮和精確打擊提供強大的情報支持,有效創造制勝先機。如今,軍用無人機早已從輔助攻擊角色,發展成為涵蓋低空-高空、近程-遠程和輕型-重型等數十種品類的武器家族,包括但不限于察打一體無人機、隱身無人機、蜂群無人機和低空轟炸機等高科技作戰平臺。
(摘自《中國國防報》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