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林 周芯宇
摘要:隨著國家政策的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進一步拓展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地區發展與全面振興。幾千年華夏驟變埋沒在鄉間的非遺產業眾多,“閩北”由于群山丘陵的地勢與黃土土質的因素,造就了燒制黑瓷——建盞的先天條件。正是如此,建盞在世界瓷器地位上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于東方閃耀。隨著國家的繁榮,建盞更作為國禮贈予各國,以一種固態的方式為外友們展示中華文化。而伴隨非遺建盞產業的發展,其包裝設計材料的環保與結構的減量研究,在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做出合乎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設計規劃。
關鍵詞:鄉村振興;非遺;建盞;包裝設計;材料;減量化;綠色可持續
中圖分類號:J527; TB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400 (2022) 05-0088-04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Jianzhan Reductive Packaging Structur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in Northern Fuji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Cheng-lin, ZHOU Xin-yu(School of packaging design art,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ill further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ere are many non heritage industries buried in the countryside due to the sudden changes of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Due to the terrain of mountains and hills and the soil quality of loess in “Northern Fujian”, the congenital conditions for firing black porcelain Jianzhan are created. In this way, Jianzhan is like a bright pearl shining in the East in the status of porcelain in the world. With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Jianzhan is added to all countries as a national ceremony to show Chinese culture to foreign friends in a solid wa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ackaging design materials and the reduction of structure should also make a design plan in line with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ianzhan; packaging design; materials; reduction; green sustainability
1 研究背景與目的
1.1 時代背景
截止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則是進一步拓展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地區的發展與全面振興。隨著國家對于脫貧落后地區人力物力資源投入不斷提升,想穩定發展不倒退,因地制宜發展地域特色產業是必經之路。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我們應該牢牢抓住產業興鄉這個“牛鼻子”,根據不同地區特色,抓準當地產業坐標,發掘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在發展的同時讓人們得實惠、地區得發展,以特色非遺產業推動鞏固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融合共同發展,特色非遺產業的發展其最終目的在于幫助人民增收致富。
1.2 研究目的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地域特色產品減量化包裝結構空間、材料也逐漸受到重視。閩北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朱熹書院、非遺建盞(圖1)等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竹林資源也是地區的一塊金字招牌,而讓這些民間藝術瑰寶“活”起來,還得下不少功夫,從聚焦地區特色與特色環保包裝設計相結合,重點打造成聯動綠色竹產業包裝合作工坊,通過合作農戶的運營模式著力培養有能力建設運營非遺產業聯動項目的帶頭人,把分散的傳統竹編藝人聚起來。通過民間藝人的示范和培訓,帶動有意向的農戶參與,幫助村民和剛脫貧的農戶實現家門前就業致富。與此同時,積極拓寬非遺建盞產品與減量化包裝結構設計和推廣渠道,使閩北地區非遺建盞項目以及相關聯動竹產業從農民副業,逐步發展為重點產業,在與鄉村振興戰略無縫銜接、高質量融合下,推動地域特色產品減量化包裝結構設計發展,使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并在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的同時貫徹落實綠色環保包裝設計理念。
2 研究內容
以研究鄉村振興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為背景,目前閩北非遺建盞包裝設計存在的問題為目標對象,針對目標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在前期準備階段,對現有掌握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對于閩北竹包裝產業聯動研究,使其建盞包裝達到等級化、標準化程度,在未來5年達到65%以上,并使成果與經驗能向國內其它陶瓷產區推廣。與此同時,在保證包裝對陶瓷產品保護功能的基礎上,使材料結構、空間使用在總體上減少25%,朝著生態化、減量化、輕質化方向發展。
從閩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盞現有的基礎條件出發,在建盞現有的包裝設計、本土的傳統文化、自然資源、民間特色等方面著手進行分析。通過收集檢索瀏覽建盞不同的包裝設計,總結出在包裝設計過程中存在的空間材料減量問題,對設計的手法、內容與方法進行研究。
2.1 包裝材料
對比包裝材料的發展趨勢和現有生產技術,竹制包裝既保護環境又節省資源,并有利促進資源利用和環境協調發展。基于此包裝材料上的優點,不僅符合國家建設兩型社會的政策要求,也符合當下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該種材料屬于自然再生原料制品,從宏觀來看,也屬于節約資源和環保材料項目,是未來綠色包裝重點發展方向,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2.2 包裝結構
在建盞包裝結構設計上,對同類同規格產品進行分類等級化,根據產品不同的高度和尺寸,采用積木或者網格排列,例如把類別分為高度10-15厘米、15-20厘米、20-25厘米,以此類推地進行結構創新設計,擴寬同款產品包裝設計的適用范圍,最大限度地使同類同規格實現建盞包裝等級化和標準化。在包裝盒型設計上,根據當下“回歸自然”、“綠色環保”、“減量化”的包裝設計原則,適當借鑒外來文化的精髓,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間藝術風格元素,在包裝結構合理的前提下,將民間藝術進行風格上的重構,并與現代設計語言和地域文化相結合[1]。
3 陶制品減量結構包裝設計研究概論
3.1 國內陶制品減量結構包裝設計
隨著國內綠色包裝設計理念的不斷發展,減量化原則逐漸成為包裝結構設計的主流。減量化設計的基礎是建立在材料、結構等相關因素之上,通過減少包裝材料、優化包裝結構來實現合理節約利用包裝空間與綠色包裝設計的目的[2]。由于近年來鄉村振興各地域特色產品成交量的快速提升與國家政策的支持,各鄉村地域特色產品的包裝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包裝產業鏈。
以下以國內各地域特色產品關于減量化包裝結構的重要性、方法和原則進行研究。首先,陶瓷產品的包裝,大多都建立在以地域文化為內容、特色產品為載體、設計結合方式三種條件形成的特定系統化關系,此類地域特色產品,普遍從載體的特性出發,其中文化內容又根據載體的特性以獨到的方式融入載體之中,通過把無形的文化底蘊以有形的固態展現相結合,此類陶瓷品的載體包裝設計一方面為考慮充分表現文化內容,包裝視覺設計表現上存在著單調性、分散性;另一方面在其產品包裝內容材料選用上過于單一,結構空間上也有待進一步減量優化(圖2)。
3.2 陶制品減量結構包裝設計概論
陶瓷產品在減量結構包裝設計方面,將按照“綠色生態”的要求,融入保護環境的理念,采用綠色環保可降解、可回收材料以及減量化包裝結構進行非遺產品的包裝,在保證陶瓷產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3.3 小結
華夏文化是由各種各樣地域傳統文化所組成,而各地域特色文化中流淌著的中華文化基因不是憑空創造的,它來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來自于一輩輩的華夏子孫所守護締造的中華文明,來自于當今新一代的智慧和創新。閩北這樣一個文化之地,從過去到現在,文化產業結構一直在不停升級與發展,因此在閩北文化旅游蓬勃開展之際,基于鄉村振興背景在非遺建盞減量化包裝結構設計上還有很多需要研究和創新的地方,如在既落實綠色包裝設計理念的同時,又注重地域文化內涵的體現、文化特色的視覺符號的提取與傳統工匠精神的傳承等,都是目前在包裝設計中需解決的問題。
4 研究規劃
4.1 非遺建盞包裝設計聯動竹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著眼閩北豐富的文化、自然資源,進行包裝設計元素的提煉組合。以非遺建盞包裝設計為基礎,從源頭上謀劃設計帶動發展,將非遺建盞包裝項目與竹編工藝進行結合,實現包裝結構減量化與特色產業聯動,并進一步從農民副業發展為重點文化產業,進一步推動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
4.2 貫徹減量化包裝結構設計,落實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
閩北這一文化與自然的寶地,同時又有著“綠色國家森林”和“中國筍竹之鄉”的美譽。為進一步提升綠色包裝理念,以建盞減量結構的包裝形態表達。首先從包裝材料的可回收性、可自然降解性作選擇。其次對包裝結構進行減量化處理。最后充分考慮其包裝二次利用的潛力,延長包裝重復利用率,以呼應人類生產消費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貫徹好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
5 結語
此研究針對閩北地區特色非遺建盞包裝設計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類,通過研究對比分析找出發展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在建盞包裝中以安全與環保為設計前提,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設計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建盞包裝設計。并在通過此次閩北非遺建盞減量結構包裝設計過程中,助力非遺建盞產業高質量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孟杰,醴陵釉下五彩陶瓷餐具包裝結構標準化設計[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5.
[2] 魏專,龍佳寧,基于減量原則的炎陵黃桃包裝設計[J].包裝工程.2021.41(11).
[3] 許超,論現代包裝設計的自然生態觀[J].中國包裝工業,2008(7).
[4] 朱和平,趙蓉,試論“二次結構”設計在陶瓷產品包裝結構中的應用[J].中國包裝工業.2013(18).
[5] 許超.過度包裝的抑制舉措[J].美術觀察,2008,(4).
[6] [美]George L.Wybenga.包裝結構設計大全[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7] 許超.現代包裝設計尺度論[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