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細胞結冰之后,也會使細胞間物質交換停止,更重要的是說明有機體內沒有了水分,幾乎所有的新陳代謝都要停止,有機生命的載體——蛋白質也會變性,動物也就喪失了生命。
不過,也有不少小動物,能夠抗住冷凍活下來。
在靠近北極的加拿大北極群島、格陵蘭以及俄羅斯佛蘭格爾島,有一種蛾子,被稱為格陵蘭燈蛾。昆蟲一般生命周期很短,并且害怕寒冷,而格陵蘭燈蛾的幼蟲期卻長達7年。在高緯度地區的生活,大部分時間都非常寒冷,一年中只有很短的時間會萌發植物,它的幼蟲只能利用這短短的窗口期進食,補充羽化的能量,直到第七個年頭的夏天才化蛹,然后在第二年春天羽化。羽化后的雌蛾幾乎不會飛行,靠散發的性信息素吸引雄蛾前來交配,交配后雌蛾會產下卵,待卵孵化又會開始另一個7年的周期。
經過研究,科學家發現這種昆蟲能夠承受-70℃的低溫,它們在氣溫下降以后會將體內多余的水排出體外,將體液維持在非常高的濃度。同時,幼蟲的寄主植物中含有一種被稱為吡咯里西啶的生物堿,這種生物堿會讓幼蟲產生保幼激素。
說到“皮實”的生物,可能不少朋友都會想到水熊蟲。這個小家伙不管是在外太空還是沸水中都能游刃有余。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實驗,他將水熊蟲放在零下200攝氏度的液態空氣中低溫浸泡了20個月的時間,然后又將水熊蟲放在零下253攝氏度的液態氮中超過26個小時,再在零下272攝氏度的液態氦中浸泡了8小時。他以為這樣就能讓水熊蟲死亡,把它撈出后,卻發現它體內的冰迅速融化,很快就重新復活了。
水熊蟲在遇到惡劣環境的時候會將身體蜷縮起來,并將體內的大部分水排出,進入一個被稱為“隱生態”的狀態,這時水熊蟲就像是被按了暫停鍵一樣。
水熊蟲的體內還有一種損傷抑制蛋白,這種蛋白在水熊蟲的細胞可能受到損傷的時可以起到“護盾”的作用,保護細胞不受傷害。
(據“中國昌吉網”)1856727C-9B2A-4D8B-8173-E3726AD88D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