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何雯



學校德育必須不斷創新途徑和方法,努力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為學生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本期“樣本”所展示的幾則案例,有的堅持以美育人,促進學生藝慧相生;有的基于學生生長和生活實際,開展幸福教育;有的致力紅色教育、綠色教育和藍色教育,獨創“三色”教育品牌。實踐證明,這些都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益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也指出,要遵循特殊教育規律,以適宜融合為目標,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隨著時代的發展,我校學生主體結構發生了變化,除智力障礙兒童外,自閉癥兒童正在逐年增多。在美術活動中我們發現它的視覺性、藝術性、趣味性、表現性可以提高智力障礙兒童和自閉癥兒童的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矯正行為缺陷,改善情緒,為智力障礙和自閉癥兒童發展語言溝通提供很好的幫助,是融合實踐、改善行為功能、康復訓練的有效途徑,也是調整自我情緒、適應學校生活、發展智力水平、提升兒童能力的必要手段。基于此我們開展了美術教育康復與實踐。
一、以生為本,挖掘美術內涵
美術活動是自我愉悅、身心康復的手段,自閉癥兒童和智力障礙兒童也不例外。許多自閉癥兒童通過繪畫、手工制作讓他們刻板的重復變成了有序的圖案,在語言無法表現其內心世界和需求的情況下,畫畫成為了人與人交流的方式,通過繪畫中的色彩、線條我們感觸到了他們的內心世界。為了發揮美術活動的優勢,我們從課程內容開始入手。
(一)開發課程,拓展活動
我們根據美術媒介的表現及材料運用和學生的智力水平、動手能力,開設了以繪畫和手工為主的多門類課程,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喜好、興趣來參與美術活動。繪畫以國畫、水粉畫、兒童畫、版畫、瀝粉畫等為主;手工以穿編、剪紙、泥塑、撕貼等為主。這些課程豐富了學生認知、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在色彩、造型、構圖、材料等美術活動中發現美、感知美、發展美的情趣,提高了審美能力。
(二)聯系生活,體驗過程
我們讓學生通過自己對身體、家庭、學校的認知和生活需求,以及常見的生活材料進行美術活動和創作。為了加強對自閉癥兒童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為了讓孩子們感受自己的身體,我們開展了腳印畫、手印畫;為了能加強親子交流,我們讓孩子與父母一起畫手絹、畫風箏。學生在參與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在了解自己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身邊最親的人,獲得了美術制作的直接經驗,感受到了活動的愉悅與滿足。我們在利用廢舊物品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通過撕、剪、貼、捏、揉、搓等技法,發展他們的觸覺能力和精細動作,讓紙杯、紙袋變廢為寶,成為一件件藝術品。通過讓他們感受制作的過程,嘗試美化自己生活的樂趣,更加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關注文化,發掘傳統
為讓孩子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開展了國畫小寫意、白描、剪紙等傳統藝術形式活動,同時增設了臨摹國外大師作品、畫非洲面具等項目,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為了更好的繼承中國畫,我們在國畫學習中讓學生掌握毛筆的握筆姿勢,學習運筆描畫、潑墨涂色等國畫傳統的筆墨技巧和表現方式,在水墨畫創作過程中,充分發揮自閉癥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讓學生參與潑墨、描畫、點彩等一系列美術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情緒得到了宣泄,精細動作得到了提高,學畫信心得到了有效增強,增進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四)聚焦本土,特色實踐
我校是“山西工藝美術非遺面塑進課堂”訓練基地,通過對張桂梅老師的面塑技藝學習,讓學生們了解三晉面食文化。在制作十二生肖面塑的過程中,學生們感受了面的柔韌、肌理;在造型與表現、揉、團、剪、捏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面塑的可塑性能讓學生反復練習,捏饃饃、擦格斗兒、剪面魚魚等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挖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激發潛能,進行有效康復
(一)穩定情緒,促進發展
美術能夠在精神撫慰方面發揮很大的作用。自閉癥兒童是神經發育障礙導致了腦功能和精神障礙從而影響了智力發展,美術可以緩解他們的情緒,安慰他們的精神,促進能力的發展,是一種康復治療的方法。
學生對美術有濃厚的興趣是進行康復訓練的突破口,做手指操是精細動作的開始,是精神的放松,是進入康復訓練的前奏。欣賞美麗的圖案是視覺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圖案通過眼睛傳遞反射到大腦刺激神經中樞情緒逐漸平復,精神趨于穩定,有效地提高了他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在動手描畫涂色的過程中,美麗的色彩讓他們心情開朗,涂鴉又滿足了他們多動的要求,精神得到釋放,提高了動手能力和認知能力,促進了智力的發展。
(二)興趣促言,加強交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只要上美術課,情緒就會變得穩定。抓住這個特點,我們擴大了康復范圍,加強了語言方面的交流。通過讓學生在活動中互相問好“早上好”“寶貝,這是什么”,不斷交流“哪個是紅色”,經過反復的訓練,從強調注視發音,到簡單的字詞,在美術繪畫這一興趣愛好面前,孩子們變得很乖。現在孩子們喜歡詢問作品好不好,雖然說話還不連貫,但已經能體現出效果。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自閉癥兒童語言與他的心理、智力是相連的,他的興趣愛好更是與他人交流的一把鑰匙。
(三)流程學習,改善偏執
流程化學習制度是一種特別的教育方法,它能為孩子創造出適于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環境。這種方法的實質是將學習繪畫的過程細化,把要做什么、如何做等具體細節告訴他們,從而使孩子無需家長陪伴也能完成這項工作,從根本上改善做事習慣,改善偏執個性。01490030-583D-4933-AD64-4CA8BFF1A8F2
在美術活動中,我們細化了從描畫、點畫到圖形添畫、臨畫的步驟,從五分鐘到十分鐘再到二十分鐘,經過反復實踐,自閉癥兒童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并學會繪畫的過程。例如蠟筆畫:打開鉛筆盒—拿出鉛筆—在紙中央描畫圓—修改—拿出勾線筆描畫—拿出你喜歡的蠟筆—使用蠟筆從上到下涂色完成—收拾工具—展示作品。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又進行了細化,從鉛筆的擺放到物品的收放,要有固定的位置,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做,雖然剛開始,他們不愿意去做,喜歡搗亂,但我們一叫名字,他們總會回到座位上,完成自己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次數的重復,潛移默化中他們能獨立地完成許多活動,學習繪畫成為了一種習慣。
三、融入生活,做到自立自強
我們發現,通過讓智力障礙兒童和自閉癥兒童在美術創造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遷移至現實生活中,能使孩子們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社交溝通意愿明顯提高。孩子們在生活中會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的衣服,會主動去翻閱漂亮的畫冊,會主動拿起顏色明快的物品……。在美術活動中能主動介紹班級情況并與客人握手交流,還有很多學生會主動介紹自己的作品,最終實現了我們教學目標中提到的調整情緒和行為、促進社會適應、發展融合實踐能力這一目標。
我校每年代表山西省參加全國、省、市各項美術大賽,其中包括殘疾人聯合會和普通兒童組織的大賽,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兩名同學的作品在“全國特殊教育學校美術作品巡回展”上獲“優秀學生藝術家”稱號,二十八名學生在全國第三、五、六屆“殘障少年兒童和平海報”大賽中獲得優秀作品大獎,在二十四屆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舉辦之際我校非常榮幸的又有十八名學生作品入選參展,為冬奧助力。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愛美的教育。在杏花特教“拙藝軒”美術活動中,我們一起努力與智力殘疾兒童去認識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提升他們審美素養、培養崇高生活目標和情趣,使他們融入社會生活,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為了提高特殊教育質量,促進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強、自立,也為了美術活動康復治療更具療效,更有科學性、代表性,我們會在今后的美術活動中,繼續深入研究,將美術活動的優勢最大化,爭取實現美術活動康復治療的進一步推廣。
【王芳,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校長;何雯,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美術教研組組長,一級教師】
實習編輯︱朱雪林01490030-583D-4933-AD64-4CA8BFF1A8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