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顯友 劉子遠
法治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這是一種生命態度的教育: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激揚生命,煥發生命的活力,從而使學生擁有生命深度而具有生命內涵、沉淀生命厚度而釋放生命理性、拓寬生命廣度而飛揚生命價值、提升生命溫度而點燃生命激情。
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印發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明確指出,“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客觀要求”。這是對中學加強法治教育的擘畫,更是規范和要求。
一、中學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中學生加強法治教育,不僅是中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學校依法治校、國家依法治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
(一)加強法治教育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
法治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這是一種生命態度的教育: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激揚生命,煥發生命的活力,從而使學生擁有生命深度而具有生命內涵、沉淀生命厚度而釋放生命理性、拓寬生命廣度而飛揚生命價值、提升生命溫度而點燃生命激情。加強法治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到權利和義務的辯證關系,敬畏生命所以守護生命、守護憲法和法律;尊重生命所以滋潤法治素養,驅動法治思維,不傷害他人和社會,踐行法律要求,規范約束自我,讓生命不僅具有激情,更具有理性;激揚生命所以崇尚憲法和法律,弘揚憲法精神,釋放人生價值,服務社會。法治意識是培養學生有信念、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
(二)加強法治教育是學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
學校依法治校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推動依法治校需要發揮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合力,最終落實到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對中學生加強法治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主人翁意識,依法愛校,一生愛校,正確行使權利和義務,依法有序參與學校活動、推動學校的發展。因此,加強對中學生的法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增強學生的法律信仰,引導其積極參與學校文化建設,這也是學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
(三)加強法治教育是國家加強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
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中學生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對中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拔”出法治意識的高度,使其成為法律的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才能使中學生作為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法治建設“節節高”,“孕”育依法治國的重要力量,結出法治建設的飽滿“穗”粒,創造依法治國的美好未來,使學生成為推動我國治理能力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堅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期”盼。
二、當前中學法治教育的主要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法治教育的重視,普法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學法治教育的效果也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仔細分析中學法治教育的開展情況,還是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教育環境的隨意化,缺乏政治站位
校園文化建設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內容。中學法治教育缺乏濃郁的校園文化品質追求,很多學校校園內法治教育宣傳海報零散地張貼在不同的墻面上。這種文化環境不僅不能讓法治宣傳海報浸潤學生的心靈,反而給人一種非規范性的潛移默化的沉浸,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內涵式的發展。
法治教育碎片化、快閃式、快餐制、表面化使得中學法治教育呈現出運動式、迎合式、迎檢式的特點,缺乏對憲法和法律的尊重,使得法治教育短、平、快,缺乏持久性,沒有從中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全面要求的視角認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價值,不能使法治教育走心、用心、潤心。
(二)教育目標的短視野,限制思想高度
部分學校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方向不明確,持久性不強,缺乏過程的內化。很多學校聘請了法治副校長等,但其實際作用卻被局限于開學初或者畢業典禮上的一個小項目。一些學校的法治教育課時保障不足,寫在課程表的附則中,消失在教學壓力的沖擊下。學校在法治教育的規劃上缺乏科學精神,缺少通過主題教育引領下的序列活動開展。在教學目標管理上缺乏評價機制,迎接檢查的圖片展的背后卻是日常各類活動的堆積,缺乏具有深刻生命內涵的法治教育活動。教育目標管理上缺乏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互動體制建設,缺乏不斷完善教育目標的機制設計,使得法治教育“宣傳化”“墻體化”“板報化”,讓法治教育不同程度地出現短視的問題,不能從青少年生命發展規劃、培養未來國家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思考問題。
(三)教育工作的應急性,導致脫離實際
很多學校法治教育的主體是班主任,其開展法治工作的內容多是從班級事務管理或者學校突如其來的法治教育專題班會活動中不經意準備。學校缺乏專業的法治教育隊伍,進而不能從法理、法律事實、法律生活動能等開展法治教育,不能使法治內容有機融入學生的生活,成為學生的生命元素,激發學生的權利和義務統一的生命激情;不利于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滿足學生對法治教育專業化指導的內在需求。
(四)教育活動的應付性,不利內驅力培養
教育活動的形式影響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認知,活動的主持者對活動投入的真實情感影響教育對象捍衛和追求真理的動力。法治教育的氛圍不濃郁、活動隨意性強、目標不明確會使得受教育者認識不充分,缺乏對法治觀念的深刻領會,缺乏入心的理解,進而缺失會心的認可;不利于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認同,從而不利于培養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的內在驅動力。
(五)教育內容的膚淺性,導致效果不顯
有“深”度方能體現法治的厚重,也才能“刻”在學生心靈中的人生界碑上,成為其生命遵循的標尺和捍衛生命尊嚴的武器。很多學校沒有深刻認識和研究國家《大綱》,進而沒有能夠落實《大綱》提出的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以權利義務為本位;以貼近青少年實際、提高教育效果為目的;以構建系統完整的法治教育體系為途徑”,沒有遵循不同學段的要求進行法治教育,缺乏教育的理論深度,不能以深刻的法治故事培養學生的情懷,無法使法治意識成為學生心中流暢的生命情感。法治教育內容膚淺性,導致法治教育活動缺失生活性、實踐性、內化性,導致法治教育的效果不明顯。
(六)教育過程的線段性,缺乏生命溫度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擁有生命熱情、追求生命價值、肩負偉大使命的孩子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法治教育的過程應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生命激情的互動、生命態度的感染、生命行為的驅動。教育過程不是線段,但在實際的法治教育過程中,受任務型、承接型、應付型等教育思想的影響,法治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受到制約。教育過程線段性思維,致使教育者不能站在孩子生命、國家大視野的高度持久性地開展教育活動,進而導致校園缺少法治教育生態,導致個別學生缺少對生命的敬畏、尊重和激揚。
三、中學法治教育的基本路徑
鑒于一些中學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要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學校就必須加大法治教育力度,探索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開展法治教育的內容和路徑,從而達到提高法治教育的有效性的目的。
(一)抓實課堂主渠道,全學科開展法治教育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學校加強法治教育,首先要抓實課堂。《大綱》指出,“要在各學科課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多學科協同開展法治教育。因此,學校一是要開足開齊國家規定開設的法治課程。二是所有學科要在可以體現法治教育理念的地方,恰當設置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浸潤式法治教育。在實踐中,各學科備課組需要進行研討,在具體教學內容中尋找法治教育的切入點,設計課堂活動,提煉教育案例,并將具體的學科案例,編印成“法治教育成果集”。利用多學科課堂教學體現法治教育的初衷,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法律知識不是只存在于思品、政治學科里,它其實包含在幾乎所有的學科里;法治意識也不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的高調,它與每個人的生活和幸福都息息相關。
(二)形成專題教育渠道,提高育人有效性
提高對中學生開展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始終是學校需要特別重視的問題。針對從初一到高三六個年級學生的特點,把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且學生時常會遇到的安全與法律問題總結提煉出來,開展專題法治教育,是提高中學法治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的良好途徑。學校可以針對以下12個專題開展法治教育:牢記安全,珍惜生命;預防校園欺凌,共建友善校園;反恐反分裂,愛黨愛中華;健康人生我做主,拒絕賭博校園貸;珍愛生命,遠離毒品;預防網癮,自律自省;用好新媒體,傳播正能量;預防信息詐騙,保護財產安全;學習環境保護法,爭做環保小衛士;自我保護,智慧防范;履行監護職責,建立和諧關系;家校社區共育,守護青春成長等。這12個專題,可由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學校教師和社會人士根據自身專長負責開展;這些專題的開展,需要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根據學校工作的特點和時段,同時針對中學生問題發生的一般規律,安排相應的教育專題,以求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起到預防作用。比如“預防校園欺凌,共建友善校園”專題,最好安排在新學期開學后,這個時期一般正是校園欺凌事件剛剛萌芽的時候。學校可通過不記名調查問卷,對學生和家長“明察暗訪”,徹底排查任何可能的苗頭或已經出現的細微征兆,把校園欺凌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教師再通過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校園欺凌事件的嚴重性,指導學生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正確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三)設計體驗式路徑,提高學生參與性
法治教育要增強現場感和學生的參與感,就需要開展一系列實踐性、體驗式的法治教育活動。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更容易進一步內化法律知識,接受法治教育的積極性也會更強,從而進一步強化法治意識。如在開展“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主題教育中,團委和學生會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戒毒所。當學生看到吸毒者瘦骨嶙峋的身形、呆滯無光的眼神,聽到工作人員講起吸毒者生不如死的生存狀態時,學生們很受震撼;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法院,旁聽案件的審理過程,并可以組建中學生法治社團,按照法庭的基本樣式,組建“青少年模擬法庭”,并邀請法律專業人員給學生指導,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法律的威嚴和理性。另外,還可以組織法律知識競賽、“法與情”辯論會等活動,促進學生法律知識的積累和應用;組織學生排演法治情景劇,讓學生在情境化、戲劇化的活動中接受法治思想的熏陶。
(四)協同成立共育站,拓展法治教育時空
中學階段有兩個時段需要特別關注,一是中午學生離校午餐午休的時段,另一個就是下午放學之后到家長下班回到家之前這個時段。當前,在實施“雙減”的大背景下,許多初中學校都開展了課后延時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兩個時段學生無人管理的狀態。但是,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是,課后延時完全由學校承擔將大大增加學校的負擔;學生在校時間過長,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課后時段學生的活動場所可以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學校與社會、社區建立共育站,可以成為學生課后的重要活動場所。將對學生的法治教育融合到課后服務時段,是中學法治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渠道。
(五)開展個性化教育,不讓一名學生掉隊
在法治教育推進過程中,有十類需要重點關心幫助的學生:性格孤僻的學生,同學關系緊張的學生,親子關系緊張的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學生,特異體質的學生,成績很好但虛榮心較強的學生,班級中經常被欺負和漠視的學生,存在早戀現象的學生,有網癮的學生,行為表現不良、與社會有不良接觸、有暴力傾向的學生。針對這十類學生,學校需要開展“分類培育,精準指導”的教育方針,逐個建立檔案,強化個案專業指導,建立跟蹤幫扶制度,增強這十類學生的法治素養,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程顯友,廣東省深圳寶安中學(集團),黨委書記、校長;劉子遠,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集團),校長】
責任編輯︱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