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海東
大約在兩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并生根。稍后,佛塔元素就開始出現于陶瓷器上。
東漢晚期,中國南方已能夠生產成熟瓷器。到魏晉之時,盛行在墓中隨葬陶瓷明器的風俗。陶瓷明器造型包括谷倉罐、樓闕、灶臺、豬圈、廁所、井等。2008年,湖北省襄樊市發現了一座三國時期吳國墓葬,墓中出土一件具有佛教建筑元素的陶樓。該陶樓為黃褐釉陶,整體造型為中國傳統建筑形式。但樓頂設有平頭相輪塔剎,明顯是模仿印度窣堵坡。除了具有佛塔建筑因素外,陶樓上亦有多處帶有佛教因素的裝飾。學者羅世平認為,呈樹葉形的鴟尾乃是模仿菩提樹,門扉上的羽人也不同于漢式羽人而類似于新疆米蘭佛寺的壁畫圖像,因而也具有佛教性質。
中國自新石器時代就有死者隨葬物品的習俗,到兩漢之時,大行厚葬之風。墓中多隨葬釉陶模型樓閣,即迎仙閣,展現了漢魏時期死后升仙的觀念及神仙混合崇拜。印度的塔本就是收藏佛骨和僧人遺體的場所,而襄陽陶樓上附帶有佛塔元素和佛教特色的裝飾圖案,恰恰反映了印度舍利安置文化和中國喪葬文化的交融和雜糅。
在文章中,塔式罐是對塔形陶瓷明器的總稱呼,包括北方典型的塔式罐和南方的塔形壇。塔式罐從唐代開始流行,宋元時期在全國各地亦不鮮見。各個時期形制變化較大。

湖北襄樊出土的三國時期墓葬陶樓
佛音東來:迄今發現的唐代塔式罐主要分布于中國北方,其形制自早到晚有諸般變化,同時期亦有不同類型。該器類生產自黃堡窯、鞏縣窯、邢窯等窯場,尤以耀州窯最為著稱。該器為弧腹罐,上有紐蓋下承底座,底座多為束腰形,整體形狀似傳統器“豆”。學者袁勝文根據蓋紐的外觀差異,將塔式罐進行了分類,分別為竹節形紐、尖塔狀紐、桃形紐、葫蘆形紐和珠形紐。前兩類的塔式罐較為典型,從早期到晚期皆有出現。該類器的上半身或蓋部分類似于印度佛教建筑窣堵波,竹節形或塔形的蓋紐是對塔剎相輪的模仿,蓋身則對應覆缽的形象,蓋沿與罐口的對接部是為基座的微縮。珠形和桃形紐類型的塔式罐在晚期逐漸增多,應是器形本土化的表現。還有一種葫蘆紐的塔式罐見于河北地區墓葬中。還有部分塔式罐整體均以佛塔為原型,逼真地展現出相輪數重、平頭傘蓋和覆缽塔身的結構。
此外,塔式罐上的裝飾圖案有獸面紋、蓮紋、浮雕象頭等。獸面紋與佛教中所見的獅子較為相似,應是由其演變而來的。佛陀被人們稱為“人中師(獅)子”,佛陀的左協侍文殊菩薩也騎著獅子。佛經中有步步蓮花的典故,蓮花在佛教中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被奉為“佛門圣花”。佛經中關于象的傳說亦為不少,《摩訶止觀》云:“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負荷,無漏無染,故稱為白。” 這些裝飾紋樣為塔式罐平添了更多佛教特色。
唐代早期塔式罐外觀上與窣堵波相比,基座、覆缽和相輪等細節無一不備,紋飾也多見象、獅、猴、蓮花等和佛本生故事及佛陀象征等主題,體現出犍陀羅和印度佛塔的明顯風格。
移風中土:自唐代晚期開始,塔式罐上的佛教主題紋樣逐漸變少,中國傳統的團花、寶相花、牡丹花日益增多,這表明了塔式罐開始世俗化和本土化。
宋代、唐代造型的塔式罐在北方墓中仍有發現,如河北臨城宋墓中出土了一件黃綠釉陶塔式罐,該罐蓋呈高拱形,類似覆缽,蓋頂為5 層相輪組成的塔剎形,寶珠形蓋鈕,具有較明顯的唐代遺風。不過,一些塔式罐的造型已經出現變化,塔式罐上“塔”的形制也日趨本土化。
與唐代相比,兩宋時期墓葬中出土的塔式陶罐形制復雜多樣,已多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形式,如屋檐、立柱、斗拱等皆可在現存地面建筑遺跡和《營造法式》中找到來源。河北邢臺澤豐園宋墓中出土四套塔式罐,罐身和蓋與唐代塔式罐相比,并無太大差異,唯器座上有一周欄桿,欄桿又叫鉤欄,是中國傳統建筑樣式。
同時,宋代的佛塔建筑開始出現大規模樓閣化,包括蘇州羅漢院雙塔(建于982年)、應縣木塔(建于1056年)、泉州開元寺仁壽塔(建于南宋紹定至嘉熙年間)、蘇州報恩寺塔(建于南宋紹興年間)、杭州六和塔(建于1153年)等,這種變化也反映在了塔式罐上。甘肅隴西宋墓出土兩件塔式罐,其中一件有座,為須彌座,上沿堆塑重瓣蓮花,罐腹扁圓,蓋是寶塔式,類似于樓閣式建筑。樓閣式塔是仿中國傳統的多層木構架建筑,宋遼之后逐漸成為中國佛塔建筑形式的主流。這說明塔式罐也與現實中的塔建筑一同實現本土化。

黃堡窯黑釉塔式罐(竹節形蓋紐)

河北邢臺澤豐園宋墓出土的陶塔式罐

甘肅隴西宋墓塔式罐

青花釉里紅堆貼塑四靈蓋罐
蒙元時期,藏傳佛塔和十三天式的塔剎造型也應用于隨葬瓷器塔式罐的塑形因素中。元朝建國伊始,忽必烈定喇嘛教為國教,藏式佛塔自此在全國各地大規模興建。藏式佛塔又稱覆缽式塔、喇嘛塔,是直接從窣堵坡演變而來,最初在西藏地區流行,后隨元統治階層進入中原,隨葬明器中塔式罐也隨之而演變。20世紀70年代出土于江西景德鎮的青花釉里紅堆貼塑四靈蓋罐,其蓋紐即呈喇嘛塔形,塔內還有一個坐佛,再現了喇嘛塔的形象。
除了造型,從唐到元,塔式罐的貼塑裝飾題材也日漸本土化,在本生等佛教題材外,還引入了四靈、十二神、孝行等中國傳統墓葬題材。
嶺南之風:塔式罐的發展除了具備清晰的縱向階段脈絡外,也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尤其是兩廣地區唐宋時期的陶壇類明器最具代表性,其中不乏嶺南地區干欄式建筑的生動再現。
不過,與唐宋北方塔式罐器內中空不同的是,廣東地區塔形壇多裝有骨灰。這是大約是受佛教葬俗的影響所致。實際上,以塔形容器作為舍利罐或佛教徒遺物壇的傳統在公元前2世紀的古印度地區已經存在,這一傳統也隨著佛教東傳,在從新疆到日、韓的絲綢之路沿線上均有發現。
從漢晉陶樓到唐以后塔式罐的形狀演變,既反映了外來文化本土化的歷程,也體現出不同地區區域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漢晉陶樓及塔式罐的形狀演變反映了外來事物本土化的歷程。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外形的本土化。漢晉陶樓建筑模型上的相輪塔剎,完全模仿自印度窣堵坡。唐代出現的塔式罐作為地面塔的縮影,也是受印度佛教影響的產物。自唐至宋,隨著佛教本土化,佛教建筑——塔以及其在墓葬中的濃縮反映——塔式罐亦發生了演變。中國本無塔,自佛教進入中原之后,便以窣堵波的部分特征存在,此后逐漸變為具有中國風格的樓閣式建筑。塔式罐從最初的窣堵坡變為樓閣式和喇嘛式,同時罐身上的蓮花、獅子、象等佛教題材的紋飾,逐漸被寶相花、牡丹花、四孝、四靈等中國傳統紋飾取代,這些反映了塔式罐外形的本土化。
功用的本土化。關于塔式罐的用途,有谷倉罐和納骨容器等諸多觀點,不論如何,塔式罐應是中國傳統的喪葬觀念與印度舍利安置制度兩種文化交融的產物。但是,北方唐宋塔式罐內多未儲物,說明其已然脫離了舍利塔的功用,融入中國葬俗之中而成為了純粹明器。與之呼應,塔這一地面建筑在唐宋以后也世俗化,其從最初用于供奉佛骨、膜拜偶像的塔,衍化成具有游覽、瞭敵、藏經等功能的樓。
塔式罐的形狀演變還體現了不同地區文化融合的特點。嶺南塔形壇具有納骨容器的功用,這不同于北方地區的塔式罐,乃是因地方差異而導致不同導向的文化融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