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曉晨
我曾利用開家長會的機會,跟三、四年級學生家長聊過勞動話題,我發現,很多家長之所以不讓孩子做家務或其他勞動,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認為家務勞動存在安全隱患,且孩子做不好,還不如自己做;二是時間寶貴,不想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三是舍不得孩子吃苦。在我看來,剝奪孩子的勞動機會,這是“糊涂的愛”。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開創自己的美好未來,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有勞動才會有產出、有收獲、有成功。
勞動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不言而喻,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讓勞動教育真正發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頭上。”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進行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時,大腦中氧氣最充分,孩子學習一段時間,勞動一段時間,對提高學習效率有一定的幫助。做家務和學習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學到更多知識,那是在課本上無法學到的。
因此,家庭全員要正確認清勞動教育的價值,觀點要統一,杜絕把學習和勞動看成矛盾沖突的對立面,片面地判定勞動和學習二者不可兼得。同時,統籌科學安排好孩子的學習、勞動、游戲等時間。
勞動是一種生活實踐,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勞動態度需要在對勞動接納、熱愛、執著的情感遞進中逐步樹立。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鼓勵和引導,把勞動看作一種生活化的內容,存在于孩子的成長中。
首先要學會適度示弱。家長可以適當地求助孩子,讓他分擔換垃圾袋、給植物澆水、擦餐桌等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孩子體會到被需要的滿足感,進而明白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分擔家務是分內的事情。

其次要學會適時鼓勵。在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過程中給予認可、鼓勵和感謝,讓孩子感覺被需要的同時,樹立“勞動創造幸福”的價值觀。
再次要學會適時指導。針對家務的難易程度以及安全系數,給予建議、指導,簡單易操作的小事交給孩子探究摸索,有難度、存在安全隱患的事情家長指導示范后再陪同孩子一起進行,需要堅持、容易退卻的事情督促孩子按時完成,讓孩子從小就得到充分的勞動鍛煉,有勇氣獨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孩子勞動的過程,既是與他人相互關愛,又是與他人相互支撐,也是與他人相互欣賞的過程。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首先要帶頭營造濃厚的家庭勞動氛圍。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做好榜樣示范,夫妻雙方共同承擔家務勞作,杜絕“男主外女主內”“娃爸回家葛優躺,圍裙媽媽到處忙”的現象,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孩子,家務靠大家,人人有責。同時,放寬、降低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標準和要求,鼓勵探究、寬容犯錯,讓孩子在更好的氛圍中參與勞動、學會勞動、享受勞動。
其次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當家長忙于某種勞作時,孩子一般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加入,這時家長切勿以添亂、做不好等理由趕走或叱罵孩子,而要用欣賞、期待的語言允許孩子以自己的視角去勞動,在探索或者試錯的過程中培養勞動習慣、提升勞動能力。
再次要培養好孩子的安全防護技能。在家務勞動中,難免會遇到用刀、剪、電等帶有一定危險系數的操作。家長不僅要保障孩子的安全,更要提高孩子自我防護的意識和能力。比如,接水時注意不要讓燒水壺底座沾水;從微波爐里取東西時要戴隔熱手套;用電的過程中要正確插拔插頭等。
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讓孩子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感受勞動的辛勞,品嘗勞動果實的快樂,更在體驗中收獲成長,培養出適用一生的能力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