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嘉丨成都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為加快智慧城軌建設提供進一步的科學引導,成都軌道集團將緊緊圍繞“戰略支撐力強、人民獲得感強、發展持續力強”這一戰略目標,以唱好“雙城記”、打造“都市圈”、建設“示范區”、辦好“大運會”、提質“幸福城”為契機,堅持目標引領、堅持對標國際、堅持應用導向、堅持協同融合、堅持重點突破,主動擁抱數字化變革,提升運營效能,全力推進智慧城軌建設。
2020年,成都軌道交通五線齊發,全面邁入“558公里”大線網運營新時代,日均客運量突破500萬乘次,單日最高客運量722萬乘次,軌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中的骨干地位全面確立,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作用顯著增強。
成都軌道交通始終聚焦“打造一流軌道交通綜合運營商”戰略目標,秉持“用心服務,以客為尊”服務理念,超前謀劃,統籌布局,以《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軌發展綱要》為指引,以服務提質、管理增效、節能降耗為立足點,全力以赴推進智慧城軌建設工作,已落地實施18個智慧城軌項目,在優化提升運營效能方面成果豐碩。
一是在規劃方向上力求科學精準。以“數據驅動信息化”為導向,遵循“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建設主線,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依托,在《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軌發展綱要》指引下,從線網發展、一體融合、技術升級、運營管理、多元經營等方面統籌考慮,研究制定《成都軌道集團智慧城軌發展綱要及行動計劃》,分步推進新一代智慧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程,持續構建智慧城軌標準體系,豐富智慧應用場景設計,開創網絡化運營管理新模式,不斷提升行車調度、客運服務、設備維保、安全應急、生產運作等方面運營保障能力。
二是在機制建立上力爭合理有效。按照“統籌規劃、分級管理、專業協同、項目驅動”原則,全方位建立智慧化運營研究體系,通過“運營前置、TOD前置、資源前置”三前置管理機制,加速推進智慧項目的研究與落地。
三是在體系構建上力圖標準統一。以滿足超大線網網絡化運營需求為目標,按照“同編碼、同接口、同數據、同安全、同管理”的“五同標準”,搭建“一中心、三體系、五平臺”系統架構(“一中心”即同城雙活數據中心;“三體系”即信息安全體系、信息化標準體系、業務管理標準體系;“五平臺”即基于COCC的調度指揮管理平臺、基于NCCC的客運服務管理平臺、基于PMS的資產及設備管理平臺、基于EDMS的安全管理平臺以及基于EIM的企業綜合管理平臺),形成智慧化信息支撐體系,推動軌道交通超大線網背景下智慧化運營快速發展。
一是打造科學運營指揮系統,提高精細調度運作效率。針對多線路、多系統、多運營主體特點,以“統籌指揮高效、專業管理集中、技術標準統一、資源配置共享”為原則,打造線網運營指揮體系。
完善線網運營調度體系。形成“1COCC+5OCC”為基本架構的運營調度體系,在國內首次實現無線通信全網互聯互通、共用主所遠控功能、深度集成信號系統ATS等功能,并接入地震預警系統,有效保障對線網行車秩序、客流分布、設備運行、故障報警等情況的24小時監視和預警。
深化三級調度指揮機制。順應大線網運營要求,完善“線網+線路+專業”三級調度指揮體系,推進COCC由線網調度中心向網絡化運營管控中心轉型,與市大數據中心、市運行協調中心(TOCC)有機聯動,研究在后期規劃中建設全線網集中控制模式的成都軌道交通指揮中心(TCC),形成自上而下、互聯互通、智慧高效的網絡運營管理體系。
精準匹配線網運營能力。結合各線路功能定位及客流特點,分類制定運力標準,精準做好各線路運力橫向協調與高平峰縱向匹配,采用機場快車接駁、潮汐運力配置等組織方式,持續提升線網運輸組織精細化水平。在市交通運輸局的統籌協調下,強化與航空、高鐵、公交、共享單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方便廣大市民常態化聯乘出行,促進多元交通資源有機融合。
打造全自動運行線路。9號線一期工程是我國中西部首條全自動運行地鐵線路,也是世界首條采用8A編組車輛運行的全自動市域環線。線路配置國際最高等級GOA4全自動運行系統,可自主實現列車喚醒、發車、返場、洗車等全過程運行功能,樹立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快線新標桿。
二是賦能乘客出行應用場景,提升線網運營服務品質。以“優化乘客體驗、提高管理效能”為原則,不斷豐富乘客多元化出行體驗,持續提升線網運營服務水平。
構建客運服務管理平臺。統籌考慮乘客服務、客運生產需求,構建客運服務管理平臺(NCCC),通過客服信息發布系統、服務質量管理系統、客流監測預警系統等12個子系統,實現乘客服務信息、客運生產信息統一、規范管理,并為客運措施輔助決策提供依據。
投用智慧乘客服務平臺。在已開通運營的12條地鐵線路287個車站全部上線智慧票務、安檢、測溫功能,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等先進技術運用,率先在城市軌道交通行業500公里以上超大線網規模中全線網、全通道實現人臉識別過閘、智慧安檢、無感測溫等多個應用場景落地。上線以來累計服務乘客超2000萬人次,實現“非接觸式”安檢、測溫、過閘,顯著提升了進站效率,打破傳統安檢、票務分立模式,全面提升軌道交通客運服務、公共安全防范及公共衛生防疫水平,為軌道交通創新惠民、科技戰疫、技術深化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開展智慧車站建設試點。圍繞乘客出行、客運組織、信息發布三大業務場景,試點打造智能導乘屏、多媒體站臺屏、智能客服中心、智能售票機、智慧邊門五大系統,多樣化展示服務信息,切實提高車站客運組織靈活度,實現乘客從進站到候車的高效引導和自助服務,持續優化乘客出行體驗。
升級成都地鐵APP“窗口”功能。為迎接第31屆大運會,成都地鐵APP在向乘客展示全路徑出行規劃、線網實時擁擠度、運營公告實時推送等多項便民功能基礎上,新增中英雙語、大運會專題、志愿者申請等全新場景模塊,并與重慶軌道、城軌易行等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充分發揮“窗口”效應、加速多地暢行互聯,切實助力雙城經濟圈建設。
三是健全可靠設備維保體系,筑牢智慧運維安全根基。以智能檢測監測、數據分析為抓手,堅持智能管理導向,構建業務智能聯動、資源智能配置、決策智能支持的運營維保新模式(圖1)。

圖1 成都地鐵智慧維保系統
建設智慧維保系統。推動智慧一鍵開關站、視頻全景巡站、車站管理輔助系統、LED智能調光等功能實現;采用可視化機房監控、機房智能巡檢等方式,替代傳統“人工巡檢”,實現設備狀態遠程實時監控;研發場段自動化系統,在國內首創實現正線計劃調度與場段計劃調度一體化,切實加強場段(尤其多線共址車輛段)安全管理水平。
推進“一網三中心”建設。以“生產輔助業務承載網、智能調度中心、監控分析中心、在線監測中心”為抓手,做好線網資源高效運用,積極開展新技術、新設備試用,不斷構建和完善智能化運維體系。同時,以“三大件”數據為核心,依托設備健康度評價試點,強化隱患事前預防機制,極大提升軌道等專業維保質量。
豐富智能設備檢測和監測手段。深度運用電客車弓網在線監測、接觸網懸掛智能巡檢、道岔微機缺口監測、土建結構變形監測等在線監測系統,改變以計劃預防修和故障修為主的傳統檢維修體系,實現從“以修為主”向“管修并行”的轉變,實現設備整體健康狀態的實時評估和智能識別,為運行監測和應急響應提供數據支持。
強化關鍵設備數據智能分析。探索建立關鍵設備數據分析模型,逐步建成設備設施健康評價體系及分析系統,并成立專業分析團隊,通過耦合分析和趨勢分析,精準定位設備缺陷,預估設備壽命,為設備維保提供科學指導,推動維保管理從“人工、傳統、低效”向“智能、科學、集約”轉變。
一是緊跟規劃持續發力。緊緊圍繞《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軌發展綱要》《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戰略與“十四五”發展思路》持續發力,以運營信息化規劃為指引,著眼超大線網智慧場景應用需求,把感知全息化、決策協同化、治理精細化、服務一體化、創新引領化的智慧城軌新型“五化”建設作為未來主攻方向,聚焦智慧提效,深化線網系統互聯互通,實現運營管理數據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全景式呈現,穩步實現安全運行態勢“一屏全觀”、安全運行調度“一網統管”、安全風險處置“一鍵響應”、綜合管控“全程可溯”。同時,積極探索軌道交通線網綜合智能調度、線網智慧維保健康管理、行車應急監測及智能輔助駕駛等智慧城軌新場景,持續為智慧城軌建設提供動能。
二是轉化成果全面推廣。扎實做好智慧城軌試點成果在四期規劃線路的全面推廣,加快打造成都軌道集團“智慧大腦”,為管理提能和經營提效提供強力支撐,切實推動軌道交通基礎設施、運營組織、治理模式、出行服務等多個層面不斷創新突破,實現智慧城軌理性發展、有序建設。
三是服務戰略互促發展。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城市建設大局,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全面接軌“智慧蓉城”運行管理平臺,持續深化信息聯網共享,有效助推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為“智慧蓉城”建設提供軌道交通數據支撐,有效實現城市與企業的互促發展。
智慧城軌是提升線網運營能級,推動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戰略與“十四五”發展思路》,為加快智慧城軌建設提供了進一步的科學引導,成都軌道集團將緊緊圍繞“戰略支撐力強、人民獲得感強、發展持續力強”這一戰略目標,以唱好“雙城記”、打造“都市圈”、建設“示范區”、辦好“大運會”、提質“幸福城”為契機,堅持目標引領、堅持對標國際、堅持應用導向、堅持協同融合、堅持重點突破,主動擁抱數字化變革,提升運營管理效能,全力推進智慧城軌建設,為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設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