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要充分把握數字化浪潮與實體經濟轉型融合的重大機遇,充分把握經濟社會的整體性綠色化變革的發展戰略,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數字經濟發展與實現“雙碳”目標融合互促的路徑。
當今世界,數字經濟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正深度影響生產生活各個領域,成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輪驅動。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要充分把握數字化浪潮與實體經濟轉型融合的重大機遇,充分把握經濟社會的整體性綠色化變革的發展戰略,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數字經濟發展與實現“雙碳”目標融合互促的路徑。
數字化與綠色化融合互促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新動能、新業態,其核心就是數字化。而“雙碳”目標的實現,本質在于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的綠色化。因此,數字經濟與“雙碳”目標實現的內在聯系,主要體現在數字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數字技術賦能綠色化轉型和綠色化轉型帶動數字產業發展三個方面,其核心就是以數字化賦能綠色化、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
近年來,以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化提供了高性能感知、通信與先進算力的能力,從而打破時空限制,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形成數據驅動決策新范式。從生產端看,生態體系由封閉走向開放,形成了智能設計、共享制造、個性化定制等融合創新模式,不僅打造出了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也顯著降低了單位GDP的碳排放量;從消費端看,產品的智能化和數據驅動的新型服務和業態興起,基于智能化、綠色化產品和平臺的智能服務正成為經濟社會的核心價值來源。智能家居、共享出行、遠程辦公等創新模式為消費者帶來極大便捷的同時,也逐漸引導社會生活向綠色低碳方向快速轉型。
數字化技術賦能生產生活綠色低碳變革,與此同時,綠色低碳需求也帶動了數字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半p碳”目標的實現,既依賴于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度轉型,也依賴于重大技術的持續創新突破。在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綠色轉型,構筑精準、敏捷的綠色化發展與治理模式過程中,對網絡、算力、數據分析能力的需求持續提升,也對5G、數據中心等關鍵數字技術的節能降碳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將有力帶動節能降碳與數字產業協同突破,全面形成綠色低碳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確保高質量發展。
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升級
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量質齊升,成為優化產業結構、帶動綠色化轉型發展的關鍵力量,探索出了一系列與“雙碳”目標相互協同的有效途徑。
在數字經濟強有力的驅動下,實體經濟各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以智能融合、節能低碳為特征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服務快速涌現,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引擎。
基于智能設計平臺的綠色低碳新產品不斷涌向市場。汽車行業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輔助開展汽車輕量化設計,使同等材料的車身在性能不降低的前提下降低重量,從而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中車、北汽、長安等車企通過智能化輕量設計使重量減少7-10%,對應燃油能耗降低6%-8%,在汽車的使用全周期內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3%。
基于智能工廠的綠色生產制造新流程也層出不窮。傳統制造企業在智能制造工廠的建設過程中踐行綠色低碳理念,通過部署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云計算等設備,助力提升裝備運行效率、優化生產方案、改進工藝工序,幫助企業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時提高工業產值。聯想個人電腦生產制造基地合肥聯寶工廠采用先進生產調度系統,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生產線閑置等方式,每年節省超過2700兆瓦時的電力,可減少2000多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相當于每年種11萬棵樹。
與大眾生活最息息相關的還屬基于智能終端的綠色生活服務新模式。智能家居行業通過互聯網平臺持續對用戶使用的智能終端輸出服務,在增強產品性能、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有效降低了家居產品使用過程中的能耗水平。例如,海爾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精準識別不同地區的最佳節能時段信息,并結合用戶自身洗滌習慣,自動為用戶智能推薦最節能、合適的洗衣時間段。海爾統計顯示,在內蒙古地區,使用錯峰用電洗護場景,可最大降低用電成本67%。
基于智能平臺的產品循環再利用新業態也快速發展起來。家電行業通過建立回收、運輸、分揀等各環節全鏈條數字化體系,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提供產品回收再利用服務,通過行業內循環有力降低碳排放。比如,美的通過打造數字化綠色回收平臺,為用戶提供綠色便捷的家電換新渠道,綠色回收全程可通過數字化追溯,同時基于區塊鏈技術,實現用戶數據、產品數據的不可篡改。
“雙碳”目標推動數字產業低碳轉型
隨著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廣泛深入應用,賦能千行百業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碳排放問題。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社會生產和生活模式對數字基礎設施的依賴進一步提升,日趨凸顯的節能降碳需求有力拉動了數字產業綠色化升級。
其中,優化系統設計降低單體設施碳排放就是一大表現。為應對5G時代通信基站單體功耗大幅提升的問題,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加快開展節能降耗改造升級。比如,北京冬奧會期間,中國聯通上海分公司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力,針對不同場景,創新實施多樣性節能方案,在保障優質服務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基站能耗;中國移動天津公司通過對基站實施極簡站點改造,將基站從室內移到室外,免去空調、機房等配套設施,并對電源使用進行優化,實現年均減少碳排放的大幅下降。
共建共享網絡設施也可降低行業整體碳排放。面對日趨緊張的通信網絡建設資源,不同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加快探索資源互補、頻率共用,共同建設運營的新模式,在碳排放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實現規模翻倍、覆蓋翻倍、速率翻倍。目前,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共建共享5G基站70萬個,有效降低了建設投資與維護成本,避免了站點重復建設,年度節約用電超100億度,碳減排近600萬噸。
數據中心合理布局能夠提升算力用能效率。在產業數字化發展對算力需求快速攀升的趨勢下,提升算力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是兼顧數字經濟發展與“雙碳”目標的核心要點。隨著“東數西算”工程的加快推進,信息通信企業在西部地區的數據中心布局在節能降碳方面已經初顯成效,比如通過技術升級,華為云貴安數據中心的電源使用效率值僅1.12,相較于目前1.35的國家標準,在滿負荷運行的情況下,該數據中心每年可節省電力10.1億千瓦時,減少碳排放81萬噸,相當于植樹3567萬棵。
推動數字經濟與“雙碳”目標協同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到社會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盡管中國當前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關鍵技術供給仍存在短板,融合創新應用較少深入行業發展核心環節,解決方案無法滿足全行業的發展個性化需求,數據、人才、資金等轉型過程中必須的要素難以得到充分保障,需集合多方力量資源,通過加強技術研究,推動融合發展、加強應用探索,推廣試點示范、加強主體培育,繁榮產業生態、加強要素保障,夯實發展基礎幾個方面共同推進解決。
敖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