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王小靜 6月9日,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深入解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建設保護規劃》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山西是中國長城分布的重要地區之一,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全省8市39縣(市、區),包括戰國、東漢、北魏、東魏、北齊、隋、五代、明等8個歷史時期修筑或使用的長城墻體及附屬設施,其中歷代長城總長1410.06千米。
2019年以來,山西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先后開展了長城保護修繕工程,廣武長城文化公園保護建設項目、李二口長城文化博覽苑、老牛灣—平型關風景道3項目被列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項目,“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基本實現主線通車,內外長城沿線貫通,形成主線+支線+連接線的長城公路環線,“0km”標志文化驛站投入使用。
《規劃》按照“核心點段支撐、線性廊道牽引、區域連片整合、形象整體展示”的原則,以山西明長城為主線,串聯沿線各類長城文物和文化、自然生態資源點,營造差異化的特色主題,全面展示長城的文化景觀和文化生態價值,形成“一帶、三段、六區、多點”的總體空間格局。明確了管控保護區、主題展示區、文旅融合區、傳統利用區4大主體功能分區,提出長城保護和文化傳承工程、長城文化研究發掘工程、環境配套提升工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工程、數字再現工程5大工程共25項重點工作任務。《規劃》將從建設三條長城生態文化旅游廊道、打造一批標識性長城參觀游覽區等8方面來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其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四大主體功能分區是《規劃》的重點,也是《規劃》的亮點。
管控保護區對象主要包括山西長城的墻體以及與長城空間緊密聯系的關、城、堡、寨、臺、墩等建筑本體。
主題展示區明確包括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三種形態。
文旅融合區明確以主題展示區為基礎,以利用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外溢效應為重點,通過文化和旅游融合,延長產業鏈,擴展產業面,建立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集聚區,充分釋放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價值,實現與其周邊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覽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自然生態、現代文旅優質資源聯動開發利用。
傳統利用區包括明長城沿線的鎮城、路城、衛城、所城、堡城、關口,以及與長城防御相關聯的、具有長城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等。在加強長城文化資源挖掘、協調遺產保護與村鎮發展關系、控制引導村鎮風貌與產業模式、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長城文化載體,合理保存傳統文化生態,適度發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態產業,培育“長城社區”“長城人家”傳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