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考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糠N地謀生的人明白泥土的可貴。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在鄉下,“土”是鄉下人的命根。
——費孝通《鄉土中國》
材料二:享譽世界的“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就像一位普通的農民一樣穿梭在田間地頭。正是靠著這種“泥腿子”精神,多下田,深扎根,我們的田野種出了最美的莊稼,一次次圓了增產夢和豐收夢,為中國夢增添了一抹抹亮麗的色彩。
材料三: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我愛這土地》
身處新時代,說土并不“土”。讀了上述材料,你對“土”產生了怎樣的理解和感悟?請結合自己的經歷或思考寫一篇作文。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綜合分析話題材料可以看出,三則材料緊扣核心詞“土”,分別探討了“鄉土”“泥土”和“土地”的相關話題。費孝通先生實地調查研究,從社會學的角度探尋鄉下人對土地的深情;袁隆平院士用雙腳丈量土地的厚度、感受土地的溫度,享受土地的芬芳;艾青以文學的筆法抒寫自己對祖國廣袤土地深沉的愛。三位先生觸摸土地的角度不同,關注點不同,從“土地”中感受到的氣息也不一樣。此外,材料中的“土”不僅僅是大自然的客觀存在,更有精神文化的意蘊。“土”的意義指向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最終聚焦的點是人們對“土”的無法割舍的情感。同學們在確立寫作的立意點時,不能忽略這一點。
寫作任務由三句話組成。第一句“身處新時代”,即要把寫作的視角投放到新時代,用新時代的眼光理性審視“土”。第二句“你的理解和感悟”,明確了所寫的內容是同學們根據自己對材料的理解,然后從中提煉寫作的立意點。第三句“結合自己的經歷或思考”,即寫作的內容可以是“經歷”,也可以是“思考”,但必須是“自己”的,即要真實地表達。
佳作展示一
悠悠千載土地情
◎羅本靜
炎黃子孫自黃河而來,在神州大地開枝散葉,于田地間農耕。
萬物有靈,馥郁出輾轉數年的幽香。中華千年悠悠土地情,扎根泥土,傳承不朽。
曾見,神農遍嘗百草,五谷生。先人靠著天地賞的飯食,把自己的汗水、淚水、血水灑進土壤,供養天地?!懊褚允碁樘臁保骞裙哌@些供人飽腹的食物,皆生于土。
曾見,徐霞客踏遍山河,賞三山五岳巍峨壯麗,閱五湖四海波瀾壯闊。何必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只要深埋于泥土,遒勁有力的根總會汲取營養,生命便會永不停息。徐霞客的雙腳踏遍秀美山川,來時的路已布滿滄桑的足跡,不由得讓人生出想撫摸這淳樸大地的念想。
曾見,孫思邈采集草藥,救死扶傷。造物主的高明在于對所有物質和每種生命的設計:人立身依靠土地,然后利用它,破壞它,百年后,又反哺它、滋潤它。孫思邈走下圣臺,走向山林,在土地中尋覓著,人參、當歸,皆是土地的饋贈,大地如同母親般慈祥,孕育的物產不僅可以解除饑腸轆轆的痛苦,還能夠祛除疾病。
曾見,余秋雨的漫漫征途,在路上踏尋著中國文脈、世界文脈?!拔以谏胶娱g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彼蒙刂孛},探尋文化之脈,也探尋著文明之脈。文明的刻錄,是對土地熱愛與敬仰的書寫。三毛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但只要腳下還有土地,哪里都可以棲息,在哪里都算不上是流浪。
少年終會老去,圣人也已作古。只有這遼闊的土地,無論貧瘠或肥沃,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傾心盡力地支撐著一代又一代的生命繁衍生息。土地就這樣靜默在時光中,亙古不變。
中華上下五千年,人們腳踩大地,仰望蒼天,低頭是一望無垠的原野,人們世世代代生長于此,薪火相傳著對土地的熱愛。世間萬物,也只有土地才能讓人們對之投以深沉的愛。
就讓我站在田間吧!與泥土一同接受大自然的沐浴,我十分愿意。我愿意拿出一段珍藏的時光,一半分給土地,一半留給自己。同時,我也要把幸福分成兩份,一份灑向可愛的人間,一份埋進溫暖的土地里。無論是遠隔千山萬水,還是任憑歲月流逝,對土地的眷戀之情,不曾消散。只有故土,才是歸宿。
(安徽省霍邱一中城南分校,指導老師:陳士同)
點評
從形式上乍看,本文似乎顯得散亂,但仔細品讀,方覺內隱的邏輯思路似磁石般把材料聚合在一起。四個“曾見”領起的段落,從不同的角度闡發對土地的理解。對古往今來素材的引用、轉述,增強了作文的說服力。而最后三段深層次的拓展與挖掘,讓本文中心思想變得更加厚重。行文時,立足情境材料構思立意,按照寫作要求謀篇布局,句式靈活多變,情趣與理趣兼具,讓作文展現出靈動之美。
佳作展示二
土地傳承,爝火不熄
◎孫雨欣
土,是大地的靈魂,是文明的源頭。它見證了朝代更迭,經歷了無數的興衰更替,也連接著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未來。它歷經歲月的洗禮,代代薪火相傳,依然生機無限。
最初的土地是一片荒蕪、滿目蕭條的景象,華夏兒女懷揣夢想,埋下種子,辛勤耕耘。盡管是“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但他們仍然是“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他們用雙手播種糧食,用汗水滋養土地,用脊梁扛起責任。在這片質樸的土地上,他們收獲了累累碩果,也孕育出以勤為本的土地精神,世代相傳,爝火不熄。
土地的傳承不僅僅是物質的接續,更是精神的寄托與賡續,這也是中華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關鍵。
憶往昔,崢嶸歲月,無數中華兒女為守護家園、保衛疆土而拋頭顱、灑熱血,因為他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所以才義無反顧,在所不惜。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赴死、舍生取義,到“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赤膽忠心、勇往直前,中華兒女濃濃的赤子情在生于這方土地之時,就已融入血脈,刻進骨髓,土地精神也隨之扎根于骨,深埋于心。
現如今,山河無恙,國泰民安,土地所承載的民族精神,恰如一條奔流不息的江河,匯聚著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經久不息,源遠流長。
因為對土地愛得深沉,所以當安身立命之所遭受困逆,總會有人勇敢地站出來。面對災情,救援人員逆行而上,這是“不計回報,無論生死”的誓言;面對侵犯,邊疆勇士英勇抵抗,這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魄力;面對貧困,扶貧干部扎根工作崗位,這是“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實干。這就是厚重的土地涵養出的民族精神,也是沉甸甸的愛國之心、赤子之情的鮮活書寫。
漫長的歲月里,人類經歷的恰是一次次生于土地、歸于土地的輪回。我們能做的,只有用心去守衛這片我們深愛著的沃土,它值得每一個人滿懷深情地去珍惜、守護和熱愛。
守護土地榮光的重任此刻已經交接到我們青年一代手中。守護和敬畏土地的精神傳統,需要我們代代相傳。
(安徽省霍邱一中城南分校,指導老師:陳士同)
點評
本文由“土地”到“土地精神”、由表及里、從現象到本質,層層推進揭示了主題。在行文布局時,緊扣情境材料提供的話題寫作,嚴格按照寫作任務的要求構思立意、選材組材。對問題的闡述,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典型事例的佐證。直接引用與間接轉述相結合,多種論證方式相結合,讓作文表現出變化之美。而對問題的論述,從過往到當下,多角度布局,較鮮明地揭示了主題。F2D9CC7B-B3F7-4BA1-880A-D99DC141E7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