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7周年紅場閱兵。俄烏沖突背景下,今年的閱兵式對俄羅斯具有雙重意義,不僅為紀念蘇聯在二戰中戰勝納粹德國,也為展現俄羅斯自身武力以“重振士氣”。
當地時間5月9日10時許,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7周年紅場閱兵。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閱兵式并致辭,還向位于紅場上的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
俄烏沖突背景下,這場紅場閱兵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分析指出,今年的閱兵式對俄羅斯具有雙重意義,不僅為紀念蘇聯在二戰中戰勝納粹德國,也為展現俄羅斯自身武力以“重振士氣”。
普京“打臉”西方
普京的講話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首先是對歷史的回憶和尊重,其中強調老戰士以及蘇聯歷史記憶,這也是紅場閱兵講話的傳統內容。普京在致辭中向全體俄羅斯人民致以勝利日的祝賀。他強調,保衛祖國是神圣的,俄羅斯為未被征服的英勇的一代勝利者感到自豪,我們有責任記住那些粉碎納粹主義的人。
其次是對俄軍及其家屬的贊賞與慰問,特別強調了俄軍對國家及社會的貢獻。據俄媒報道,此次閱兵式的特點之一便是參加“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的軍人接受檢閱。普京在講話中表示,俄軍正在頓巴斯為人民以及祖國的安全而戰,他祝愿傷者早日康復。此外,普京還指出,每一位士兵的死亡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痛苦的,我們將盡一切努力幫助在烏克蘭犧牲的烈士家屬和子女。
最后是展現俄羅斯對外部制裁的抗壓能力,其中強調“反納粹”的決心。普京表示,俄羅斯永遠不會背叛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不會凌駕于其他民族和文化之上。普京強調,在當今時代防止納粹主義死灰復燃“是我們的共同職責”,必須盡一切努力避免“全球戰爭的恐怖”。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在講話中也進一步闡述了俄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在談及俄烏沖突時,普京表示,去年12月俄方提議簽署安全保障條約,呼吁西方誠懇對話,尋找理智妥協的解決方案并將彼此利益納入考量,但是北約國家不愿傾聽,實際上別有所圖。俄羅斯先發制人回擊了“侵略”,這是俄方不得不作出的決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表示,普京此次閱兵講話并未出現超乎外界預期的內容,更多是對傳統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演繹,聚焦在團結社會、凝聚社會以及對二戰老兵的追憶紀念。
此前西方媒體認為,普京將利用閱兵講話宣布將“特別軍事行動”升級為“全面戰爭”,以更廣泛地征兵來支撐戰爭。但如今普京的講話一定程度上“打臉”了西方媒體。
據現場直播視頻顯示,普京在講話最后高喊“烏拉”和“為了勝利”。在張弘看來,俄方希望可以勝利完成此次“特別軍事行動”,此外便是希望不要過多“政治化”相關問題,盡可能減少人員傷亡。這恰恰也反映出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已經放棄了“閃電戰”,進而采取“穩扎穩打”策略,以避免掉入西方和北約設計的“軍事陷阱”中。
閱兵式傳遞何種信號
除普京的講話外,外界關注的也離不開閱兵式本身。
閱兵式由徒步方陣、機械化裝備和空中梯隊三部分組成,共有1.1萬名軍人及軍校學員、33個徒步方陣、131件現代化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接受檢閱。但原本閱兵式中空中檢閱部分因天氣原因取消。
在武器方面,此次閱兵式可以說是歷史與現代的相結合。其中不乏首次亮相紅場的“新成員”——納希莫夫海軍學校摩爾曼斯克分校方隊及配備有自動制導和火控系統的122毫米口徑“旋風-G”多管火箭炮系統。
摩爾曼斯克分校方隊在俄軍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摩爾曼斯克是俄北方艦隊的軍港,而且是戰略核潛艇的主要母港之一。結合閱兵式上展示的相關武器來看,摩爾曼斯克分校方隊的出現也意味著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仍舊將戰略核安全和戰略反擊能力作為遏制西方的重要撒手锏。
一方面,俄羅斯要在烏克蘭使用常規武器來實現軍事行動目標。但另一方面,戰略核武器和戰略反擊能力都是俄羅斯作為一個軍事大國遏制西方干涉的“殺器”,同時也保證俄羅斯在與西方對峙過程中維持戰略穩定和戰略平衡。
坐不住的西方繼續“拱火”
然而就在俄羅斯慶祝衛國戰爭勝利日前夕,西方“拱火”動作仍不斷。七國集團發表共同聲明,宣布將逐步停止或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克羅地亞總理普連科維奇和美國第一夫人吉爾·拜登同日到訪烏克蘭。
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軍事援助烏克蘭的租借法案,這也顯示出美國正不遺余力地援烏,援助規模和質量也正逐漸上升,其本質便是利用烏克蘭與俄羅斯打一場“代理人戰爭”。
“拱火”行為不僅僅是外交及軍援,還包括“去俄羅斯化”行為。據俄媒報道,位于柏林的二戰博物館“德俄博物館”已決定更名,放棄在其名稱中提及俄羅斯。“德俄博物館”是1945年5月法西斯德國代表向蘇、美、英、法軍隊統帥部的代表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的地方,主要展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相關歷史,其中著重強調了蘇聯紅軍在解放柏林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認為,近年來,西方個別國家否認二戰時期蘇聯的貢獻,出現了“去俄羅斯化”現象,這種做法是在扭曲歷史,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主義而服務。面對當前西方國家在文化、歷史等領域“去俄羅斯化”愈演愈烈的形勢,國際社會應該認識到其對和平秩序的破壞性,應警醒冷戰思維、霸權思維的延續。
(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