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強
近日,河南大學大三一女生因腦出血打120求救,疑被延誤救治去世。撥打120急救電話后,患者或其家屬是否有權選擇救治的醫院?這個民生話題一直引發熱議。急救車去哪家醫院,到底誰說了算?
近日,河南大學大三一女生因腦出血打120求救,疑被延誤救治去世。從該女生撥打120自救到室友回到寢室發現異常,再次撥打120至救護人員趕來,間隔了兩個小時左右。事情發生后,鄭州市120接線員的專業性遭到了質疑,認為其未能準確判斷,導致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
撥打120急救電話后,患者或其家屬是否有權選擇救治的醫院?這個民生話題一直引發熱議。急救車去哪家醫院,到底誰說了算?
惑:舍近求遠還是就近送醫
因為誤診,錯過了車禍后最佳治療時間,上饒市民廖先生至今心有余悸。
2021年1月2日15時許,上饒市信州區上廣公路與玉豐路交叉口發生一起車禍,轎車追尾三輪電動車,三輪電動車司機廖先生倒地受傷。肇事司機撥打了120急救電話,救護車趕到將廖先生抬上車后,卻沒去路程更近、醫療條件較好的上饒市人民醫院,而是去了信州區和康醫院。
據廖先生家屬介紹,和康醫院給廖先生拍了兩次CT,稱他沒有骨折,12天后辦理了出院手續。出院后,廖先生仍感覺身體疼痛,又去上饒市人民醫院檢查,卻發現肋骨多處骨折。由于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給康復帶來了困難。
對此,上饒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展開了調查。經調查,當時,上饒市120急救中心接到電話后,按照就近原則指派市人民醫院急救點出車,但該院出車時間不夠迅速,未接到患者。通過調閱和康醫院接診記錄發現,在肇事司機撥打120的同時,和康醫院接到一名路人報警電話后,未向120急救中心報備擅自出診,將患者拉回自己醫院治療。
后來,該市衛健委對外公布了處理意見,給予和康醫院急診科通報批評,和康醫院停業整頓,還責成120急救中心深刻檢討,并開除了涉事的兩名工作人員。這個處理結果相當嚴厲。
爭:服從指揮還是自選醫院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記者通過搜索了解到,全國因120急救中心違背患方選擇醫院的意愿被起訴的案例不勝枚舉。對于這些案例,醫療機構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
南昌一家三甲醫院的急救中心負責人態度鮮明——不應賦予患者家屬選擇醫院的權限。因為,急救醫療行為是一個高效利用急救資源和科學統籌分配服務大局的問題,與普通就醫有本質不同,如何搶救患者應該由具有醫療知識與專業分析、判斷能力的醫護人員決定,而非交給屬于“門外漢”的患方。
宜春市萬載縣誠濟醫院院長鄧漢成舉例稱,不久前,一名腦梗患者發病被120就近送往一家普通醫院,后來又轉到擅長神經內科的誠濟醫院治療,卻因此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造成了不可逆轉的腦損傷。在鄧漢成看來,就近就快搶救患者無可非議,但應當允許病人自選醫院。如果強行以就近為原則,卻并非是對患者病情最好的選擇,事實上還可能耽誤對病人的救治。
辯:意思自治還是適當放權
關于120急救時患者是否有權選擇醫院,在法律界同樣引發了爭議。
江西法報律師事務所的鄒陽陽律師分析,從民法典基本原則看,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急救屬于院前醫療行為,后續進一步治療屬于一般醫療行為,患者與醫院屬醫療服務合同關系,患方依法享有自由選擇權。限制患方的選擇權,等于是限制競爭,容易引發一些急救車受利益驅使,把病人送到不合適的醫院。
江西澄湖律師事務所的舒瑤瑤律師則認為,法律賦予了患方擁有急救選擇權,但這種選擇權是相對的,不能完全按照民事法律的“意思自治原則”來任意由患者或其家屬選擇醫療機構。由于急救的專業性,患方應適當讓渡自己的選擇權來尊重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最終才能達到及時醫治的目的。
“目前,急救送醫選擇權掌握在急救中心,患者家屬選擇權基本被架空。”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顏三忠指出,國家衛健委頒布的《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明確,在考慮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的同時,應兼顧患者意愿,但并沒有賦予患者異議權或選擇權,急救送醫選擇權仍然集中在救護人員手中。在實踐中,患者常常質疑其選擇的最優性甚至合理性,這也是類似糾紛頻發的根本原因。
思:立法釋明還是轉變理念
為了解決類似糾紛,濟南、廣州、成都相繼出臺了急救地方法規。
如《廣州市社會急救管理條例》規定,急、危、重傷病員及其近親屬提出選擇救治醫療機構的,急救人員應當告知其可能存在的風險,在傷病員或者其近親屬簽字確認由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后,將其送往所選擇的醫療機構,并立即向急救醫療指揮機構報告。但“傷病員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險的”“所選擇的醫療機構與急救現場的路程距離超過10公里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要對傷病員進行隔離治療的”,急救人員可以拒絕患方選擇救治醫療機構的要求,患方應當予以配合。
“這既給予了急救人員針對緊急情況的特殊處置權,又充分保證了患方自主選擇權。”除此之外,顏三忠建議,目前急救指揮中心可調度的人員和車輛都屬于各大醫院,可以嘗試建立以急救指揮中心為核心的急救聯盟網絡。在這個聯盟網絡中,急救人員和車輛通用共享,當出現急救問題時,急救中心有權直接調度人員和車輛,并可直接指揮其送至患者選擇的醫療機構,這也是減少醫患送醫選擇權沖突的有效途徑。
與此同時,在120急救過程中,應給急救人員全程配備微型拍攝設備,即使后續出現糾紛也有據可查。此外,相關部門應加強對120急救平臺的監管,對入駐平臺的行醫人員資質和車輛實行嚴格準入制度,突出公益本質和社會效益,避免急救醫療的民生服務變成醫療單位惡意競爭的生意場。
(《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