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致
俄海軍當年從蘇聯海軍繼承的32艘巡洋艦,如今仍在服役的僅剩4艘,其中還有1艘處于長期進塢升級的狀態,不禁讓人感慨萬千。那么,蘇聯海軍當年是如何發展出這樣一支龐大的巡洋艦隊?
今年4月14日,在黑海海域突然起火爆炸的俄羅斯海軍“莫斯科”號巡洋艦最終沉入海底,這也是俄烏交火以來俄海軍的最大損失。而作為俄海軍力量象征的巡洋艦,更是幾近消磨殆盡。當年從蘇聯海軍繼承的32艘巡洋艦,如今仍在服役的僅剩4艘,其中還有1艘處于長期進塢升級的狀態,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那么,蘇聯海軍當年是如何發展出這樣一支龐大的巡洋艦隊?
總是“遲到”的火炮巡洋艦
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和同時期被經濟危機席卷的西方形成鮮明對比。迫于經濟壓力的意大利與蘇聯達成一攬子軍事合作協定,其中就包括以意大利“傭兵隊長”級輕巡洋艦為模板建造的6艘26型“基洛夫”級巡洋艦,也是第一批真正的“蘇聯巡洋艦”。
而該型只是解決了蘇聯新式巡洋艦的“有無”問題,還遠不足以和列強的巡洋艦抗衡,熱衷大艦巨炮的斯大林自然無法忍受這種情況。在他的指示下,新一代巡洋艦的研發迅速上馬。68型“夏伯陽”級巡洋艦就此誕生。
“夏伯陽”級是蘇聯第一級萬噸輕巡洋艦,計劃建造17艘,但受到衛國戰爭的影響,已經開工的7艘中,有2艘在船臺上報廢,其他5艘直到戰爭結束他們才陸陸續續完成建造下水,這時其技術已經過時了。
蘇聯最后一型火炮巡洋艦是“夏伯陽”的擴大版68-bis型“斯維爾德洛夫”級,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輕巡洋艦。可惜出現時間實在太晚,能夠超視距打擊的新型武器——導彈橫空出世,蘇聯的火炮巡洋艦又過時了。
引領“導彈時代”的最小巡洋艦
隨著斯大林的去世,克里姆林宮的新主人赫魯曉夫認為導彈和核武器才是時代的寵兒,斯大林留下的大型軍艦完全是中看不中用的靶子。
1954年,計劃建造40艘的68-bis型才造了14艘就被赫魯曉夫叫停,沒完工的全部拆毀。而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就靈活得多:不喜歡大船?那就造個小的!喜歡導彈和核武器?那就裝上!
1956年12月,新艦正式開始研發。1959年完成設計工作,次年正式大建,這便是蘇聯第一型導彈巡洋艦——58型“格羅茲尼”級。該艦標準排水量僅4340噸,堪稱蘇聯最小的巡洋艦。
1962年12月30日,58型首艦“可怕”號終于被交到蘇聯海軍手中。然而,由于其身軀過于嬌小,再加上武器過多,頭重腳輕,一遇風浪就各種左搖右晃,被認為是蘇聯海軍中適航性最差的遠洋作戰艦艇。本來計劃建造16艘的58型,最終也僅僅造了4艘,四大艦隊各1艘,一直服役到蘇聯解體。
核動力巨無霸的誕生:1144型
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由于海基核導彈的出現,潛艇變成了戰略武器,反潛的重要性被大大提高。為了應對新威脅,1134型“佐祖利亞海軍上將”級導彈巡洋艦誕生了。
1134系列堪稱蘇聯導彈巡洋艦最大家族,為冷戰時期蘇聯的海上爭霸提供了寶貴戰力。但畢竟主業反潛,防空相對較弱,反艦更是馬馬虎虎,擔不起為新設計的大型航空母艦遠洋護航的重任。加之1961年美國“長灘”號已經奪走了“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的桂冠。蘇聯決定必須造核動力巡洋艦。
1971年5月25日,1144型巡洋艦的設計工作正式被批準。1144型全長250.1米,排水量達到24300噸。可以說,1144型在火力上已經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真正做到了防空、反艦、反潛、防護樣樣精通。
1144型本來計劃建造7艘,從1974年3月首艦開工建造至1989年4月末艦下水,前后長達15年時間,共4艘完工服役,后續艦因蘇聯解體而取消。
首艦“基洛夫”號自1980年服役后,動力系統故障頻發,甚至還經歷過兩次“傷筋動骨”(切割艦體)的維修。俄羅斯最初計劃在2020年前重新啟用它,但因為反應堆狀況不佳,修復費用昂貴且危險,最終決定在2021年報廢。
二號艦“伏龍芝”號1984年服役,1994年停止使用,1998年退役,2021年送往拆船廠,拆解工作目前還未完成。
三號艦“加里寧”號1988年服役,1999年封存,2005年重新啟用,但沒有任何活動。從2008年一直在進行現代化改造,至今仍未完工。
四號艦“彼得大帝”號非常幸運,雖然建造時蘇聯已解體卻并未被拆除,一直堅持到1998年完工服役,建造時間長達12年。目前,該艦擔任北方艦隊旗艦,是如今俄羅斯海上力量的象征之一。
最后的“光榮”:1164型
整個60年代,蘇聯海軍遠洋反潛能力突飛猛進,但能夠執行反艦任務的只有4艘58型和4艘1134型。前者就是個驅逐艦的體型,后者反艦火力甚至還不如前者。因此1972年4月,蘇聯海軍狠下決心打造了一款能在遠洋與美國航母相抗衡的巡洋艦,這就是1164型“光榮”級。
1164型是長186.4米、標準排水量9380噸、滿載排水量11720噸的戰艦。它的速度超過2馬赫,配合35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常規彈頭裝藥500千克)、1000公里的射程,是名副其實的航母殺手。
1164型計劃建造10艘。不過隨著蘇聯解體,僅有率先完工的前3艘作為寶貴的“遺產”,繼續捍衛著俄羅斯。
首艦“光榮”號,1995年改名“莫斯科”號,2000年開始長期擔任黑海艦隊旗艦,也是俄海軍參與戰事最多的巡洋艦。2008年俄格沖突、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2015年援助敘利亞皆有其身影閃現,卻不料在2022年的俄烏沖突中折戟沉沙。
二號艦“弗洛塔·洛博夫海軍上將”號,1986年改名“烏斯蒂諾夫元帥”號,一直在北方艦隊服役。
三號艦“紅色烏克蘭”號,改名“瓦良格”號,長期擔任太平洋艦隊旗艦,也是來華訪問次數最多的俄巡洋艦。
從試驗型導彈搭載平臺的58型,到反潛核心的1134型;從全能選手1144型,到專攻反艦的1164型,雖然這些巡洋艦噸位、性能和用途有很大區別,但本質上都是用來與美國海軍在大洋爭雄的,這也是俄海軍放棄其中絕大部分的關鍵原因。如今,“莫斯科”號的沉沒給俄海軍敲響了警鐘,剩下的這些老態畢露的巡洋艦,還有沒有必要繼續保留和改造,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