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能聽到一句耳熟能詳的“臺詞”: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似乎給了使臣一塊免死金牌,保證其在古代戰場中來去自如。不少使臣借此大放異彩,甚至決定了戰爭勝敗、國家興亡。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又會如何?
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臺詞”: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似乎給了使臣一塊免死金牌,保證其在古代戰場中來去自如。不少使臣借此大放異彩,甚至決定了戰爭勝敗、國家興亡。那么,為何“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又會如何?
為何不斬來使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最早出自《左傳·成公九年》:“欒書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晉人殺之,非禮也。兵交,使在其間可也。”講的是晉國攻打鄭國時,鄭國派使臣伯蠲出使晉軍大營,結果被晉國殺了,這是不符合禮制的。兩國交戰,應該讓使臣安全地往來兩國之間。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其實是春秋時期的一種禮制。
回顧古代戰爭史,一些使臣在彈指間就能影響一次戰爭的走向,也可以影響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對使臣的尊重禮遇,也成為了古代戰場上的“武德”之一。比如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大舉南下,包圍南朝劉宋重鎮彭城,雙方展開拉鋸戰。眼看傷亡太大,魏太武帝就派大臣李孝伯為使臣進入彭城勸降,鎮守彭城的劉宋名將劉義恭便派大臣張暢接待李孝伯。在會談期間,雙方不但有唇槍舌劍的較量,還有溫情滿滿的問候。李孝伯帶來了駱駝、騾馬、葡萄酒等禮物,張暢也回贈了粽子等禮品。雖然勸降不成,雙方談話的氣氛卻十分友好,演繹了一段“不斬來使”的佳話。
與軍事實力相關
當然,這友好氣氛也是建立在雙方的實力對等上:劉宋與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對峙的兩大強國,雙方的軍力和國力相差不大。所以就算開戰,也要時刻考慮后果,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流血沖突。而這也是“不斬來使”的另一原因:戰場上的使臣不僅代表著國家的臉面,更是雙方溝通的橋梁。一旦“斬來使”,便意味著雙方不死不休。
比如著名的典故“蘇武牧羊”。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大臣蘇武為使臣,出使西域同匈奴單于修好。由于漢朝降將鍭侯王反叛,單于大怒,扣押了蘇武,勸其投降。深知自己處境危險的蘇武毫無懼色,反而上演了一場千古名罵:“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
由于蘇武寧死不屈,匈奴不敢殺他,只得讓他在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將他送了回去。“留胡節不辱”的慷慨氣節背后,亦有漢朝強大軍事實力作為支撐。
奠定宋遼百年和平的“澶淵之戰”,也是古代戰場上“來使”們橋梁作用的縮影。當時,宋遼雙方在澶州城(今河南濮陽)下形成對峙。遼國元帥蕭攬達也被擊殺后,遼國蕭太后派大臣韓杞為使臣來到宋營交涉“議和”。韓杞一開始氣焰囂張,開口就向宋真宗討要“關南十七縣”。宋真宗雖然拒絕了韓杞的無理要求,還是賜給他金帶、鞍馬等禮物。之后,宋朝大臣趙安仁警告韓杞:“您現在是在我大宋軍營里,不穿我大宋的官服接受國書,您覺得可能嗎?”一句話讓韓杞醒悟,他恭恭敬敬地換衣服拜見宋真宗。
之后,宋朝使臣曹利用跟隨韓杞來到遼營開啟新一輪談判。當著蕭太后的面,曹利用把叫囂討要“關南十七縣”的遼國官員大罵一頓,最終達成了澶淵之盟。而促成這場議和的另一位宋朝官員王繼忠留在遼國做官,還成了遼國貴族“耶律顯忠”。之后,大宋使臣受到的禮遇也常被各類典籍大書特書。
為何大宋使臣能受此禮遇?多年后,出使遼國的宋朝名臣富弼當著遼國皇帝的面揭開了真相:“澶淵之戰時如果不議和,大宋堅持打到底,遼國的遠征大軍別說討要‘關南十七縣’,一個人也別想回來。大宋能坐下來和遼國談判,遼國已經是占了大便宜,對大宋的使臣當然要隆重禮遇。”由此可見,宋遼的“百年和平”是談出來的,更是大宋將士以血肉之軀打下來的。遇到這種背景復雜的仗,“不斬來使”乃至“優待來使”是交戰雙方的基本禮節。
受盡屈辱的民國外交官
到了近現代,中國受盡列強欺凌,民國外交官們的生命難以得到保障。
1928年5月,日本悍然出兵山東濟南,干涉中國的北伐戰爭。進入濟南后,日軍肆意向北伐軍開槍放炮,甚至連外交官也不放過。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山東交涉員蔡公時被日軍抓走,被割掉了耳鼻,挖去了雙眼,最后被殘忍槍殺。
面對如此恥辱,蔣介石卻懲罰反抗日軍的北伐軍官兵,甚至將北伐軍撤走。1928年5月11日,日軍在濟南展開了瘋狂屠殺,近兩萬人遇害,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
回看這場慘案,我們看到的是懦弱無能的南京國民政府無視國家尊嚴和人民生命財產,還有蔣介石為個人私利對日軍作出退讓,這也注定了蔣介石敗退臺灣的命運(詳見《敗因:蔣介石為什么敗退臺灣》上下冊,特惠價128元)。
(《刀鋒上的文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