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時任重慶農商行營業部業務發展某科副經理的張斌,在公司營業廳向王偉推介了“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工程項目建設基金”。于是,王偉簽訂了《合伙協議書》《股權回購協議書》,并向北京匯通成泰投資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匯通成泰)支付50萬元。上述協議約定,雙方合伙成立公司,合伙公司存續12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為9%。但投資期限屆滿后,匯通成泰未依約回購王偉的股權份額。于是,王偉向相關部門進行了投訴。
2015年9月25日,原銀監會重慶監管局針對投資人反映的情況出具了《群眾來信來訪回復函》,載明:“經調查,上述產品不是重慶農商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或代銷的產品,是張斌個人私自銷售的產品。調查中也發現重慶農商行存在對員工行為管理、風險排查不到位的情況。公安機關已對匯通成泰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進行立案偵查。”
王偉雖然是在銀行營業廳以及銀行員工的推介下進行了投資,但該投資產品并非銀行發行或者代銷的產品。這種情況下,該由誰來承擔責任?
法院經審理認為,張斌雖系重慶農商行員工,但其推介的案涉基金產品并非重慶農商行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產品,上訴相關合同文本中亦無該行任何字樣及簽章。但銀行作為專業金融機構,應當對其職員利用特殊身份侵權具有相應的風險防范意識與能力,但其并未采取相應措施對張斌的案涉行為進行有效遏制,存在嚴重的監管失職,且該過失與王偉的損失之間顯然具有因果關系,故其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
而王偉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其購買案涉基金產品系從事盈利為目的的商業行為,相較普通民事行為應當負有更高的審慎注意義務。但王偉在購買案涉理財產品時并未對銷售資質、產品說明書等進行必要的審查,對案涉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和投資風險等并未進行慎重考慮,明顯存在過錯,且該過錯行為直接導致了本案損害的發生,故王偉應當對本案損害結果承擔主要責任。
最終,法院判決王偉自行承擔60%的責任,重慶農商行承擔40%的賠償責任。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