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云: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曲藝雖然沒有了當年的鼎盛繁榮,但我們相信,只要堅定信念,方向目標正確清晰,通過不斷努力,曲藝藝術一定能在新時代持續生機盎然。本文側重討論基層曲藝工作的創作、表演、教學、理論研究等方面遇到的一些問題,努力為曲藝的發展前進提供一些有益參考。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藝工作。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聯、作協代表會議講話中也多次將“曲藝”與“文學”“戲劇”“電視”“電影”等藝術形式作為并列關系提出來。我們相信在這樣的背景下,曲藝是理應被弘揚和發展的,是“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的重要對象。
曲藝是客觀存在的,四大門類,500多個曲種(據不完全統計)活躍在文藝百花園里;曲藝也是主觀存在的,相聲、評書、快板、鼓曲等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文藝樣式,然而在一些文件中,“曲藝”兩個字卻被淹沒在“等”或“其他”里。
如《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到“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又如,《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完善課程設置”條目中規定:“學校美育課程以藝術課程為主體,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藝術游戲活動。義務教育階段豐富藝術課程內容,在開好音樂、美術、書法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我們相信,無論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還是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美育工作,這里面一定是包含曲藝的,但有關文件不把“曲藝”字樣明確寫出來,就很容易造成對曲藝藝術門類和概念的模糊,也會給弘揚曲藝藝術的具體工作帶來些許尷尬。再如,某自媒體平臺對藝術的分類情況。在大的類別里面將“曲藝”與“音樂”“電影”“電視”并列這是合理的。但在“曲藝”的細分類別里卻只有“相聲”“小品”“評書”,沒有“鼓曲”“快板快書”,反而出現了“京劇”“越劇”“秦腔”這些不屬于曲藝而屬于戲劇的類別。這就導致很多曲種發布信息和視頻時只能選擇“其他”,還會導致人們對分類的認識模糊。
在文藝百花園中,曲藝是有著鮮明的、獨立的門類地位的,王宏建《藝術概論》中明確指出,藝術門類“以創造藝術形態的材料和技法為依據,分為美術、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影視、攝影、曲藝、雜技、建筑和園林等。”①《中國曲藝概論》在第一編第一章第一節《曲藝的本質屬性》中詳細論述了曲藝作為一門獨立藝術形式的理論依據②,這里不做復述。按照藝術品四個層次理論解釋,第一層次“物質實在層”,第三層次“意象世界層”,第四層次“意境超驗層”,這些層次都可以相同或相通,唯獨第二層次“形式符號層”是第一要素,是區別一種藝術不同于其他藝術的首要特征,也可以說各種藝術形式都是將“第一要素”藝術化的產物。分析舞臺藝術五大門類的第一要素(形式符號層)便可一目了然,戲劇第一要素是“身體動作”,音樂第一要素是“樂音噪音”,舞蹈第一要素是“律動造型”,曲藝第一要素是“口頭語言”,雜技(含魔術)第一要素是“技巧技藝”。曲藝的第一要素顯然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曲藝理所當然具有獨立藝術門類的地位。
就曲藝的表演特性而言,曲藝是中華傳統藝術中最符合傳統審美習慣、最能代表傳統美學精神的藝術門類。西方的海洋性工業結構文化,孕育了精準、規范的精神,所以鋼琴有88個鍵,半音也要加以區分;而中國的內陸性農業結構文化,孕育了寫意、傳神的審美追求,所以二胡只需要兩根弦,一根竹笛只鉆8個孔;出海捕魚需要配合,西方文化講究協作,所以交響樂發達;農耕文明更需要一專多能,育苗、插秧、收割各種農活會的越多越好,中國文化更講究獨當一面,所以有曲藝的“一人多角”。文化根源不同孕育不同的審美追求和藝術樣式。曲藝藝術正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是寫意藝術中的寫意藝術,是神韻藝術中的神韻藝術。曲藝藝術承載著中華民族基本價值觀,飽含著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曲藝應該有獨立的門類地位。
“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曲藝人理應為曲藝的門類地位奔走吶喊,大聲疾呼。應在各種媒體平臺讓曲藝以“藝術門類”的身份出現,積極努力進行宣傳,宣傳她的歷史、宣傳她的藝術特征、宣傳她的曲種類別、宣傳她的流派紛呈,讓更多的人知道她的獨立地位、知道她與其他藝術的根本區別,進而鞏固她的藝術門類地位。
在“曲藝學學科”確立之前,人們常常覺得學習曲藝,成長上升空間比較小。即便有的家長和孩子很喜歡,多數也是停留在“感受一下”的層面淺嘗輒止,因為不能獲得全面、系統、科學的培養,獲得更高的學歷和從業資格而放棄長期、深入的學習。
早期曲藝從業者的確是沒有文憑的。至1962年蘇州評彈學校成立,評彈從業人員可以有中專文憑。1986年天津北方曲校成立,畢業生可以獲得中專文憑。2001年中戲開設相聲創作、表演大專班。2016年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成立并設曲藝系。2003年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成立并開設曲藝表演專業,到這個時候,曲藝從業者可以獲得大專和本科文憑。
盡管如此,還是讓人們感到學曲藝、考大學不是那么順理成章。2022年2月曲藝雜志融媒公眾號發文稱: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曲藝被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真正搭上了現代高等教育的“快車”。曲藝教學,師出有名了,學曲藝可以上大學了,考研也不遠了,“老尷尬”基本不尷尬了。而“面向青少年的曲藝教育不夠規范”這一一直存在的問題就越來越明顯,成為“新的尷尬”,亟待修正。D765F16B-4BFE-414D-9135-AE9A51FC7318
“出人出書走正路”,青少年曲藝教育路子必須正。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曲藝教學路子正不正,教師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曲藝教師,應該謹慎對待教育教學,理念要正。孩子學曲藝,關鍵是播下一粒種子、扎下一個正的根基,容待日后有廣闊的成長空間。倘若根子歪了,長大了也難以成才。因此,藝術教育不僅要育“術”,還要育“藝”。技法是“術”,“興趣”“能力”“習慣”“品質”“修養”等是“藝”,要在“術”的學習中領悟“藝”,在“藝”的引領下學習“術”,做到“藝”與“術”的完美結合。
作為曲藝教師,應該謹慎對待教育教學,技法要正。藝術技法,雖然難有度量衡式的量化標準,但確實存在一些規范,而且有自己的特性。
第一,命名的任意性。曲藝藝術源遠流長,流派紛呈,這就造成了本就可以“任意”的曲藝技法命名,更加多樣紛繁。基于命名的任意性,我們提倡:不要因為對同一技法命名的不同而相互攻擊。不要為已有名字的技法增加新的名字,而是盡可能沿用,給沒有名字的技法取名字也要盡可能形象,可以使人望文生義。有關方面應花些力氣去規范技法命名,使紛繁復雜的名稱盡量簡潔、統一。
第二,認同的一致性。曲藝藝術技法沒有量化指標,沒有法條規定,也沒有國家標準,但是這些技法確實存在一個演員普遍遵守、觀眾普遍認可的基本范式和約定習慣。比如吐字講究字正腔圓,身段上講究眼隨手走等。符合基本范式和約定習慣的,就叫“規范”,不符合的就叫“不規范”。作為曲藝教師,可以不夠“高端”,但不可以不規范。
第三,系統的可變性。藝術不斷發展,技法也在不斷發展。例如,早期數來寶藝人演唱時,是一腿跪地一腿蹲地,矮姿演唱,表演時更注重唱,較少有身段,這是當時觀眾和演員普遍認可的“規范”,若有誰站著演唱,那就是“不規范”;隨著時間推移,數來寶采取了站姿表演,這就要求身段要豐富,倘若站姿表演數來寶而毫無肢體動作,那便也是不規范的。曲藝教師應正確認識曲藝技法的特性,正確掌握曲藝技法的要領,進而正確教授給熱愛曲藝的孩子們。
作為曲藝教師,應該謹慎對待教育教學,“活”路要正。現在的曲藝表演中有一種“孩子演孩子”的極端化傾向,過分夸張和放大。凸顯孩子天真和童趣的目的是應該肯定的,然而前輩藝術家早有明訓“寧可不到,不能過”。舞臺呈現,必須以人們的一般審美預期為準則,過分的表現不是真正的表演,不是美的。若以過度夸張的方式教孩子,孩子大了就難以把握表演尺度,“留三分”的藝術經驗更無從談起;反之,以相對規矩的方式教授,孩子在不斷的學習提高中會逐漸領會“適度夸張”的要義。還有一種是“傳承傳統”的極端化傾向,崔凱老師稱之為“小老先生”范。孩子表演時拿腔拿調,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書棚戲園的味道。前輩演員之所以形成那樣的口風、臺風,完全是適應環境“把點開活”使然,是典型環境表演典型節目的需要。如今與過去相比,社會環境已經變遷,照搬當年臺風、口風,顯然不合時宜。我們積極提倡健康端正的臺風、口風。根據孩子的身材樣貌、氣質類型不同來塑造符合傳統美學意蘊和曲藝審美內在要求的舞臺形象,由此更符合時代特征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要求。
作為曲藝教師,還應該克服刻板和教條。不能簡單告訴孩子“我師父就是這么教我的,你就這么練” 。曲藝行歷來看重師承。一脈相承固然重要,刻板教條同樣可怕。藝術不像法條一樣,有對錯;但藝術有美與不美、有好與不好、有高級與不高級。評判藝術的標準是實踐,不是身份、地位、平臺,更不是“前輩”“名家”的頭銜。
鞏固曲藝教學的地位,要采取一切積極有效的宣傳手段,不斷擴大曲藝的影響力,讓更多人尤其是適齡兒童及其家長知道、認識、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曲藝、什么是優秀的曲藝。當人們的欣賞水平提高了,辨別能力提升了,就在根源上消滅了“偽曲藝”“假曲藝”“歪曲藝”的存在空間。
鞏固曲藝教學的地位,還應積極推動確立曲藝考級。對于曲藝考級可行與否,目前存有不同觀點。我們在《在青少年中開設曲藝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曲藝》雜志2020年1月號)一文中詳細分析了“設立曲藝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并引入曲藝教學評價環節”的可行性,這里不再贅述。要重申的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曲藝考級同樣是柄雙刃劍,如果運營規范,監管有序,引導正確,一定會對曲藝教學起到積極作用。
面向青少年的曲藝教育,更是為曲藝高等教育培養輸送人才。在義務教育階段,音樂、美術都開設課程,即便是啟蒙性的、普及式的,達不到專業化、職業化的水準,但至少保證了從幼兒園到高中到高校,音樂、美術學生學習渠道是通暢的。在沒有明確規定開設曲藝課程的情況下③,義務教育階段的曲藝人才培養,就只能靠校外的曲藝教師,倘若這個路子歪了,這個后果就不只是“尷尬”那么簡單了。
新事物不斷誕生。1906年百代公司灌制京韻大鼓唱片時,劉寶全恐怕不會想到現在會有電視、有新媒體……更不會想到現在的曲藝演員可以在“直播間”里演出。按說,媒體的豐富繁榮對曲藝的發展是個好事,但事實卻不盡然。先來看各種平臺對曲藝演出時長的不同要求。我們能接觸到的平臺有如下幾種:專業性、規范化比賽的要求,節目時長一般在8-12分鐘,最長的不超過15分鐘;電視臺,一般要求4-6分鐘,而多數曲藝節目是以“半身照”出現的才藝展示;電臺,2-3分鐘;新媒體,越短越好,恨不得幾秒鐘,某媒體一段4分鐘的視頻,也要先出現一條“該視頻比較長,請您堅持看完”的字幕;一般惠民群眾文化演出,雖沒有特別要求,但短的不能少于四五分鐘,長的不超過七八分鐘。小劇場,這是曲藝可以有“全身照”的場所,允許表演完整曲目,但時間不能過長或太短。
節目“時長”是體現曲藝本體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曲藝的發生學來看:子弟書是八旗子弟,酒足飯飽,提籠架鳥,優哉游哉,玩點“高端游戲”,人家不著急三五分鐘把故事唱完,抻著,可著一天半天來;二人轉是民間藝人在田間地頭,勞動累了,休息,多唱一會就多歇一會;湘鄂地區的“跳喪鼓”,那是論“宿”唱的;撂地相聲,多演一分鐘就多掙一份錢,好不容易攥個包袱,且得鋪平墊穩再抖。同時,鋪平墊穩也是藝術技法的要求,不鋪不墊,又怎么抖呢?從曲藝美學來看:曲藝是聽覺藝術,是線性藝術,具有歷時性,審美主體接受的所有信息在時間軸上流動,審美主體需要邊接受信息邊在腦中喚起表象、形成意象,一幅畫可以反復觀摩體味,而曲藝節目中凡是需要形成畫面感、空間感的內容,都要用口語鋪排完成,凡是需要表達激烈情緒時,都要用口語層層遞進,推動烘托完成,這些都是需要消耗時間的。節目時長不夠,是違背曲藝藝術規律的。D765F16B-4BFE-414D-9135-AE9A51FC7318
因此,“曲藝是‘有閑階層消遣的藝術。她與琴棋書畫、詩酒花茶有同工之妙。欣賞曲藝,要有看花開花落的雅趣,要有望云卷云舒的淡然。曲藝是小火慢燉、是熬湯煮肉,是美味大餐、是精神盛宴,需要慢慢地激活味蕾、調動胃腸,再細細咀嚼、品嘗回味。曲藝不是煎餅果子烤冷面,不是炸雞薯條漢堡包,立等可取,狼吞虎咽、擦嘴剔牙,了事走人。”④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保住了節目時長,就保住了曲藝的藝術特征。
不同媒體平臺對曲藝節目時長的要求,都有個中緣由,都有自己的考量,都是從自身特點出發對內容和形式提出要求,而非專為傳播的內容服務;只有曲藝比賽和曲藝小劇場才是從曲藝特征出發,為曲藝專設的平臺。
當前形勢下,捍衛曲藝藝術本體的地位,可兩面著手、雙向改進:
一是想辦法保住曲藝的演出時長。小劇場的演出要求大體是曲藝的本體要求,只要引導其健康、規范、活躍地發展,便可較好為曲藝提供平臺。曲藝比賽可適當放寬節目形式、題材方面要求,鼓勵有生命力、時效性長的原創作品參賽,并予以傾斜,更好地發揮平臺作用。對于官方媒體,曲藝有關部門可積極溝通、協商爭取,在現有的資料性經典回顧類節目、曲藝綜藝節目的基礎上,讓更多完整的新節目呈現出來,讓新時代曲藝得以展現,讓曲藝的“全身照”得到更多展現。對于視頻媒體平臺,可以研究設置審核機制、設置不同上傳渠道、展播區域,如經典作品欣賞、新作鑒賞、愛好者專區等,以此區分不同質量的曲藝節目,讓即便不太了解曲藝的受眾也能夠比較清晰地辨識哪些是經典、哪些是成品、哪些是習作,努力改變當前良莠混雜的局面,還原曲藝的應有面目。二是在盡可能不改變曲藝藝術特征的前提下盡可能適應媒體。在曲藝現代化的語境下,我們提倡小段、短段。“‘曲藝現代化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提高效率加快節奏。北京琴書創始人關學曾先生很早就提出‘5分鐘小段的倡議。換個角度講,不是現代人的節奏太快,而是我們在小段、短段上下的功夫太少。一句話可以出包袱,兩句話能構成一段小快板,一分鐘也能說評書。”⑤曲藝比賽可進行賽制改革,增設小段類比賽,從而調動曲藝作者、演員編創適應現代化節奏的小段、短段、微型段,不斷探索編創規律、總結編創經驗、形成編創體系。“適應”看似無奈之舉,卻也可能柳暗花明,說不定在小段探索過程中,有的曲種脫胎換骨有了“蓮花化身”,產生新的曲種,甚至新的藝術門類。
“先有作為,才有地位。”曲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我們相信,只要方向正確、舉措得當、積極作為,必將打破窘境,沖破尷尬。詩云: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注釋:
①王宏建主編:《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86頁。
②姜昆、戴宏森主編:《中國曲藝概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3-12頁。
③《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主要變化”一章明確指出,“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對于這句話要看怎樣理解,怎樣貫徹。如果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曲藝專業”歸在“戲劇與影視學”專業類里面的情況來理解,那么義務教育階段開設曲藝課尚可期待;如果按照《藝術概論》中明確的藝術門類劃分來理解,那“新課標”的藝術課里就是沒有曲藝的。
④秦珂華:《加快“曲藝現代化” 更好服務新農村》,《曲藝》,2021年9月。
⑤秦珂華:《加快“曲藝現代化” 更好服務新農村》,《曲藝》,2021年9月。
(責任編輯/鄧科)D765F16B-4BFE-414D-9135-AE9A51FC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