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燭
專業千千萬,選誰才對盤?
本以為高考過后萬事大吉,可沒想到卻在選專業這關犯了難。
拆“磚”業,為你解決專業難題。
讓我們一起選取適合的專業,走上人生巔峰!
我對陶瓷的第一印象來自于我初中的語文老師,她總是穿一身煙雨色的旗袍,也是她告訴我中國還被稱為瓷國。
后來,“瓷”這個字與我撞了滿懷,我也漸漸了解到,中國的五大名瓷本就歷史悠久,鈞窯、汝窯、官窯、定窯、哥窯各有千秋,色彩鋪陳之下,它們演繹出別致的中國美。
高考落榜的那個夏天,我羞于去拿錄取通知書,最后還是母親替我拿來,不善言語的她摩挲著錄取通知書上的幾個字,忽然笑著說:“媽覺得,這個專業倒是挺適合你的。”
得益于老師的一再推薦,以及母親的莞爾一笑,那年夏天我聞著瓷器香味,和天南海北的同學們一起來到了現在的學校。
作為一名不是很新的學生,我也初步琢磨了一下這個專業究竟學一些什么。陶瓷設計與工藝需要熟練掌握陶瓷繪畫技能或陶瓷造型技能,旨在培養同時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復合型技藝技能人才。結合學長學姐的精準介紹,我覺得我們的專業所學就是將專業名稱拆開,一半是陶瓷設計,另一半是陶瓷工藝。我們學校以陶瓷為首的課程主要包括:《中國陶瓷史》《陶藝基礎》、拉坯、陶瓷裝飾等。設計相關就包含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在做到術業有專攻之前,我們要做的就是一遍一遍磨煉自我。
學校的課程早就提前規劃好了,大一的學習中,我們就已經不單單局限于傳統的學習方式,實訓室里我們見證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個成品——看似普通的作品,卻因為它的意義非凡變成了不一樣的存在。那一天的朋友圈里全部都是學生個人首秀以及老師班級群秀,不過也有同學忿忿不平地在宿舍小群里開始吐槽:我爸可真沒眼光,竟然說我做的是丐幫幫主的碗……嬉笑聲中,我們的作品展示環節也慢慢逼近,沒有什么能夠比得上這一過程。從選料、練泥、拉坯、施釉、入窯、燒制、出窯等各個環節之中精敲細磨,我們想要從細節處入手,展示出更精致的作品。
拉坯是我的一大敵人,它作為制瓷的功底,本來就需要更多的耐心。我的拉坯之路總是伴隨著無語凝噎,好在勤能補拙,老師不離不棄的經典手法指導,以及從網上各種制瓷工藝的視頻下面慢慢摸索,逐漸找到了一點點技巧。偶爾也會看到奇怪的文化輸出,很多歪果仁總是會拍攝一些中國傳統文化視頻,拉坯有幸成為其中一環,小哥們的花式拉坯只讓我慚愧,那技藝可是很厲害的!
學校的選擇方面,我強烈推薦大家看一下五大名瓷所在地的學校,濃郁的瓷器氣息渲染出的校園,更是別有一番韻味。就業方向也很廣泛,今年被老師們大肆贊揚的幾位優秀學姐學長也都接觸了不一樣的領域,有陶瓷工藝品創始人,也有成為美術教師的,還有開了陶吧的。
等到很久以后,校園的記憶或許也會變得很飄忽,我談及校園可能只記得入學時和畢業后,可當我目之所及為瓷,或者觸碰陶瓷之時,一些記憶也會轟然涌入腦海之中。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