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蒔
今年盛夏我來到杭州開啟研學之旅。我們選擇游覽地點時第一個定下來的就是西湖,在各種攻略里西湖都是來杭州必去景點NO.1,不過很多游客只是對著人山人海囫圇按快門,作為在課堂內外接觸過不少文藝作品的我們,豐富的知識面讓我們能擁有比拍游客照更鮮活的體驗,也能發掘不少可供學習的元素。
西湖邊有道路可供騎車和步行,酒店離斷橋較近,于是我從斷橋附近開始游賞。從斷橋向東北方向出發,不多時就到白堤。這是我出發前就暗中決定一定要來看看的地方,畢竟在初中課本里就讀過那首傳頌千年的《錢塘湖春行》。在我由詩詞而發的想象中,白堤該是兩側嫩柳新綠,堤下沙灘柔軟,畢竟“綠楊陰里白沙堤”。待到近前卻沒有沙,可能是從小的成長環境少有水畔,我對沙灘沙洲有種不尋常的執著熱愛,因此有點失望。不過夏天的白堤仍是美麗的,兩側濃蔭倒是翠綠,迎面來風清涼宜人,我不禁想,哪怕季節景物不盡相同,白居易在千年前寫下這首詩時,是不是也沐浴過如此舒暢的風。此時吹拂著我的風,在多年前是否也曾流過他的身側筆下?
順著湖邊道路繼續向前大概半小時,就到了西湖十景中的曲院風荷。當初想到夏天正值荷花開放,能看到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描述的盛景,但六月初的荷花只零星開了幾朵,倒是荷葉繁茂,風起時嫩綠與深綠交替翻卷如青碧的浪,“接天荷葉無窮碧”達成,不過想觀賞“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話,還得再晚一陣子來呀!
沿西湖游覽就花了我們幾乎一整天時間。夕陽西下,踏上歸途的大家又被對岸暮色中的雷峰塔吸引,開始爭著講有關西湖、雷峰塔故事。一個人說起白娘子在雷峰塔下被拆散的殊途情緣,另一個說起“和衣睡倒人懷”的朱淑真,我馬上提名魯迅先生《論雷峰塔的倒掉》?;厝ズ笕滩蛔∮终页鰰鴣碜x了一次,在不同的年紀,讀到心得也有所不同。
西湖畔分布著很多名人故居、博物館、歷史名宅。這次我們造訪了西泠印社、浙江省博與文瀾閣。
拜我愛看《盜墓筆記》的同學日常念叨所賜,我早就對西泠印社有些了解,我知道它始建于光緒年間,是中國成立最早的研究印學、金石的社團。李叔同、豐子愷先生都曾是社員,有“天下第一社”之稱,想必十分“高大上”,像個高冷孤僻的學者,但半個小時后我們從西湖走到印社門口,卻發現并沒有想象中的隔閡。
印社只在門外簡單掛了社名的長牌,走進來后別有洞天,是用假山、池塘和溪流布置得十分精巧有意趣的一座院落,館中收藏了諸多名家的金石篆刻作品,對藏品的藝術價值、作者生平及每代主人在不同時代對印社的影響均有詳細介紹。我先前對篆刻所知不多,游覽后增加了不少了解。也十分與時俱進,當我在園里發現居然有《盜墓筆記》文創周邊時可真是大喜過望,趕快買了些回去分給那幾位死忠鐵粉。
從西泠印社出來繼續向前幾百米,就到了文瀾閣,它是清代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時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之前我曾到過北京故宮文淵閣和揚州文匯閣,文瀾閣與它們大同小異,同的是風貌古雅的建筑,陳列的多是修書年代留下的古物文獻;異的是獨有的陳列品,如《文瀾閣志》。透過這些展品,似乎宏大又離我們遙遠的《四庫全書》無言地穿過時間洪流被傳遞過來,若之后再在語文、歷史或地理課上學到涉及它們的知識,想必也會更親切、更有代入感。實物與時代背景結合,讓人能感覺到那段已然遙遠的歷史,與面前身邊的實物結合,似乎就近在眼前了。
浙江省博緊鄰文瀾閣,它可謂是全面了解浙江、了解歷史的絕佳研學園地,也是我這次去浙江行最喜歡的景點。它分武林和孤山兩部分館區,前者離西湖有一定距離,館內分為幾個展區,從較為古老的史前時代開始講解,直到近代,并配以對應的文物和生動的地理模型,形象化地便于認知和記憶。此外這里還展出杭州傳統名產布料等,讓身為“漢服黨”、本來就對各地織物感興趣的我擴展了很多知識,也見到了布料的實貌。
孤山館區就在西湖邊,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我參觀時恰巧有瓷器展,正中對瓷器有皮毛熱愛的我的下懷,樂此不疲地辨認瓷器的產地、工藝和造型。展覽中從古至今的瓷制品均有,過去有所了解的人物名字或事件不時出現,也不經意間拉近了我和歷史的距離。順著參觀路線走到頭,正是樓閣頂層開闊處,夏日清風憑窗拂面,從古樸木窗放眼望去,響晴的藍天下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忍不住說一聲愜意。
幾天后,我們在傍晚道別杭州。這座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古城,在短短幾日里帶給我無盡的驚喜與收獲,讓我領略江南名城的秀麗、歷史的厚重、文學的優雅。這實在是一次盡興的游學之行。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