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人們愿不愿意生孩子,是由生產力決定的。以工業革命為分界線,這點表現得非常明顯。
在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人們愿意生孩子,而且把“結婚生子”當作人生最大的任務之一。畢竟生產力落后嘛。
古代人信奉“多子多?!?,本質是對于投資和回報的期望。
既然生孩子是投資,那夫妻需要付出什么?
其實也不需要什么成本,無非是做飯的時候多放一把米,吃飯的時候多一副筷子,教育則是量力而行。畢竟生孩子的初衷不是培養成才,而是給家庭增加勞動力。
所以在農業時代,生孩子是成本極低、收益極大的投資行為,甚至是改變命運的機會。但凡生育能力健全的人,都不會放棄這個機會,玩命生孩子。
這背后的邏輯就是,孩子是家庭的重資產,不僅要加大投資力度,還得長期持有,絕對不能做一次性買賣。
但是工業革命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開始不愿意生孩子了。
原因很簡單。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人類文明也在飛速進步,社會福利、人權、生命尊重的觀點逐漸興起,以前那種粗放的經營方式,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首先,童工不讓用了,那么對于很多貧困家庭來說,孩子回報家庭的時間就要向后推移,起碼要到18歲以后。
然而,更悲催的事情來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都不錯,即便不能大富大貴,也不用為了吃飯發愁。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人類不再為生存掙扎的時候,便要開始追求生活的質量。
怎么追求生活質量呢?培養孩子讀書唄,爭取將來能出人頭地,甚至帶領家庭更上一層樓。放眼望去,同齡人都在玩命讀書升學,你要敢讓孩子出去工作掙錢,將來連同齡人的汽車尾氣都吃不到,你能甘心?
可讀書是成本很大的事情,一個家庭省吃儉用投資25年都沒有回報,甚至將來也不一定能有多大的回報,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多生孩子就很吃力。
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城市工薪階層的辦法就是少生孩子,優生優育。畢竟科技進步了,人類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不必用出生率來對抗死亡率。
所以在工業時代,孩子不再是家庭的勞動力和重資產,而是回歸到人類最原始的生命延續功能,以及家庭成員的精神陪伴。
很多人選擇不生孩子,這個時候家里老人就會出來勸:“哎呀,不生孩子是不行的,你老了可咋辦???”老人的話沒問題,這也是人類藏在基因里的東西,來世界走一趟就是為了延續生命嘛。
但不生孩子的丁克族,其實在經濟規律上也沒問題。
老一輩人生孩子是為了獲得勞動力,增加家庭收入,防止老無所養。而工業時代的年輕人,完全可以找一份工作,衣食無憂地過一輩子,不必用“增加勞動力”的方式獲取家庭財富。等老了有養老金,想吃藥樓下就有藥店,再不濟還能去養老院。于是生孩子就成了個人意愿,而不是生活剛需,不想生就不生,你能怎樣?
大部分人優生優育,少部分人不愿意生,人口數量能不下降嗎?
同時改變的是國家人口結構。在工業化狂飆突進的年代,國家需要勞動力,鼓勵大家生孩子,形成了一個老年人少、青壯年多的金字塔人口結構。經過幾十年發展進步,青壯年的生育欲望降低,不就生得少了,那么青壯年勞動力成為老年人之后,就形成老年人多、青壯年少的倒金字塔型人口結構。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老齡化社會。
在德國當農民是個美差
在德國留學期間,我曾與幾個德國人居住在一套五居室的房子里,其中一位名叫緹娜的女士整天在家里不出門,除了吃就是睡。聽其他德國人講,此人在大學里注冊了好幾次,由于不努力學習,始終無法畢業,也不積極去找工作,只能領取救濟金度日。
在一次聊天中我問她:“既然城里工作難找,你為啥不去農村當農民?”聽我這么說,她笑了起來:“城里的工作都不好找,農村更難,你以為當農民那么容易?”
她告訴我,根據德國法律,任何農民都必須參加專門的農業培訓,持證之后才能上崗。第一,當農民是非常理想的選擇,申請的人太多。其二,在德國大學,農業是受限專業,每10-15個申請人中才有一個被幸運錄取。雖然不少德國大學都開設農業專業,但名額實在太少了。而且與其他專業相比,農業是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只要能畢業就幾乎不會有失業的問題。
德國農村不僅美麗,門外幾乎都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坪,而且文化生活也特別豐富。經常看到男人們坐在街邊喝啤酒聊天,女人們圍坐在院子里喝下午茶,有的人牽著狗遛彎,有的人在草坪上燒烤。而且每個小鎮都有自己的節日,甚至每條小街都有自己的“街節”。
為什么德國農民如此悠閑?原因很簡單:他們已經完全實現了機械化,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勞動;產品也不愁銷路,因為德國生產的農產品處于短缺狀態。德國每年需要從南歐進口大量的糧食,否則無法滿足國內需求。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德國不多生產糧食呢?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的耕地面積不足。德國人認為,不要過多地向土地索取,應該把土地養護起來。怎么養護?種草、種花、種樹。因此,在德國,除了大片的森林,就是一望無際的草坪。
德國的農業專業學生享有很多優惠政策,比如可以得到低息政府貸款買地或租地,建立自己的農場和農業企業;在創辦農場的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的資金補貼和隨后幾年的減免稅收待遇。完善的保險制度,使醫療、退休、工傷等保險覆蓋到每個農民,從而做到老有所養,無后顧之憂。
此外,德國有強大的農民組織,向農民提供各種無償服務,從提供信息到維護農民的權益等,無所不包。因此,農民成為德國最令人羨慕的職業之一。(摘自《幸福離我們有多遠》 楊佩昌 著 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