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佳純
國際油價高位震蕩,預計Brent 原油期貨二季度均價100~110 美元/桶。

對俄制裁引發歐洲多國能源成本上漲。圖為西班牙民眾抗議油價飆升。 供圖/IC photo
一季度,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后高位震蕩,Brent 均價97.90 美元/桶,環比上漲22.89%,同比上漲59.65 %。總體看,奧密克戎變異病毒的影響相對較為溫和,地緣政治風險主導了國際原油價格走勢。
展望二季度,全球液體燃料需求增長緩慢,供應略寬松;美聯儲加速退出貨幣寬松政策,施壓油價;地緣政治因素對市場擾動極大。國際油價大概率高位震蕩,預計Brent 原油期貨二季度均價100~110 美元/桶,全年均價90~100 美元/桶。
1-2 月,受俄烏沖突、也門胡塞武裝襲擊阿聯酋等事件影響,對供應不足的擔憂主導市場情緒,國際油價震蕩上行,Brent 日均價格從1 月初的80 美元/桶升至2 月底的約100 美元/桶。3 月,受俄烏局勢相關各方利益博弈影響,油價高位寬幅震蕩,其中3 月8 日Brent 日均價格升至127.98 美元/桶,創2008 年7 月以來的新高。隨后,油價震蕩下降,于3月底跌回105 美元/桶的水平。一季度,影響國際油價走勢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疫情持續影響世界經濟及石油市場。奧密克戎變異病毒引發的疫情在1 月中旬形成峰值后,在2 月中下旬出現放緩跡象。流行毒株主要是BA.1,疫情中心主要在歐洲和美洲。根據WHO 的統計數據,一季度全球新增確診病例累計新增確診19661 萬人,超過2019~2021 年全球累計確診人數的2/3,環比增長281%;新增死亡病例69 萬人,環比增長11.4%。
一季度,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增加通脹壓力,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各國經濟增長態勢分化:美國經濟溫和擴張,勞動力市場強勁復蘇,但通脹狀況持續惡化;歐元區經濟開局良好,但俄烏沖突及對俄制裁重創歐元區,經濟復蘇勢頭被遏制;中國經濟在加快恢復,季末受疫情影響而略有回落;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疫情嚴重,拖累經濟增長。
基于機構預測,一季度全球液體燃料需求萎縮,約為99 百萬桶/天,環比下降約1.5 百萬桶/天。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疫情防控措施、俄烏沖突以及高油價。根據IEA 預測,歐洲需求環比下降約0.65 百萬桶/天,俄羅斯需求環比下降約0.19 百萬桶/天,中國需求環比下降約0.1 百萬桶/天,美國需求環比增長約0.27 百萬桶/天。
一季度,盡管OPEC+增產協議執行不到位、俄羅斯受制裁影響減產、美國等非OPEC 國家產量增長緩慢,但由于需求下降、產油國釋放戰略石油儲備,市場整體供應偏寬松,全球液體燃料供應維持在約99.5 百萬桶/天,環比增長約1 百萬桶/天,高于需求約0.5 百萬桶/天。根據IEA 統計結果,OPEC+維持每月0.4百萬桶/天的原油增產計劃,但未達到承諾產量,1-3 月產量目標執行率分別為97.7%、97.2%、96.2%;美國石油產量增長較為緩慢,一季度產量增長約0.06百萬桶/天。主要石油消費國釋放戰略石油儲備約6450 萬桶,相當于1-6 月增加約0.35 百萬桶/天的供應量。
根據IEA 統計數據,截至2 月底,OECD 國家商業石油庫存2611 百萬桶,已降至2014 年4 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戰略原油庫存1148.5 百萬桶,已降至2003年7 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一季度,為應對通脹風險,歐美央行開始退出貨幣寬松政策。美聯儲于3月結束縮減購債并啟動三年來首次加息,加息25 個基點,基本符合市場預期,對油價的影響趨于弱化。歐洲央行3 月底結束緊急抗疫購債計劃,并宣布已有7年歷史的常規資產購債計劃將在三季度退出,且在縮減購債結束前不會開始加息。
一季度地緣政治事件頻發,成為主導油價走勢的關鍵因素,使得國際原油價格產生了脫離供需基本面的大幅震蕩。其中,俄烏沖突及對俄制裁不斷推升國際油價,在最高點一度產生了25~30 美元/桶的風險溢價;3 月9 日美國開啟與委內瑞拉對話,成為除俄烏局勢以外促使當天Brent 均價下跌16.84 美元/桶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二季度,影響國際油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疫情反復仍是全球經濟和石油市場所面對的嚴峻挑戰。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新冠疫情呈現明顯的周期性變化趨勢。展望二季度,此輪疫情大概率在4 月達到峰值,并在6 月隨著氣溫升高而趨緩。為了確保人民生命安全與經濟平穩運行,中國實施精準防控、動態清零的防控策略。隨著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傳播力的不斷增強,后續發生聚集性疫情的風險較高,防控任務非常艱巨。
全球疫情仍有起伏反復,經濟復蘇勢頭不穩。受供給擾動、通脹上升、債務激增、不確定性增加的影響,全球經濟預期轉弱。根據世貿組織4 月12 日的預測,2022 年全球GDP 增速2.8%,比年初預測低1.3 個百分點。展望二季度,全球GDP 增速持續放緩,區域分化加劇。美國經濟將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受疫情沖擊而增速放緩;歐元區經濟受俄烏沖突影響增速將大幅下滑;廣大新興經濟體將受到疫情和高通脹的雙重拖累艱難復蘇。
二季度,受疫情、俄烏沖突以及高通脹影響,全球液體燃料需求存在不確定性。根據IEA 預測,受疫情影響,中國需求環比下降0.05~0.1 百萬桶/天。由于烏克蘭基礎設施受損、人員外流以及西方國家實施對俄制裁,俄烏兩國需求持續處于低位,其中俄羅斯需求將環比下降0.25~0.31 百萬桶/天,烏克蘭需求將環比下降0.1~0.2 百萬桶/天。持續的高油價將抑制部分需求,其中,美國需求環比僅增長0.3 百萬桶/天,歐洲、印度需求增長基本停滯。預計全球液體燃料需求維持在99 百萬桶/天的水平。
二季度,全球液體燃料供應將略為寬松。受俄烏沖突以及里海管道受損影響,OPEC+產量下降;盡管美國產量增長提速,但受挪威、英國和加拿大部分油田因定期設備檢修而停產影響,非OPEC+產量增長停滯。然而,大規模的戰略儲備石油釋放將有效增加市場供應。預計二季度,全球液體燃料供應約100百萬桶/天,環比增長約0.5 百萬桶/天,高出需求1 百萬桶/天。
首先,俄羅斯石油供應受限,國際石油貿易格局重塑。
俄烏軍事沖突爆發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對全球石油供應產生了影響。作為全球第三大產油國,俄羅斯在油氣供應體系中的地位難以替代。根據IEA 和Woodmac 的統計數據,2021 年俄羅斯石油產量11.06 百萬桶/天,其中原油產量10.68 百萬桶/天,凝析油及天然氣液產量0.38 百萬桶/天。IHS 統計數據顯示,俄羅斯出口油品7.2 百萬桶/天,其中包括4.4 百萬桶/天的原油與2.8 百萬桶/天的精煉石油產品,占全球石油出口份額的11.3%;大約60%的石油出口到歐洲地區,20%出口到中國,9%出口到美國。
俄羅斯原油出口量及價格下跌。俄羅斯石油出口中的12.9%通過遠東輸油管道出口到亞洲,16.4%通過里海輸油管道黑海段出口到歐洲,其余70.7%通過黑海、波羅的海、北極以及遠東的港口出口到歐洲、亞洲和北美。其中,海運出口更容易受到制裁的影響。目前,俄羅斯主力油種烏拉爾原油大幅折價。根據俄羅斯財政部聲明,3 月俄羅斯出口烏拉爾原油平均價格為89.05 美元/桶,與3月Brent 原油均價相比存在約23 美元/桶的貼水,創歷史最高幅度,通常情況下這一貼水幅度為1~3 美元/桶。巨大的價格優勢,使得俄羅斯出口石油不難尋到買家。根據Rystad 預測,俄烏沖突期間,俄羅斯原油出口可能比沖突前降低1.2百萬桶/天。

●俄烏戰爭,全球買單。 供圖/視覺中國
出口受限將會進一步影響俄羅斯原油生產。根據Rystad 估算,俄羅斯可通過管道出口到亞洲的增量約為0.5 百萬桶/天,可通過鐵路出口到中國的增量約為0.2百萬桶/天,難以抵消出口減少的損失。俄羅斯原油儲備能力為500 百萬桶。受出口減少以及國內需求下降的雙重影響,當儲油空間用盡時,俄羅斯將不得不關停部分生產井。
俄烏沖突及對俄制裁,將重塑國際石油市場的貿易格局。俄羅斯的主力出口油種烏拉爾原油為中質含硫原油,在全部出口石油中占比42.6%,主要供應歐洲以及美國墨西哥灣的煉廠。市場上性質相似的可替代油種包括沙特輕油、沙特中質油、伊朗輕油、阿曼原油、伊拉克巴士拉輕油以及阿聯酋迪拜原油,美國輕質頁巖油和委內瑞拉重油都很難替代。西方國家對俄制裁,將導致更多的中東原油以更高的價格流向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而貼水較多的烏拉爾原油大概率將被中印兩國消化。然而,貿易格局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俄制裁可能導致2022 年全球石油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結構性短缺。
其次,其他產油國產量增長乏力,原油儲備釋放增加市場供應。
當前,國際原油市場受到美國政治、外交政策的擾動很大。為了打擊俄羅斯,美國在不斷加碼對俄制裁,煽動歐美對俄實施石油禁運。然而,隨著美國中期選舉臨近,為了增加原油供應、降低通脹水平,拜登政府將“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促使油價回歸理性,如施壓以沙特為首的OPEC+,推動美國國內油氣增產、放松對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制裁、大規模釋放戰略原油儲備等。
OPEC+面臨外部增產壓力。根據IEA統計數據,當前OPEC+原油閑置產能約為4.53 百萬桶/天,僅為去年同期的一半,主要分布在沙特阿拉伯(2.00 百萬桶/天)和阿聯酋(1.13 百萬桶/天)。若兩國迫于外部壓力而額外增產,可能導致減產協議的提前終止。考慮到未來原油市場的平衡離不開俄羅斯的參與,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將致力于維護OPEC+組織的穩定;尤其為了保持自己在石油市場的話語權和控制力,大概率將繼續維持穩健增產的策略。預計二季度OPEC+原油產量(含俄羅斯)環比下降0.6 百萬桶/天。其中,哈薩克斯坦受里海管道黑海終端受損維修、卡沙甘大型油田定期維護的影響,產量下降約0.2 百萬桶/天。
美國石油增量有限。高油價雖然可以刺激美國國內石油生產,但受到上游投資持續處于低位、頁巖油老井產量衰減快、社會能源轉型意識增強等方面的影響,美國石油產量增長較為乏力。根據EIA 在不同情形下對2022 年原油市場的預測,當Brent 原油期貨年均價格為105 美元/桶、114 美元/桶時,美國原油產量分別為12.03 百萬桶/天、12.40 百萬桶/天,同比分別增長0.90 百萬桶/天、1.27 百萬桶/天。在114 美元/桶的高油價情形下,美國石油產量才略高于疫情前2019 年的水平(12.29 百萬桶/天)。雖然美國頁巖油產量將有所增長,但歐美大型煉廠使用的烏拉爾原油很難用輕質的頁巖油替代。根據IEA 數據,預計二季度美國石油產量環比增長0.45 百萬桶/天。
其他非OPEC+國家產量多有下降。受定期維修影響,IEA 預計二季度挪威石油產量環比下降0.21 百萬桶/天,加拿大下降 0.12 百萬桶/天,英國下降 0.01百萬桶/天。預計非OPEC+國家二季度石油產量(含美國)為42.6 百萬桶/天,環比增長為0。
伊核協議談判仍在推進。如果伊朗重返原油市場,最多將增加1.3 百萬桶/天的市場供應。其中,伊朗主力出口油種伊朗輕油約占伊朗石油總產量的40%。伊朗輕油與烏拉爾原油性質相近,可以作為烏拉爾原油的替代油種。但是,在伊朗因高油價而獲得最強話語權的時刻,為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與美方關于伊核協議的談判很可能無法一蹴而就。二季度,伊朗難以全面解除制裁,IEA 預計伊朗的原油產量環比增長0.1百萬桶/天。
委內瑞拉開啟與美對話。根據IEA 統計數據,委內瑞拉目前原油產量為0.71 百萬桶/天,閑置產能為0.03 百萬桶/天,本土原油需求為0.3百萬桶/天。若美國放松制裁,委內瑞拉2022年原油產量達到其1.5 百萬桶/天的目標,國際原油市場最多增加0.8 百萬桶/天的原油供應。然而,委內瑞拉的重油開采技術要求和成本較高,難以短時間內快速提產;且由于油品較差(高密度、高含硫、高含重金屬、低黏度),疊加向歐洲和亞洲的運距較長,將較難對烏拉爾原油起直接替代作用。根據IEA 數據,二季度委內瑞拉原油產量環比增長0.1 百萬桶/天。
多國宣布釋放戰略石油儲備。3 月以來,以美國為首的IEA 會員國多次宣布釋放戰略儲備原油,將在二季度增加約1百萬桶/天的供應量。
為了平抑油價,預計石油主要消費國將進一步釋放戰略原油儲備。2022 年,全球石油庫存將于現有低位持續加速下降,并較難獲得補庫機會。

●疫情、戰爭……油價動蕩不可避免。 供圖/視覺中國
二季度,歐美貨幣政策收緊將施壓油價。美聯儲加息50 個基點后,2022 年可能再加息6~7 次。歐洲央行決定將在二季度的三個月分別購債400 億、300 億、200 億歐元。
二季度需要關注的地緣政治風險包括:俄烏緊張局勢及西方對俄制裁加劇導致油價上升;中東地區局勢動蕩導致油價上升;美國放松對伊朗、委內瑞拉的制裁導致油價下行;美國施壓沙特、阿聯酋額外增產導致油價降低。總的來說,地緣政治風險導致石油市場不確定性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