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里下河還未成為文學流派的時候,穰草與里下河人的生活就已密不可分。穰草就是稻草啊,只要火柴一劃,就會被點起。龐余亮說自己帶著洗不凈的穰草味在寫作。
龐余亮的家鄉和我的家鄉只隔一片茫茫湖水。大地之上,藤蔓縱橫交錯,何況人呢?認識龐余亮是必然的。多年前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也在那個時候,讀到了單篇《半個父親在疼》,一下子呆住了,還沒有看到哪位作家,如此掏心掏肺寫自己父母親所有那些明亮的、灰暗的、包括陰暗的心理。打破了我們通常對舐犢情深的理解,不是冰心對純潔母愛的歌詠,不是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不是龍應臺對背影的凝望,那是一種另類,百轉千回里飽含著深情厚誼和中年解讀。
重讀《半個父親在疼》,已是一本散文集,獲得江蘇省第七屆紫金山文學獎。榮譽加身,我想從中尋找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奢侈的到底是什么。這本散文集分四小輯,大都舊事短章,父親、母親、故鄉、大學、讀書、寫詩……最后一篇篇名就叫《寂寞小書》,寥寥數行,是作者對這本書的自我評價:寂寞之作。那些過去的惆悵、淚水和歡笑都有痕跡,都已安放。
這四輯我最喜歡前兩輯,一輯寫父親,一輯寫母親,都和盤托出,毫無保留,真誠之外,能聞得見里下河人都熟悉的穰草氣息,龐余亮是把故鄉一直帶在身上的作家,是會向生活索取素材的作家。
開篇《四個“我”都在證明》,不足千字,將父親、母親和作者的半生濃縮進去,那是一部可以寫長篇的家庭內部糾葛,呈現里下河村民普遍的命運。時光容易將人拋,每個人都會被自己甩在漫長的鐵軌上,山川寂靜,此生寥落。
散文創作不像小說需要虛構,也不像詩歌天馬行空,得有個可抒發的實體,這是難的地方。正如作家張煒的一篇文章所言,如果將作家的全部文字看作一篇篇通信或對話,大概在潛意識和意識中寫給父母的最多。
這本散文集中,我以為寫父親和寫母親的二輯,寫到了普通人的內心深處。著名文學評論家汪政先生也說,龐余亮是一直生活在小地方的大作家。他一直生活在小縣城,創作在小縣城,但文學成就蜚聲于外。這個小地方的視線、觸角和生活最本真的內核牽扯最多,也和更多的普通人情感同頻共振。
龐余亮在詩歌、小說、散文、兒童文學等多個文類中穿行、切換,實現“文學轉場”。但他說:“散文是最奢侈的寫作。因為你要和盤托出自己。”讀完這個集子,我發現龐余亮本質還是詩人。
母親帶給作者的生活費是用一根穰草捆著的爛角票,母親做的丸子……母親的恩施,子女無法償還,唯有孝感,再無孝行。這本書獻給文盲父母,也獻給自己消逝的青春。427F0DCD-0849-4BF6-9BD3-4381515DB5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