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鵬
關鍵詞:5G;媒介環境;人技關系
世紀之交,唐·伊德(Don lhde)以變更理論(variational theory)、具身化(embodiment)、生活世界(life-world)三個要素分析現象學領域的“經驗”問題,對人與技術之間的生存關系以及技術對人的知覺改變加以探討。如果說伊德彼時對于人技關系的探討存在一定的展望色彩,那么二十多年后的當下,人們所處的技術環境相較以往則更貼近伊德的描繪。隨著人們移動通信需求的不斷增加和技術開發的逐漸推進,以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為特點的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也成為繼1G、2G、3G、4G技術后,能夠滿足人們暴漲的移動數據流量需求的新型網絡基礎設施。信息傳播技術不斷推進,5G技術融媒如毛細血管般滲透于社會各層肌理,無所不在地影響著社會的運行。
由此,本文提出研究的初始問題——5G何以對融媒應用技術賦能?由此構建的媒介環境又與人產生怎樣的“人一技”關系?為回答這些問題,本文從5G技術本身帶來的融媒可能出發,剖析當前我國融媒應用中5G技術所帶來的全新變革,探索我國5G技術賦能下的媒介環境融合性轉向,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媒體行業未來發展路徑加以研判。
一、何為“融媒”:從“大眾媒介”走向“萬物皆媒”
一般而言,學術層面“媒體融合”中“媒”的所指實為狹義的大眾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等,且大多研究認可這一語境下的媒體融合已經進入多元要素相互滲透的深度融合階段。事實上,在“萬物皆媒”的5G時代,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進化,“融媒”這一概念已從單一的大眾媒體領域進入更為廣闊寬泛的全應用領域。如果說3G和4G的技術特性是圍繞“移動寬帶”數據場景并提高用戶的無線接入速率,那么5G的技術特性則大大超越以往單一的“移動寬帶”概念,助力各類物聯網應用的發展,不僅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數據往來,也滿足人與物之間的通信需求,5G融媒應用在多個領域開展探索,其應用的主戰場賦能實體經濟、賦能干行百業。
當前,我國5G融媒應用已覆蓋汽車、電子、航空、鋼鐵等14個重點行業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正在加速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就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從4G到5G通信技術的應用將在“十四五”期間更加促進信息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提升智能終端設備陛能并促進互聯網一物聯網線上線下融合,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將在5G融媒應用的助力下產生極大變革。目前,我國5G融媒應用飛躍式地提升了媒介內容傳輸速率,增強了用戶與媒體的互動性,強化了媒體場景化使用功能,主要包括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無人機、機器人寫作、大數據等。此外,物與物之間的連接增強,設備之間的技術壁壘被打破的同時媒體硬件也在走入深度融合階段。5G的低時延特點,使建立智能物聯網成為可能,基于5G的無線分布式饋線系統也將成為我國未來智能化互聯互通的新方向。在5G技術加持下,媒介生態變化使人們從“看媒介”變為“應用媒介”,5G融媒應用建設將向著智能化、具身化、融合化、全鏈接轉變。
二、何以“融媒”:5G為我國融媒應用提供的關鍵技術支持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71.8萬個5G基站,同時我國也將繼續拓展5G的垂直應用場景。5G技術蓬勃發展帶來的強大溢出效應為千行百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也給我國媒體融合事業提供了全新的融媒技術可能。5G使得信息傳輸速率提升了10—100倍,其峰值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Gbit/s,端到端時延達到ms級,可連接的設備密度也增至10—100倍,流量密度可達到以往的1000倍,頻譜效率提升5—10倍,而這些都建立在每小時500km速度下能夠保證用戶使用體驗的基礎上,其超越前代信息傳播技術的特性為我國融媒應用的更優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其一,5G技術的高速率、低時延特性助推媒介內容實時化傳輸。3G時代,我國國民移動終端設備尚不能支持視頻的良好體驗;4G時代,網絡速率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推動了視頻類應用的高速發展;5G時代,網絡的高速率、低時延能夠真正實現對超高內容的實時化和高保真傳輸。相比4G的峰值下載速度300M/s,5G理論上可支持高達百倍的提速。時延方面,5G要求空口時延小于1ms,端到端時延小于5ms,縮短了整體延遲時間。5G的高速率、低時延特性并不僅僅體現在體育賽事高清直播、娛樂短視頻等應用中,如遠程醫療手術、自動駕駛等對數據時延要求極高的融媒應用都在5G技術的助推下實現了內容傳輸實時化,提高了生產安全性與精準性。
其二,5G技術助力人工智能,加速內容生產智能化。5G不僅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提供更迅捷的網絡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補齊了制約人工智能發展的短板,成為人工智能相關融媒應用發展過程中新的驅動力。人工智能相關融媒應用在5G技術加持下提供了更快的反應速度、更智能的應用模式、更直觀的傳播內容以及更優質的用戶體驗。如百度升級建設的軟硬一體AI新型基礎設施“百度大腦6.0”、小米構建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以AI為核心的華為智能體,都在5G技術的助力下為用戶提供了全場景智慧體驗。
其三,5G技術強化感官體驗,實現產品體驗優質化。在5G問世之前,VR、AR技術和終端設備雖然已經多次迭代,但因為對網速的極高要求,用戶的視覺體驗仍不盡如人意。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推動宅家需求,實時傳送海量豐富數據的5G技術能夠滿足用戶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借助VR技術,用戶網購前可以在家虛擬試衣,在節假日足不出戶逛遍景區。同時,新聞媒體也能夠調動受眾的多感官聯動,為其構建身臨其境、虛擬和集成的沉浸式新聞體驗。新聞場景復原及重現也拉近了新聞受眾與新聞現場的距離,虛擬與現實相交叉的技術使受眾成為新聞場景的一部分。
三、融媒環境下的“人—技”關系
傳統的技術主義哲學視角下,學者們往往將技術視為“敵托邦”,并以一種略顯懷鄉病的浪漫主義色彩去描繪自然與文化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系,渴望回歸田園牧歌式的“去技術”環境,關注使現代技術成為可能的歷史和超越論(transcendental),而非重點關注伴隨著技術文化發展而出現的真正變化。當代的技術哲學則通過關注特定技術去理解全新的文化現象。A1F247C9-BA44-4C44-BDF3-9478EB4E1A06
人類發展進程中,媒介的變遷給人們的思考、感覺、評價等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新媒介的誕生并不意味著舊媒介的消亡,而是新舊媒介和諧共生、共棲共存,一同建立和諧平衡的媒介環境。伊德將“(人一技)一環境”[(human—technology)一environment]大致以具身、詮釋、它異、背景四種關系加以劃分,也正與當前融媒體環境下的技術和生活世界巧妙耦合。
(一)融媒技術環境中的具身關系
人造的技術物在媒介環境下融入人的身體經驗,成為人與技術的具身關系。媒介的發展為受眾營造出不同的擬態環境,媒介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感知和了解世界提供了便捷,不同媒介調動了受眾多元的感官體驗,融媒體的發展也在影響和重構人們的世界觀。人類的數字化生存,從“離身性”轉向“具身性”,數字化的人不僅是漂浮在各種虛擬空間的賬號,而且以“虛擬實體”的形式與現實主體被綁定在一起。5G融媒體能夠加強受眾的感官度,在增強用戶體驗的同時,也使其社會認知產生全方位的改變。隨著技術的變革和融媒體生態環境的改變,媒介環境被技術不斷注入全新活力,兩者也成為相輔相成的發展關系。
(二)融媒技術環境中的詮釋關系
融媒體環境下,設備從人體知覺維度出發,利用自身的“刻度盤”“量表”“溫度計”等元件,使技術“可讀”的同時,也讓人的感官與知覺被技術所詮釋,人與生活世界的關系由此被技術展示,而技術的表達也被人所“閱讀”。如深圳市擬建的搭載著5G小型基站、溫度傳感、環境質量監測、充電樁等設備的多功能智能桿使得智慧城市信息數據可輸入、可詮釋、可閱讀。5G融媒的應用落地也使4K甚至8K超高清視頻直播成為現實,并使技術詮釋環境的能力變得更為即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施工現場設置了多個4K高清攝像頭,24小時不間斷地通過5G傳輸穩定清晰的現場畫面,人們正是通過網絡直播“閱讀”生活世界。5G融媒體時代,AI、VR/AR、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技術的發展使得傳播渠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狀態,技術的更迭加速深化了符號環境的多元化程度。在多元化的符號環境中,不論是網絡媒介傳播還是人際傳播,新興媒介技術的出現為多元的符號解讀提供了便利,通過信息收集、數據處理、語言編碼及翻譯,實現多元符號的可讀性和共享性,傳播介質的多元化也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融媒技術環境中的它異關系
正如人們在孩童時期擁有的玩偶、汽車模型一樣,技術本身并不完全是對事物與環境的指涉和顯像,也可以是之于人的一種準他者(quasi—others)或準對象(quasi-objects)。如智能音箱、智能機器人等技術物的存在,不僅協助人們的生活起居并大大提升智能家居中樞的服務能力,更大程度上也作為一種“它異”(alterity)的技術物,成為與人們共在的對象。同時,人工智能驅動的陪伴式機器人也成為孩童或者獨居老人的玩耍或交流對象,以具有主體身份的形態存在于人們的技術與生活世界中。
(四)融媒技術環境中的背景關系
事實上,人們往往將我們所處的技術世界視為理所當然、不言而喻的存在。舉例而言,一般只有當下水管道堵塞時,人們才會注意到每日工作的排污系統,也就是說只有當技術流程中有故障出現時,人們才會去關注自身所在的技術環境,而正是泛在的技術構成了人的生存背景。媒介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依賴。隨著融媒體以及5G技術的發展,融媒體相關產業鏈在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經濟社會生活,網絡電商平臺、云農場、智慧城市、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在更新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另一種意義上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勞動與工作方式,并連接現實社會的產業鏈發展,助推供應鏈的發展和完善,促進線上消費和線下消費的雙線發展。另外,隨著5G技術的發展,融媒體也逐漸融合到社會關系層面,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相互交織融合。多元媒介環境促推著多元符號環境發展,多元化的符號也正在對媒介環境產生深刻影響。符號的建立基于媒介的“非排他性”傳播,媒介傳播渠道也成為符號及其背后文化意涵的傳播橋梁。
未來社會的轉型與變革需要融媒體的全面參與,并通過媒介傳播加強對于個體以及社會層面的聯結。如在政治發展維度,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拓寬了公眾表達觀點的傳播渠道,通過互聯網平臺能夠充分了解民意,感知社會公共輿論的發展方向,同時也使政務信息更加公開化、透明化。在經濟發展維度,5G融媒體正在帶動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推動多樣化的商業模式,促進創新創業的發展,催生融媒體相關行業和移動應用的發展,為市場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在根本上改變著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思維方式,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環境多元化發展。在文化發展維度,融媒體的出現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傳播方式、文化習慣等。文化傳播的載體在不斷更新,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文化的個性化、小眾化、社交化屬性逐漸顯現。移動互聯網逐漸成為媒介傳播的主要陣地,5G融媒體發展影響著社會層面媒介環境的變革。
四、媒體行業:5G技術賦能下的路徑探索
眾多5G融媒應用實踐中,我國媒體行業的融媒轉型深度稍顯不足。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一些傳媒集團逐步建立了全新的融媒體部門,然而由于組織架構與技術改革的不匹配,多數媒體機構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新聞采集重復、改革進展緩慢、同平臺重復題材稿件頻出等問題。除此之外,在媒體領域的融媒改革中,由于不同部門采編習慣存在差別,在形成合力的過程中時常產生摩擦,難以實現融媒體新聞中心資源的完全、徹底整合。因此,5G技術帶來萬物皆媒趨勢的同時,也使得媒體行業加快深化融合轉型發展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宏觀層面
首先是把握媒體形態變化,樹立適應新興技術的傳播理念。隨著數字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媒體形態不斷發生裂變。基于5G技術,“立體化”的媒體形態成為媒體融合的必然趨勢。媒體傳播方式和內容生產在5G背景下不斷迭代更替,因此要把握好融媒體的發展方向,樹立與時俱進的傳播理念,適應融媒體發展的變革,遵循新媒體發展的規律,感知5G時代下媒介形態的變化。其次是轉變傳統體制機制,推動技術與傳媒產業深度融合。2019年是我國5G發展的元年,基于5G的融媒體改革與變化也沖擊著傳統的體制機制,因此要快速適應媒介環境變化,構建全新的體制機制。一方面,頂層制度設計應與底層邏輯同步,努力實現制度革新與社會發展的同步接軌;另一方面,體制內的從業人員應該轉變思路,積極學習新技能,加強新聞素養,適應5G技術高速發展下的行業變革。A1F247C9-BA44-4C44-BDF3-9478EB4E1A06
(二)中觀層面
首先是搭建云平臺,實現優質媒體內容資源共享。云平臺系統的搭建帶來更加高效、集約化的信息處理系統,在全球數字化浪潮下,傳統媒體在不斷變革與創新,而在傳統媒體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融媒體云平臺應運而生,因此基于大數據和云平臺,搭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矩陣對于融媒體深度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并能夠有效推動媒體渠道和內容的優質資源整合。其次是優化管理流程,建設新型數字全媒體傳播體系。搭建涵蓋從央媒到地方縣級媒體的傳播體系,協調好區域之間互聯互通的關系,優化管理流程,為傳統體制下發展起來的媒體注入全新活力,給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銜接提供緩沖區和過渡帶。個體角度而言,參與到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個體需要協同高效合作,共建數字化的傳播生態系統,從平臺、業務、模式、流程四個方面搭建智能場景化的傳播矩陣,同時對資源集約化利用,為搭建新型傳播體系提供配套設施和服務。
(三)微觀層面
首先是補齊技術短板,突破內容生產瓶頸。核心技術的突破依賴于基礎科研,技術創新是融媒體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傳統媒體轉型的難點,全媒體傳播格局的形成使新聞選題到采編以及分發的過程快速實現一站式發展,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技術的突破意味著信息資源能夠在短時間內收集和整合,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回歸內容創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內容生產的瓶頸。因此,媒體^通過高效利用“技術工具”能夠給受眾提供更加多元豐富的創作內容,如挖掘大數據傳達更加立體的媒體作品;運用AR或者VR技術產出可視化新聞,加強用戶的參與度與體驗感。其次是精準把握受眾,提高內容受眾精準度。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渠道的增加和信息獲取的便捷性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受眾需求,用戶需求的個性化也為社交媒體的投放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傳統的營銷策劃模式已經不再適用。在融合傳播中,技術的人性化趨勢益發顯著。因此,要針對用戶偏好,在遵從隱私原則的前提下合理合法收集用戶數據并進行篩選,通過大數據技術處理后,明確用戶定位,并進行完整的用戶群像分析,利用算法給用戶推薦個性化內容,進行精準化營銷。
五、余論
總而言之,5G技術的蓬勃發展賦能干行百業,助推了我國各領域融媒事業的發展,也憑借超越前代信息傳播技術的自身特性給我國融媒應用的內容生產智能化、數據傳輸實時化、產品體驗優質化需求提供了技術可能,同時也使得伊德所言的四種“人一技”關系成為現實,技術在強化人們感官體驗的同時深化了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相互構型。對于媒體行業而言,5G融媒應用作為新興技術物仍存在模式不成熟、區域性發展不均衡、固有思維制約創新發展等問題。因此,宏觀層面而言,各行業應當把握技術形態變化,樹立適應新興技術的生產理念,轉變傳統體制機制,推動技術與原有應用深度融合;中觀層面而言,亟須聯通傳播終端,真正促進社會數字化互聯互通發展;微觀層面而言,應當提升技術短板,突破生產瓶頸,真正在5G時代實現千行百業的技術賦能以及更具深度的媒體融合。A1F247C9-BA44-4C44-BDF3-9478EB4E1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