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京,吳 芳,劉同海
(天津農學院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天津 300384)
“農業信息技術” 課程既要體現農業的特性,又要反映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應用性。教師不僅要具備農業和信息技術兩個方面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堅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僅要密切關注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而且要遵循農業發展的特點,豐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因此,選擇符合課程發展的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線下教學,即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學生在教室里學習。這是我國一直以來主要采用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是學生與教師面對面,溝通交流比較方便。當然,這種教學模式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同時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課前準備和課后復習不方便。
線上教學是通過某一個平臺,例如超星學習通、慕課、雨課堂等,將教學內容放到平臺上,在平臺上開展教學活動,包括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及完成作業等。線上教學可以隨時反復觀看教學內容,但是單一的線上教學,教師不能直觀了解教學情況[2]。
通過對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的分析可知,線下和線上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更加滿足教與學的需求。本文從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階段以及教師和學生兩個角色來分析 “農業信息技術” 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本研究以超星學習通為線上教學的主要途徑進行分析和探討[3]。
這一階段主要包括教師備課和學生預習兩個方面。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上課前教師在線下準備上課資料,同時,在超星學習通上發布課前預習資料和要求,設定發布時間。預習內容發布后,學生通過電腦或手機端的超星學習通進行課前準備。學生可以將預習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平臺在線反饋,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預習作業。通過課前準備,學生能更有目標地去上課,同時教師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授課。
在課上,教師使用多媒體講授教學內容,包括PPT、視頻等。本課程主要是農業信息技術相關概念和應用相關的內容,為了使教學內容簡單易懂,教師盡量采用深入淺出、難易結合的方法,多引用實例、比喻以及視頻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分享和講解課前查閱的視頻、圖片等資料,改變了課堂上只有教師講授的模式。學生通過課前準備、課堂聽課以及互相分享等環節進一步加深了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4]。
對上課內容的復習和鞏固是影響課程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師已經將教學內容放到了超星平臺上,課后學生可以多次復習相關內容。同時,在平臺上可以使用任務點的方式督促學生,任務點可以顯示學生完成某一個任務的進度。不僅如此,教師將課后作業發布到超星學習通上,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提交,教師可以隨時在平臺上批改作業,學生能夠及時收到作業反饋。
本文以 “農業信息技術” 課程第一章概述為例,探討線下線上教學模式。本章內容主要是介紹農業信息技術的概念和內涵、國外農業信息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我國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情況等內容。第一章內容是課程全部內容的導入,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課前,教師準備上課內容,包括課件、課程導入案例、課堂討論題目以及復習作業等。同時,教師將上述內容按照章節分布放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并設定發放時間,具體如圖1所示。學生根據平臺上的內容進行課前預習并準備相關資料,同時記錄自己課前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首先,教師通過兩個助農惠農的小視頻作為課程導入,進而開展相關主題的討論。同時,學生分享自己課前搜集的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等相關的視頻案例,引導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其次,教師講授課件內容,學生可以根據預習出現的問題實時進行提問。課后,學生隨時點擊章節內容進行復習和鞏固,同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5]。

圖1 超星平臺章節設置
合適的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教師課堂授課效果。本文分析了課前、課后、課中3個階段教師和學生線下、線上的行為,并且以 “農業信息技術” 課程第一章為例,探討了混合教學模式。研究表明,線下線上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對 “農業信息技術” 課程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以及在農業中應用的效果,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