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趙 玥
在停工停產、物流受阻的背后,疫情對化工大省的影響延伸至全產鏈。
近幾個月來,新冠肺炎疫情波及我國多個省份,疫情防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山東、上海、吉林、江蘇等化工大省的生產和運輸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化工業傳統的“金三銀四”隨之被擾亂。
DISCOURSE
業內人士擔心,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化工品生產商因為無法開工或生產效率低下直接造成供應端損失,從而使下游的原材料得不到補充,進而影響整條產業鏈的產能和效益。
因為石化和化工產品的特殊性,所以生產過程的連續穩定、產品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十分重要。怎樣降低疫情影響,建立安全的供應鏈,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進入3月,國內化工企業減產停產公告層出不窮:
3月11日,吉林化纖臨時減產;
3月21日,魯北化工生產裝置臨時停產檢修;
3月23日,沈陽化工臨時停產;
3月23日,渤海石化PDH裝置實施有序停產……
停產原因大同小異。公告表示,受疫情防控影響,現階段外部疫情導致公司無法維持經濟生產量,從而造成產品經濟性不足。部分企業表示,預計本次臨時停產會對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產生一定的影響。
除了部分化工企業被迫停工停產、停車檢修外,降負荷運作成為緩解當下矛盾的主要手段。例如,巴斯夫在上海的生產基地3月下旬起進行閉環運營,封控期間生產負荷有所減少。恒力石化、揚子石化等大型化工企業PTA生產設備則紛紛停車檢修。至3月底,國內PTA開工率維持在76.34%,產能利用率處年內低點。另外,包括中韓石化、中海殼牌、沈陽化工、浙江石化等大型企業在內的多家PP、PE生產企業停車檢修。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化工市場停車檢修的化工品產能近900萬噸。
業內人士擔心,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化工品生產商因為無法開工或生產效率低下直接造成供應端損失,從而使下游的原材料得不到補充,進而影響整條產業鏈的產能和效益。
“就上游生產企業而言,聚烯烴行業上游多為煉化一體化等大型企業,從以往幾輪疫情的情況看,企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較強,目前暫未看到因疫情造成開工率波動。”寧波中基石化有限公司聚烯烴相關負責人趙鵬宇表示。但是,他指出,聚烯烴下游用戶企業受疫情防控政策的影響比較大。
按照經驗,3月本是聚烯烴行業的傳統旺季,但今年春節后復工復產帶來的下游開工率提升趨勢在3月戛然而止,甚至出現開工下滑的現象。這一點,在華東地區更為明顯,嘉興、杭州、常州等城市的下游廠家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從3月檢修的損失量看,聚烯烴裝置檢修損失量遠高于歷史同期水平,聚烯烴呈現供需兩弱的格局。”隆眾資訊分析師孫誠誠表示。
由于各地疫情防控及交通管控,資源難以順暢輸入與輸出,部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面臨斷供停產的風險;從消費端看,下游企業成品庫存或將有一定累積,若累積到一定程度將影響下游企業的開工率。
疫情也使3-4月的煉油業受到一定程度影響。據了解,山東地煉開工率由年初的約66%下滑至49%左右,主營煉廠開工率近一個月亦呈現持續回落態勢。
疫情波及的企業出現停工停產的現象,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3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重點行業運行形勢分析座談會,部署疫情防控和工業穩增長工作。
4月16日,上海迎來“復工”號令。上海市經信委發布《上海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重點行業666家重點企業復工復產,其中包括30多家化工企業,高橋石化、巴斯夫、賽科石化等企業赫然在列。
除了生產外,疫情防控措施的升級也使得物流受到影響,化工品流通不得不放慢腳步。
“山東、江蘇、廣東三省為化工行業大省,受疫情影響,運輸車輛難尋。外地司機需持多次核酸檢測報告才可進入,資源配送周期較長,輸出較為困難,導致各地倉庫庫容告急。”孫誠誠分析說。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龐廣廉表示,石化行業的物流具有極強的專業性,載物基本屬于危險化學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征。據他介紹,我國石化行業物流主體以民營企業為主,約占整個物流企業總數的80%左右,企業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及長江沿線。
山東省擁有眾多新材料、精細化學品及醫藥中間體生產廠家,化工產品基本依靠汽車運輸。吉林省作為東北地區重要的石化產品物流中轉樞紐,在疫情影響下貨物流轉受阻。
業內人士透露,管控和高油價導致部分重點省份的運費大幅上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披露的數據,相比2021年同期,近期我國重點物流企業的物流業務成本增長了33%。
目前,物流運輸受限已對化工業上下游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下游工廠即使有訂單需要采購,但由于運輸難度增加,采購也會較為謹慎,多數以觀望為主。
媳婦緩過點神來。但臉還蠟黃著,噓噓地喘著氣。哥們兒朝洛蒙想媳婦在老家是個有名的假小伙子。媳婦身體壯碩,冒冒失失,天不怕地不怕。春天敢獨自一人爬懸崖捋榆錢兒,夏天敢一個人駕著犟牛去山坡種蕎麥(那可是頂死過人的公牛呵!),現在卻被城里小小的蟲子嚇倒了!他下地把媳婦扶起來,替她撣掉身上的土。
根據權威的PMI配送指數,3月石油加工、化纖、化工行業的PMI指數降幅均在9個百分點以上。其中,石化產業鏈物流降幅普遍較大。究其原因,石化業上游集聚的東北、中游集聚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3月以來疫情均較為嚴重。


運輸受限,只是疫情擾亂化工業的一個側面。
物流運輸數據則更為清晰地說明了這一點。3月至今,公路物流環比回落顯著,疫情嚴重的省份降幅較大。3月初至4月7日,全國整車貨運流量指數日均值從最高的147.68下降到70.71。其中,上海整車貨運物流指數從144.52下降到16.45,環比大幅下降88.6%;吉林整車貨運物流指數從最高的122.46下降到14.38,環比大幅下降88.3%。
海運方面,之前深圳的“停擺”對航運業產生了較大影響,上海的疫情又雪上加霜。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700萬標準箱,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通過上海港進出的化工品主要為精細化學品、大宗原材料產品和高分子材料產品等,對化工業至關重要。
4月12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進一步統籌做好公路交通疫情防控和保通保暢工作的通知》。專家認為,疫情下,在暢通物流、確保供應上,我國需要加強常態化監管,確保相關舉措及早落實;更需要從技術層面協同統籌,實現信息互通、管控政策協同。
龐廣廉指出,我國石化供應鏈應該建立一條完備的國內外應急保障綠色通道,列出重點行業的重點產品目錄,在通關、檢疫、運輸物流、安防、人員配備、國際協調等全鏈條進行特殊對待,開辟綠色應急空運、水運、海運、鐵路運輸及道路運輸,建設保障交通干道和交通運輸網絡,提升應急儲備設施建設,形成多元儲備,完善國內外應急保障綠色系統。
業內人士擔憂,長時間的供應短缺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可能導致石化業下游生產規模收縮,工廠逐步喪失利潤優勢,最終導致行業規模萎縮。

供圖/視覺中國
安迅思分析師劉意告訴本刊記者,3月上旬,由于原油價格飆升,國內苯酚行情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上揚。但隨著原油價格回落,市場缺乏支撐應聲下跌。“近期國內疫情在全國多地蔓延,導致較多地方運輸受阻,部分下游因成品出貨受阻,故而降低了裝置開工負荷,從而減少了對原料苯酚的需求。”
從供應端來看,受疫情的影響,生產企業在運輸上處處受限。位于上海金山化工園區內的高橋石化、中石化三井和上海西薩化工的酚酮裝置均受限于封控管理,發貨受阻,導致華東的苯酚現貨流通量減少。
專家指出,石化行業下游基本為較為充分競爭的行業,企業多而分散。這意味著下游企業無法將上游增加的成本完全轉嫁給用戶,導致盈利空間被壓縮,負面沖擊較大。
不久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在分析今年石化行業運行形勢時指出:“疫情影響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另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品價格存在不確定性、供應鏈保障等,都對今年的石化行業發展提出了極大挑戰。“因為石化和化工產品的特殊性,所以生產過程的連續穩定、產品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十分重要。”傅向升說。
“‘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原則,應該是石化供應鏈必須開始重視的。”龐廣廉表示。
他認為,智能化是推動我國石化行業、石化供應鏈向高效、綠色、安全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鍛造高韌度石化供應鏈的前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時,他就提出推動建立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在他的設想中,可以以平臺提供采購執行、物流服務、分銷執行、融資結算、商檢報關等一體化服務;推動全球供應鏈安全治理,保障跨境供應鏈通暢,加強國際貿易合作和海關協作磋商,打通跨境物流通道壁壘,確保跨境供應鏈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