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 淼 徐 博
2021年,城市燃氣行業不僅取得了業績大突破,而且在高質量發展上邁出了新步伐。
近日,我國主要城市燃氣企業先后發布了2021年度業績報告。從中可見,2021年,我國燃氣企業天然氣資源來源更加多樣化、企業經營業績持續走強、綜合能源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增值業務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在此基礎上,我國城燃行業開始啟動低碳業務,推進智慧管網建設并夯實本質安全。
在經濟快速恢復以及工業高景氣度的背景下,2021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實現高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絕對)達到3563億立方米,增量約391億立方米,增幅12.3%,天然氣消費量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接近9%。
僅看城市燃氣領域。2021年,城市燃氣天然氣消費量占全國天然氣總消費量的35.9%,較2020年同比增加0.6個百分點。城鎮氣化人口5.11億人左右,城鎮氣化率55%,農村氣化人口1660萬戶;氣化車輛522萬輛,同比增加25萬輛;天然氣采暖面積38.7億平方米,其中農村16.6億平方米。
得益于此,城市燃氣行業作為天然氣終端供應環節,已經發布業績的部分主要城市燃氣企業整體表現較好。
港華智慧能源實現天然氣銷售量約14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1%。新增5個城市燃氣項目,城燃項目總計達到176個。天然氣用戶新增95萬戶,達到了1509萬戶,同比增長6.2%。
華潤燃氣實現天然氣銷售量約34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4%。新增9個城燃項目,項目總數達到266個,同比增長3.4%,潛在銷氣量可達67億立方米;新簽約38個綜合能源項目,帶動氣量銷售1.2億立方米。天然氣用戶新增403萬戶,達到了4587萬戶,同比增長8.7%。
新奧能源實現天然氣銷售量33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1%。新增51個城市燃氣、區域管線項目及泛能項目,同比增長14.4%。天然氣用戶新增262萬戶,達到了2601萬戶,同比增長11.2%。
昆侖能源實現天然氣銷售量42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1%。完成了對新疆鑫泰公司10個城燃項目的股權整體收購;年內新增控股項目39個、參股項目7個。天然氣用戶新增216萬戶,達到了1384萬戶,同比增長18.5%。
銷售量持續增長
從天然氣銷量看,4家主要城市燃氣企業的天然氣銷量位于145億~420億立方米之間。最高的是昆侖能源,全年銷氣量達420億立方米。華潤燃氣、港華智慧能源、新奧能源、昆侖能源的天然氣消費量增速分別為17%、15%、12%和11%,平均增長幅度為14%,超過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增幅約2個百分點。4家企業的工商業用氣量占比最高,平均占比達到71.5%,且銷氣量增幅超過22%。居民和采暖用氣量平均占比20%,增幅約6%。其他用氣(車用、分布式能源)用氣量占比3%,降幅約13.5%。批發(貿易)氣量占比5%,增幅持平。

“雙碳”目標下,城燃的前景值得期待。
資源來源更加多樣化
無論從我國的天然氣整體供應格局,還是從單個具體用戶來說,氣源多元化是理想選擇。4家主要城市燃氣企業在上游資源供應、采購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在穩固“三桶油”供應基本量的前提下,持續獲取非常規天然氣和LNG長協等優勢資源,同時輔以現貨LNG資源在高峰期進行補充,資源靈活性逐漸提升。
4家企業依靠“三桶油”提供的管道 氣量占比均達到80%左右。其中,昆侖能源接近100%,港華智慧能源接近95%,華潤燃氣達到86%, 新奧能源達到了79%。在非“三桶油”供應方面,各企業的資源統籌優化各具特色。
例如,新奧能源2021年采購氣量中,進口LNG長協約占9%,LNG現貨和其他氣源約占12%。在LNG資源方面,全年LNG長協進口共158萬噸,且利用套保鎖定采購價格。利用包銷、代加工等方式鎖定國內液廠資源100萬立方米/日。在非常規資源方面,引入山陜、川渝等非常規資源200萬立方米/日。在儲氣庫方面,其自身擁有儲氣能力1.09億立方米。
經營業績持續走強
從營收和凈利潤方面看,4家主要城市燃氣企業營收差異較大,最高與最低之間的范圍跨度超過800億元。如果看凈利潤率,除昆侖能源外其余基本處于8%~10%之間,差異不大。
華潤燃氣營收同比增速為40%,凈利潤同比增速24%。業績保持高速增長的核心,主要是實施“高舉高打”項目拓展策略,繼續大力推動城燃項目并購,以及深入挖掘市場潛力,持續提升運營效率所致。新奧能源營收同比增速30%,凈利潤同比增速23.5%,主要得益于城市燃氣、天然氣批發、綜合能源三大業務的穩健增長。港華智慧能源在營收同比上漲36%的情形下,凈利潤卻同比下降約16%,主要原因是當期要報廢內地煤化工部分生產設備及電信網絡設施,以及停運部分加氣站項目,導致一次性撥備減值約12億元。
從價差方面看,由于2021年上游提價,LNG市場價格受供需影響大幅提升和順價傳導時間延后等因素的影響,氣源成本有所抬升,毛差空間縮減。除昆侖能源以外的3家企業全年銷氣毛差約為0.5元/立方米,降幅在0.1元/立方米左右。
綜合能源業務保持快速增長
面對新能源的競爭壓力,城市燃氣企業逐步由過去單一的燃氣公司向智慧型綜合燃氣公司轉變。我們看到,4家主要城市燃氣企業均布局綜合能源業務,并成為增長潛力最大的板塊。由于各家企業綜合能源業務的布局時間起點不同,業務重點有所差異,所以發展程度不一。
例如,新奧能源以泛能網業務為主,利用多種能源供應及用戶側服務等方式,通過能量的全價值開發,提供用供一體的低碳/零碳能源解決方案。綜合能源銷售量達19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8%,綜合能源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5%。華潤燃氣培育示范綜合能源項目,探索可復制商業模式,并嘗試推廣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和分布式供熱模式,滿足用戶多樣化用能需求,全年能源銷量折合天然氣1.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7.6%。


供圖/視覺中國
增值業務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目前,大部分城市燃氣企業的增值業務基本涵蓋燃氣具、保險及延伸增值等領域。4家主要城市燃氣企業均圍繞為用戶打造高品質、更安全的服務,開發了豐富的綜合服務產品組合,并著力打造產品的安全保障能力,搭建更為便捷的服務體系,呈現出通過與城市燃氣項目共享運營人員和經營資產,輕資產開展業務運營的特征。
例如,港華智慧能源實現“紫荊”爐具90萬臺銷售量,并計劃2025年實現建成500家“時刻+”社區健康生活體驗館的目標。昆侖能源則圍繞資源利用、技術服務、燃氣延伸、金融保險等六大門類形成了五大自主品牌,“昆侖慧享+”線下線上一體化服務平臺已投入運營,初步構建了“互聯網+能源+生活”的多業態生態圈。
低碳業務開始啟動
在“雙碳”背景下,主要城市燃氣企業均開始啟動低碳業務。
例如,新奧能源積極發展智慧低碳園區,投運低碳園區52個,收入達19.6億元,同比增長116%;新簽約園區261個,用能規模達到1145億千瓦時;打造低碳工廠,投運低碳工廠443個,收入達36.9億元,同比增長53%;采用數智平臺和低碳解決方案,助力客戶節能減碳、降低用能成本。全年投運低碳建筑38個,收入達21.5億元,同比增長25%;打造低碳交通智慧平臺,已投運充電站17座,在建站點20余座,已投運換電站3座,在建站點5座。
推進智慧管網建設并夯實本質安全
截至2021年,我國城鎮燃氣管網總長度已達105萬公里。其中,運營時間超過20年的老舊管網超過7萬公里,燃氣管網風險逐步增大。特別是2021年以來,全國燃氣事故多發頻發,安全形勢嚴峻復雜。我們看到,主要城市燃氣企業借助物聯網、AI技術,積極構建智慧管網,消除安全隱患,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港華智慧能源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并主動更換危舊管道,提高自有管材廠的產品質量要求,嚴格施工管理,積極搭建“智慧管網”運維一體化平臺。新奧能源積極開展老舊管網治理、戶內隱患治理、工程安全治理和廠站安全治理,并借助物聯網、AI技術,全面構建“以智能運營中心為腦,多業務場景為端”的安全數智化管理體系,實現全場景安全“看得見、知重點、有人管”。
展望未來,需求收縮、疫情影響、局部復蘇、逆周期調節等并存,宏觀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加劇,數據智能加速與產業融合將給城市燃氣行業帶來挑戰。而“雙碳”實施落地,強調安全穩妥,以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為前提,先立后破;能源體制改革深化,氣改從上游、中游向下游延伸以及安全成為政府高度關注的重要方面,又將給行業發展帶來機遇。建議:
加強上游資源通道建設。要深化與“三桶油”的戰略合作,穩固擴大“三桶油”資源,靈活獲取進口LNG和國內非常規等資源。搭建國際LNG貿易平臺,采用多種商務模式、多種資源通路、長短期協議和現貨貿易相結合的方式,提升LNG來源的多樣性,規避現貨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
做大、做強燃氣分銷業務。積極參與各類天然氣交易中心建設,對接國家管網公司,探索向第三方提供LNG接收站窗口期交易、倉儲、管輸等服務,最大化提高基礎設施利用效率。創新模式,做優城燃項目并購。積極開展“雙高”客戶高碳能源替代,做大規模。
把握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的發展契機,結合企業主業優勢,布局“碳中和LNG”、碳信用交易、碳中和轉型服務等新型業務模式。首先,城市燃氣企業可憑借良好的LNG接收站基礎及豐富的 LNG貿易經驗,承擔碳中和LNG上游供應商角色,將碳信用與原有LNG產品創新融合,為下游用戶提供凈零碳的LNG 能源供應,幫助其減少碳足跡。其次,城市燃氣企業應逐步構建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放核算機制,借助碳排放交易所平臺與碳市場發展優勢,培養碳信用額自主開發與市場化交易能力,以最經濟、高效的方式,獲取與碳排放等額的碳信用額度,實現LNG全產業鏈“碳中和”。再次,城市燃氣企業可以主動引導高耗能企業、注重環保價值的高科技企業及其供應商等用能客戶的“碳中和”需求,提升其對凈零碳能源的價值認知,充分挖掘“碳中和轉型服務”業務機會,向此類企業提供整體“碳中和”解決方案,如氣代煤、可再生能源、氫能、儲能、節能減排、碳信用額度交易等綜合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實現“碳中和轉型”。
持續提升管網安全、輸配能力,以數智化提效降本。圍繞業務場景過程可見、關鍵作業重點識別、作業現場持續改進,打造以智能運營中心為核心的生產運營模式,實現安全高效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