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琦

面對一個離異家庭,心理教師如何談起這個話題不會讓對方感覺到被冒犯?也許一個繪本可以幫到你。《我的爸爸叫焦尼》,一個離異家庭的生活范本,用愛治愈孩子受傷的心靈。
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說很難面對和接受,內心的創傷和壓抑往往以厭學、抑郁、自殘、行為問題等方式呈現出來。親密關系喪失的離異家庭成員,需要慢慢撫平創傷,建立并習慣新的生活秩序,重燃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離婚本身并非就一定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如果父母在離異后,仍對孩子保持著穩定溫暖的情感支持,并積極參與到養育過程中,孩子會較少受到安全依戀的損傷。如果領了離婚證,仍有感情糾葛,孩子往往會被卷入其中,無法開始新的生活。
父母通過孩子表達對彼此不滿。比如:單親媽媽不允許前夫探視孩子,以此來表達對前夫的憤怒和仇恨,讓孩子向爸爸不斷要錢等,孩子夾在其中,左右為難。
父母把未來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媽媽對孩子說:“你要爭氣考上大學,我下半輩子全指望你了。”以“望子成龍”來補償夫妻關系破裂所帶來的創傷和失衡。
父母一方說另一方不是,和孩子結盟,形成討伐另一方的戰線。比如“都是你媽愛慕虛榮害了全家”“你爸變心了,不要我們了”……孩子對愛和情感充滿懷疑。
孩子讓自己成為矛盾焦點,通過生病、成績下降、打架、自殘等形式,轉移對夫妻關系的注意。很多父母“為了孩子”放下恩怨,迅速達成“拯救孩子”聯盟。很多家庭為了孩子湊合過,或離異后重新生活在一起。
每一個問題背后都隱藏著家庭潛在的未解決的矛盾沖突。在家庭矛盾中,孩子承擔了本不屬于這個年齡的壓力和焦慮,無法放心父母,被困在關系里。這種情況下,只輔導孩子,要求孩子改變,而父母不做出改變,問題是無法解決的。要從“只要求孩子改變”的個體視角,轉向“輔導家庭”的系統視角,開展家庭咨詢和教育指導工作,支持父母維持離異后穩固溫暖的親子關系,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成長。
心理教師或班主任在做離異家庭心理輔導工作中,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建立信任關系。家長受到“家丑不可外揚”的影響,擔心孩子被另眼相看,往往有所隱瞞,談話淺嘗輒止,只在表層溝通背后卻隱藏著內在的重要訊息。如果一直未能解讀到內心,問題便會輪回出現。
繪本是做家庭心理輔導的有效途徑。繪本可以跳過一個人的意識層面,直接進入潛意識,和原有知識與經驗產生鏈接。此外,在閱讀過程中,繪本文字和圖畫不僅帶來文學藝術體驗,還提供了一個心理投射的象征性容器,家長會將自己的知、情、意投射其中,在欣賞、討論和思考過程中,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梳理,起到意想不到的心理輔導效果。
經典繪本《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個關于父子親情、成長、離別與團聚的非常溫馨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他不能經常見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鐘都是快樂的。此外,還有很多有關離異家庭、單親家庭的繪本故事:《量身訂做的爸爸》《大猩猩》《爸爸的圍巾》等。
《我的爸爸叫焦尼》把離異家庭故事講述得溫馨美好,給出了離異家庭的樣例。整篇雖未出現離婚字眼,但隱含信息,讓我們猜到這個家庭剛剛經歷了地震般的變動,然而夫妻關系的斷裂并沒有影響到親子關系的溫情與緊密,這份愛讓狄姆心無旁騖地奔向遠方,帶著溫暖和力量。
離婚后,在撫養孩子這件事上保持合作關系,給孩子足夠的愛。狄姆爸媽離婚后,兩個人不再是丈夫或妻子的角色,不用再為彼此的情緒和生活負責,但依然以自己的方式愛護著孩子,允許并支持另一方以不一樣的方式愛護孩子。
離婚后,不把消極情緒傳遞給孩子,不把兩人恩怨情仇轉移給孩子。狄姆的爸媽始終沒有見面,也許內心還會有失望甚至怨恨,但沒在孩子面前表達。遠去的電車是他們走向各自生活的象征,孩子也會從中體驗到爸媽離婚是為了尋找幸福,他會相信愛和情感,對未來婚姻有期待。
離婚后,孩子和父母之間保持邊界,尊重父母對夫妻關系的選擇,接受家庭結構的變化。這個離異家庭重建了家庭界限和分工合作,承受住了離異對于親子安全依戀的沖擊。狄姆雖不能天天和爸爸在一起,但珍惜、享受和期待與爸爸見面的日子。當狄姆自豪地說“這是我爸爸”,爸爸自豪地說“這是我兒子”,當媽媽摟著兒子望向遠去的電車,那種歷經震蕩反而更溫暖、親密、踏實、穩定的愛,不禁讓人感動落淚。
心理教師通過訪談或家庭狀況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家庭結構和關系狀況,對組建離異、單親家庭的家長團體,采用“三步模式”對家庭進行心理輔導工作。
第一步,建立關系,共讀繪本。開場通過三五分鐘的小活動熱身,營造輕松氛圍,拉近心理距離,然后,老師通過ppt展示繪本,逐句朗讀,在共讀過程中,故事透過生動的聲音,鮮活的圖畫,調動起家長的感知,尤其是與自身經歷相近的生活情景,會引發“猶如說我”的感受,促進自我反思。
第二步,分享感悟,促發頓悟。老師和家長一起分享讀繪本的的感受與聯想。此環節,可提前設計好問題,根據現場情況提出。比如:狄姆向別人介紹爸爸,是想表達什么?他如何看待爸爸媽媽的關系?媽媽摟著狄姆望著載著前夫遠去的電車,可能在想什么?爸爸在車站見到狄姆一個人等待,可能會想什么?繪本中的夫妻是如何處理離婚的?他們怎么做,狄姆可能就不會這么陽光,甚至糟糕?大家一起分享彼此的觀點和感受,借助繪本,將自己與繪本故事產生聯結,對繪本進行深入討論分析,同時對自我進行深度探索,壓抑在心底的感受被觸發和呼喚,澄清在可以被討論的認知層面。
第三步,聯系生活,探索改變。通過分享交流,調動出家庭相似的經驗,與繪本故事產生聯結,接下來就是聯系生活,探索改變方式和新的可能性。可以直接談從繪本中得到的啟示啟發,如何改進現在的家庭關系模式,也可以借助繪本討論,假如狄姆成績下降,猜測父母將如何溝通合作,如何幫助狄姆。這個環節主要是回歸現實生活,從多個視角去看待問題,探索改變的方向和可能性,討論父母如何改變可以促進孩子改變,找到解決當下困難的可能方法和路徑。
繪本在離異家庭教育指導中的使用,延展了溝通的空間和可能性,猶如原本步行的旅途中遇上了順路車,使家長在感人至深的圖文中,讀懂自己的故事,走出創傷,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穩定、溫暖的心理情感支持環境。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