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童秀斌
如今“網癮少年”越來越多。青少年過度沉迷于網絡世界,忽視了正常的學習生活,損害了身心健康,與家人、老師關系緊張,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危害。
根據《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網絡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互聯網使用沖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后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其中,持續時間是診斷網絡成癮障礙的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我們所說的“網絡成癮”,常指的是游戲成癮。2018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游戲障礙”,即通常所說的游戲成癮,被列為疾病。
根據有關調查報告,中國13~17歲的青少年在網民中網癮比例最高。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體格發育迅速并趨向成熟,身高的增長處于第二個高峰期,生理和智力水平均接近于成人水平,但心理發展的速度卻慢于生理的發育速度,產生種種矛盾。
網絡成癮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心理因素:性格內向、敏感、孤獨感、消極的應對方式、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等;社會因素:學習壓力、社交恐懼、同伴關系差、兒童期創傷、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圍不良等。
受到綜合因素的影響,青少年極易被五光十色的網絡世界所吸引,如果缺乏引導或對問題處理不當,就會沉迷于虛擬世界,給身心帶來嚴重危害。在生理方面,可能引發視力下降、生物鐘紊亂、免疫力下降、神經性頭痛等一系列健康問題。同時,網癮會導致不健康的人格,誘發違法犯罪行為。據調查,大約1/5的網癮少年會出現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還容易產生抑郁、焦慮、躁狂情緒。長期沉迷于網絡世界,忽略真實社會的人和事,也會導致社交困難、與父母關系緊張。此外,網絡游戲的暴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感知和鑒別能力,讓他們逐漸變得崇尚暴力、冷漠待人,影響青少年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
第一,網絡游戲滿足孩子的娛樂和社交需求。
網絡游戲像一個自由的社交空間,可以讓孩子減輕學業壓力、放松精神、拓展知識面。游戲成為孩子和同齡人交流的重要話題。另外,游戲的不斷開發,導致“總會有更爽、更刺激的游戲和娛樂出現在青少年的視野里”,能讓孩子體驗到新鮮、刺激和滿足,一玩就停不下來。
第二,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同樣是“手機控”。
很多孩子說:“我的爸爸媽媽回家也是手機不離手,我們在家是互相不干擾,各玩各的手機?!备改缸陨硪渤撩杂诰W絡,做了不好的示范,卻要求孩子放下手機,這樣的教育自然難有說服力。
第三,現實中缺乏親子交流,也成為孩子躲進網絡世界的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討論的話題總是圍繞著學習,缺少在其他領域的深入溝通,也加重了雙方的隔閡。孩子希望被接納、被愛護、被陪伴、被贊賞。這些渴望如果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他們就會到網絡游戲里尋求。長此以往,部分青少年會失控,形成網癮。
對于每個人來說,特別是青少年,戒除網癮是很困難的。因此,預防是治療網絡成癮的最好良方。如何預防網癮?從家長層面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引導孩子合理使用網絡 家長需要對正常的上網活動與網絡成癮進行正確區分。適量的游戲也是很好的休閑娛樂方式。合理安排孩子上網時間,與孩子協商制定玩手機的規則,如什么時候可以玩手機,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時會有怎樣的懲罰等。同時,家長要監督孩子實施,用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積極、正向引導,讓孩子逐漸減少玩手機的時間和頻率。家長還需對孩子上網內容進行引導。每次上網前,一定先明確上網的任務和目標,把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和內容列在紙上,堅決不上違規網站。
對孩子正確認識,有效溝通 家長應全面看待孩子,不能認為孩子喜歡玩游戲就是“壞孩子”,要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家長要分析孩子網絡游戲成癮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不是內心訴求得不到滿足與理解?比如父母的愛不夠、有學習挫敗感、缺玩伴等,找到原因后對癥下藥。對于學習成績差、缺乏成就感的孩子,家長在學習方面可以降低要求,比如及格就好,確保孩子能夠達到目標,再給予鼓勵。實現這一目標后,再逐步提高標準。對于缺乏娛樂活動的孩子,家長可以鼓勵他們多出去和同伴一起玩耍,或者幫助孩子培養興趣愛好。對于存在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長對著干的孩子,家長要優先改善親子關系,然后解決上網問題。
發揮良好的榜樣作用 父母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律的好榜樣,科學、限時使用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
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 幫助孩子培養至少一個愛好,當他無聊煩悶時可以閱讀、練字、彈琴或唱歌。玩手機絕對不應成為孩子唯一的娛樂方式。
鼓勵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創造機會,讓孩子多和同學、朋友交流,積極參加各項活動,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正常人際交流獲得積極的心理支持。這樣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會找到疏解的出口,而不是到虛擬世界排遣孤獨與寂寞。
孩子如何游戲,是一面鏡子,反映的是大人們如何生活。教孩子學會玩,擁有快樂健康的生活,預防網癮,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
(陳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