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
你還在好奇,為何昨天那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蔥少年,今天卻決絕地選擇“一躍解千愁”?
你是否驚訝,為何鄰家那個被人交口稱贊的花季少女,突然變得冷漠、疏遠、暴食,甚至在自己手臂上劃下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傷口?
百思不得其解?為何身邊這個曾經最讓人羨慕的“學霸”不再意氣風發,而是沮喪到難以勝任學業,一步步淪為令人痛心的“學渣”?
家長們請看過來:這些孩子也許正在遭受抑郁情緒或抑郁障礙的困擾與折磨,而我們卻渾然不知。
近年來,抑郁癥的發病愈來愈呈現低齡化趨勢,抑郁癥逐漸成為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最為嚴重的心理障礙之一?!吨袊鴩裥睦斫】蛋l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
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帶有明顯的發育、發展性特征。這一時期的個體尋求獨立,尋求自我同一性,危險因素會“不期而遇”。而且,由于青少年情緒穩定性較成人差,常以行動化的方式表達情緒,在重度抑郁時伴有較強自殺意念,極易誘發自傷、自殺行為。因此,青少年已經成為抑郁癥人群中受傷害最嚴重的群體。
數據顯示,我國抑郁癥患病人數呈上升趨勢,而且平均患病年齡日趨降低。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人群中,青少年約占1/4。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青少年抑郁癥的患病率為3%~8%,而抑郁情緒的檢出率則在20%~44%之間。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病多集中在13~16歲。雖然青少年抑郁高發,但長期以來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與重視。
而且,青少年抑郁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郁癥更具有隱蔽性。許多青少年沒有意識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癥,導致抑郁癥的就診率很低。比如,隱匿型抑郁癥的癥狀不典型,常常被忽略,還有些抑郁癥狀與軀體疾病共存,易被軀體癥狀掩蓋。為此,教育部將抑郁癥正式納入了學生健康體檢內容。
通常,抑郁情緒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持續時間短,不需要醫學處理。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有可能經歷抑郁情緒。具體到青少年,也許孩子剛剛升學進入新的環境難以適應,新學期需要住校不得不與家人分離,結交同學過程中遭遇到身邊同學的誤解,新課程難以保持遙遙領先的地位……這些不愉快的經歷,都可能讓青少年變得郁郁寡歡,產生抑郁情緒。
我們在醫學中常提到的抑郁狀態,則是一種以抑郁心境為特征的病理性情緒、行為及軀體化癥狀的綜合征,相對來說持續時間較長,需要心理學或醫學處理。也許少年的他正遭受一次又一次校園霸凌,或是被身邊人越來越高的期待“卷”得不知該如何自處,以至于慢慢地難以體會到內在的高興與愉悅,對周圍的一切喪失興趣,開始厭學、不愿意社交,連胃口也變得很差,有時又控制不住地吃得太多,常常懊惱、后悔,晚上也難以入眠……不知不覺地,就陷入了抑郁狀態。
抑郁癥也稱抑郁障礙,是一種顯著、持久的心境低落,通常持續超過兩周,對社會功能影響很大,達到臨床診斷標準,需要更為積極的心理學及醫學處理。當他一次次遭遇生活的暴擊,漸漸開始封閉自我,缺少學習和生活的樂趣,頭腦變得越來越遲鈍,學習越來越吃力,成績明顯下降,跟以前相比判若兩人,甚至開始有了不想活的想法,在某個難以入眠的夜晚試圖傷害自己……此時他就已經在遭受抑郁癥的折磨了。
相關研究顯示,青少年抑郁癥有3種常見的表現形式:睡不著,或者睡太多;對別人感到生氣和易怒;對他們過去喜歡的東西失去興趣。
看到這里,您也許會問我:家長該怎樣幫助孩子,讓他遠離抑郁的魔爪?
第一,請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尤其是孩子的所謂負面情緒。比如,孩子受到同學的冷落甚至欺凌,或者在受到老師批評后感到傷心、憤怒,家長不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只會給他講道理,忽略他的情緒。請幫助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真正去接納和共情,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與孩子一起體驗情緒,幫助他處理他自己無法處理的情緒,讓家庭成為孩子心靈的港灣,給予孩子溫暖、安慰和支持。
第二,幫助孩子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學習與生活壓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平時一點一滴的言傳身教,能夠幫助孩子以更開放、接納、積極的態度面對各種壓力。為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還要關心孩子飛得累不累。不僅要看到孩子取得的成績,更要看到孩子為此付出的努力,并肯定這種努力。同時,還要注意到孩子現實的困難,在他需要幫助時給予恰到好處的支持。
第三,跟孩子一起,學習一些自我放松的技巧。比如聞喜歡的香薰、聽聽音樂、看一本書、畫一幅畫,或者讓孩子與他喜歡的寵物在一起,或者共同練習腹式呼吸、肌肉緊張放松訓練等。
第四,鼓勵孩子走出去,建立更好的同伴關系。在青春期,同伴是孩子滿足社會需要、獲取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也是其心理社會適應的重要保護因素。因此,父母要有意識地關注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系,是受到孤立還是有比較好的同伴關系。當孩子在建立友誼方面遇到困難時,家長不要嘲笑,不要貶低,而是要幫助孩子學習交往的技巧。
最后,如果孩子已經有了前面所講的抑郁表現,請家長一定不要諱疾忌醫,盡快帶孩子尋求精神醫學和心理學專業人員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