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羽
俄羅斯白銀時代(1890―1920年代初),有兩位詩人聲名顯赫:一位是康斯坦丁·巴爾蒙特(1867—1942),曾被推舉為“詩歌之王”;另一位女詩人米拉·洛赫維茨卡婭(1869—1905),其詩歌創作曾兩度榮獲俄國科學院普希金獎。
1897 年秋天,巴爾蒙特與洛赫維茨卡婭偶然相遇,一見鐘情。當時康斯坦丁·巴爾蒙特剛從英國返回俄羅斯,為的是在國內出版他的詩集《沉默》。第二年夏天,巴爾蒙特和米拉·洛赫維茨卡婭悄悄約定在克里米亞巴拉克拉瓦一家旅館里相聚幽會。正是在那里,巴爾蒙特把早年最好的詩作之一《我知道》獻給了他心愛的情人米拉:
我知道有一天遇見你,
我會愛你,愛到永遠。
從女人當中挑選女神,
我期待我的情意無限。
已經在文壇星光閃耀的米拉,以其特有的靈性詩句回贈巴爾蒙特:
我愛你像大海熱愛初升的太陽,
像水仙花鐘情于山泉水的閃光;
我愛你像星星依戀金色的月亮,
又像詩人鐘愛他幻想中的詩章;
…… ……
我愛你像人們癡迷難解的夢幻,
勝過愛太陽、愛生命、愛春天!
閱讀這樣的詩句,巴爾蒙特怎么能不意醉神迷?
米拉·洛赫維茨卡婭在另一首詩中深情而細膩地寫道:
你的雙唇是兩片石榴花瓣,
但蜜蜂難以從中得到安慰。
我一度貪婪地暢飲,
品味甜蜜,感受陶醉。
你的睫毛是黑夜的翅膀,
但黎明前不會沉入夢鄉。
我凝神注視一雙明眸,
瞳孔里邊有我的影像。

你的心靈像東方的啞謎,
包含神奇童話卻不荒誕。
你的一切全都屬于我,
至今仍呼吸在我耳畔。
即便巴爾蒙特擅長寫情詩,當他讀到這樣出神入化的詩句,在心潮澎湃中也只能贊嘆。
巴爾蒙特命運坎坷:他多次流亡,他的自由思想屢屢遭受譴責與懲罰。他愛上了一個注定不能跟他生活在一起的女子。不久后他流落異邦,客死他鄉,被他的同胞長久遺忘。
康斯坦丁·巴爾蒙特 1867 年 6 月 3 日出生在小城舒亞。1886年,在父親堅持下,他進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讀書。巴爾蒙特因為參加學潮被大學開除。這個年輕人決定從事詩歌創作。這位未來的詩人此后再未接受高等教育,他憑借頑強的意志力刻苦自學,學習了十幾門外語,閱讀了大量文學書籍,游歷了歐洲、印度、墨西哥、巴西和埃及,他翻譯詩歌,創作詩歌,終于成了那個時代的“詩歌之王”。
回憶自己如何步入文壇,巴爾蒙特曾寫道,他是從“悲傷、壓抑的暮色起步”, “在北方的天空下,但由于內在的必然性力量……在沙漠平原和寂靜深淵中長久徘徊……”巴爾蒙特成了20 世紀初遐邇聞名的詩人。1903 年出版了獻給他所愛女人的最佳詩集《我們將像太陽一樣》和《只有愛》。
容貌美麗、氣質非凡的女詩人米拉·洛赫維茨卡婭,比巴爾蒙特小兩歲,1869 年出生于圣彼得堡,父親亞歷山大·洛赫維茨基是教授和律師。她出生時,父親為其起名瑪麗亞,但她寫詩時,更喜歡使用筆名米拉。她初登詩壇,便光彩閃耀,被譽為“俄羅斯的薩?!?,“罪孽與激情的歌手”,進而成為阿赫瑪托娃與茨維塔耶娃的先驅。
這位才華卓著的女詩人在家里接受教育,然后進入莫斯科亞歷山大學院,嫁給了一位英俊的德裔建筑師,同丈夫生育了五個孩子。她無私地愛著子女,并準備為他們犧牲自己的創作。洛赫維茨卡婭小時候就開始接觸詩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她年輕的時候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盡管遭到惡意批評,有人指責她“違背道德”,詩中有“墮落的欲望”。在那個時候,米拉的坦率和感性的詩歌顯得意識超前,不合時宜。
盡管如此,到了 19 世紀末,洛赫維茨卡婭的聲望達到了非同尋常的高度。她兩次獲得俄羅斯科學院普希金獎,成了那個時代最聰明、最美麗、最有才情的女詩人。她的愛情詩廣為傳誦,影響深遠。年輕的時候,她歌唱已婚婦女的母愛和喜悅,不久以后,她在自己身上發現了一種女人的激情,她心里知道那是有罪孽的愛,巴爾蒙特的才華,激起了她難以遏制的渴求及欲望。
兩位詩人的婚外戀,立刻引起了文壇的轟動與搖唇鼓舌的猜想。丑聞不可避免地四處傳揚,為此洛赫維茨卡婭的名聲一落千丈,詩壇的女神轉瞬間成了受人恥笑的“偷情蕩婦”,直接的后果是家庭失和,丈夫的憤怒與羞辱。這給洛赫維茨卡婭造成了極大的痛苦與憂傷。女詩人以高傲的詩句給予回答:
當你身上烙有女人和母親的烙印——
想從幸福中偷取片刻,僅僅片刻,
無聲無息,保持平靜、擯棄欲念——
你要善于沉默!
萬一愉悅歡樂那條絲線很短很短,

你的偶像很快就對你做出審判
給你戴上憂愁痛苦恥辱的枷鎖——
你要善于愛戀!
然而,熟悉米拉的親人注意到她明亮的靈魂和真誠,這位女詩人對待每個人,甚至對她不懷好意的人,也能面帶微笑。洛赫維茨卡婭與生俱來的親切、善良和深厚的宗教信仰與她的平凡生活密不可分。一個賢惠的妻子,五個孩子的慈愛母親,她似乎是美德和純潔的化身。在詩歌中,米拉變成了一個致命的、充滿激情的女人,贊美感情的甜蜜和放縱。7EAF8949-2918-477A-855C-75EB54DA9318
她和心愛的人只有七年相處的時間。雖然他們從來沒有共同的家和孩子,但他們知道他和她只為彼此而生存。女詩人不能離開她的丈夫和孩子,當時巴爾蒙特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葉卡捷琳娜·安德烈耶娃在一起。圍繞這兩個家庭的丑聞愈演愈烈。突然間,巴爾蒙特忍無可忍,再也承受不住了。他決心逃離圣彼得堡,以免再遭受重傷和誹謗。詩人陷入了離別的苦海。但對女詩人來說,這種分離成了一場真正的悲劇。

米拉年輕的時候,唱出了所有的愛與光芒?,F在,在成熟的愛的重壓下,無法與所愛的人在一起,“愛與痛苦”的詩歌第一次流露出苦難、死亡和絕望的悲涼音調。懷著激動的心情,不想再寫這些,米拉去了另一個世界:神秘、未知、難以接近。現在,女巫、撒旦、死亡的奇幻形象成為她詩歌的核心。她為不幸的愛情所累,再也見不到光明,變得越來越煩躁不安。
我渴望死在年輕的歲月,
不再愛,也不牽掛什么:
像金色的流星劃過天空,
像不敗的花朵飄零凋謝。
1905 年米拉·洛赫維茨卡婭死于肺結核,她只活了36歲。
一個月后,悲痛欲絕的巴爾蒙特寫道:
多么痛苦啊,死一般沉寂,
我聽不見你悅耳的呼吸,
不能和你在一起,在一起。
你獨自走進了藍色的海域。
一年后,巴爾蒙特當了父親,他為女兒起名米拉,意在紀念心中的情人,米拉·洛赫維茨卡婭從未成為他的妻子。詩人的第三任妻子埃琳娜原諒了丈夫的這種行為。
1921 年,巴爾蒙特永遠離開了俄羅斯。米拉去世20 年后,康斯坦丁·巴爾蒙特在巴黎承認:“我對她(米拉)的感情以及她對我的感情,鮮明清晰地反映在我的作品和她的詩篇當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巴爾蒙特只承認三位女詩人的才華:薩福、洛赫維茨卡婭和阿赫瑪托娃。
詩人遠離家鄉,僑居法國,隨著年華漸老,身體越來越衰弱,給他的親戚朋友帶來了不少麻煩。1942年12 月 23 日康斯坦丁·巴爾蒙特在巴黎一家養老院因肺炎去世,享年75 歲。
隨著白銀時代文學與詩歌的回歸,巴爾蒙特與洛赫維茨卡婭的情緣和情詩再次引起了俄羅斯詩歌愛好者的重視,兩位杰出詩人的婚外戀,成了俄羅斯詩壇廣為人知的一段趣事。7EAF8949-2918-477A-855C-75EB54DA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