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

人是萬物之靈,這個“靈”就靈在人是一種有思想的動物。人能分析、思考、判斷、總結。如果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發生了障礙,思想方法發生了偏差,這也是不健康的表現。心肝脾肺的健全是身體上的健康,思想方法的正常則是精神心理上的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是一種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通俗一點說只是身體上的健康還不夠,還要有精神上的健康,精神健康包括心理健康、情緒健康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很重要。有的人自高自大,驕傲自滿,自以為是,夜郎自大,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請注意這些成語或是俗話當中都有一個“自”字,就是自己以為是這樣,實際上并不是這么回事。因為實際上并不是這么回事,就會與現實生活發生矛盾。上了公共汽車,沒座位了,坐著的人看他不是“老弱病殘”,沒給他讓座,他就不高興了,心想,我曾經做出過這么大的貢獻,現在乘車連個座位都沒有,心里就不舒服了。回家之后好幾個鐘頭都不開心,這能算是健康嗎?而有人卻相反,妄自菲薄,自暴自棄,總覺得自己比別人矮三分,同樣也是不健康的表現。有人疑心太重,有人妒忌成性,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正確看待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關鍵。
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是情緒。能夠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能夠寬以待人、嚴于律己,心理就會平衡。心理平衡還能促進情緒的健康發展,凡事積極進取,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情緒必定就好。情緒健康是指人能樂觀地、心平氣和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有人情緒低落,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來,要當心可能是早期抑郁癥。有人看誰都不順眼,好像人人都欠他錢。有人專挑現實生活中的不足,總是牢騷滿腹,都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當然,盲目樂觀是涉世不深的表現。無端欣快,則可能需要就醫檢查。總之,這些也都是不健康的表現。
什么是道德健康?道德是一個社會的行為準則。人的行為若是脫離了道德的準則,則也是一種不健康的表現。做人光明正大,做事光明磊落,胸襟開闊,心胸坦蕩,君子坦蕩蕩才是道德健康的表現。
精神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需要人們去努力培養,要建立健康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這是精神健康的基礎。
健康的概念還不止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還有“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的要求。人不能離群索居,脫離社會,因此也必須與社會相融洽、相適應。大家共同建設一個追求民主法制、公平公正、誠信友愛、和諧進步的社會,當然是有益于大眾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