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睿歡
開心,我們會用“心花怒放”;悲傷,我們會用“肝腸寸斷”;焦慮,我們會用“心神不寧”;憤怒,我們會用“七竅生煙”;恐懼,我們會用“膽戰心驚”;驚奇,我們會用“目瞪口呆”。
那么,情緒和身體器官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系呢?我們先來舉兩個很常見的例子。
40多歲的郭先生(化名),總覺得胃腸道疼痛不舒服,到醫院檢查后發現患有腸易激綜合征,經藥物治療了一年多沒有明顯好轉。
消化內科醫生建議郭先生去精神衛生科就診。精神衛生科醫生經過詢問后發現,郭先生平時性格內向,在工作和人際交往時吃了虧總是不敢吭聲。家中親人性格又較為強勢,總是責罵他。在現實生活中郭先生有太多無法接受的事情,長期的壓抑和郁悶引發了胃腸道的一系列問題,對他來說“上廁所”似乎是為數不多能讓他覺得清凈的事情了。
李女士(化名)30多歲,最近白天總是會毫無征兆地入睡,上班的時候經常突然倒頭就睡,有時候坐公交車也會一睡就睡到終點站。
她自己也覺得很奇怪,不管晚上睡得好不好,白天總是感到很困,提不起精神,精力也難以集中。去醫院一看,醫生發現她得了嗜睡癥,但是神經內科檢查都是正常的,醫生仔細詢問后發現,李女士的“困”似乎有著特殊的原因。
原來,李女士的父親一周前因為癌癥去世了,這對于她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夜晚經常會偷偷流淚,做夢也經常會夢到小時候和父親在一起的場景。工作上,她又面臨晉升,多重的壓力讓她感到非常焦慮。她的身體和腦子似乎在潛意識里幫她逃避白天需要面對的這些事情,因此她總是會覺得很困。
其實,類似這樣因為情緒原因引發身體癥狀的病例,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圖爾庫大學的神經科學家Lauri Nummenmaa領導的研究小組,先后通過兩個實驗制作了一幅“人類情緒身體地圖”,顯示了每個情緒和身體感覺的聯系。
起初他們要求被試者觀看情緒詞語,將其自身感覺到的活動增加或減少的身體區域用彩色標示在空白的身體形狀圖上,并繪制了6種基本情緒(如開心、悲傷和生氣)和7種復雜情緒(如焦慮、愛和嫉妒)相關的身體感覺。在后續實驗中,他們將情緒感受的詞語增加到了100個。
研究發現,每個核心感覺都與一組獨特的身體感覺相關聯。例如,被試者報告說,憤怒主要在頭和手,焦慮主要在胸部,悲傷聚集在胸部和頭部。
對大部分人來說情緒都涉及身體非常相似的生理變化,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我們通常會用“心花怒放”“肝腸寸斷”之類含有身體部位的詞語來幫助我們解釋情緒和感受。
具身情緒理論是指個體在對情緒性信息加工時,會激活身體相應的感覺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活動,反之軀體狀態的改變會產生情緒變化。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情緒系統通過調節自主神經系統的激活,讓我們準備好迎接環境中遇到的各種挑戰。主觀情緒感受是由反映骨骼肌肉、神經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系統變化的情緒相關身體狀態的感知觸發的。
所以說,當我們感到不舒服時,其實是身體在給我們一個建議,讓我們傾聽自己內心壓抑的真實感受。疾病是對某些情緒的表達,當我們壓抑內心感受時,它就會通過身體癥狀表達出來。生病,是身體在為我們內心的不滿買單。
國內資料顯示,在綜合性醫院的初診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
仔細想想,相比于告訴別人說“我最近感覺很糟糕”,可能說“我不太想吃東西”會更自在一些。畢竟訴說身體的狀況要比訴說心理狀況要有面子和容易得多。
當身體發生病變的時候,我們可以思考一下:
●當這個癥狀發生的時候我有怎么樣的情緒?
●當這個癥狀發生的時候我想到了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這個癥狀會說話,它想告訴我什么?
或許你能從中得到一些答案。心身疾病種類還有許多,我們能做的是覺察自己的身體與情緒,從內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
醫生建議,當癥狀嚴重且反復在相關科室就診檢查無異常時,應該及時考慮到精神衛生科就診。
編輯/鄭子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