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后,對考生來說,隨之而來是另一場“大考”——填報志愿。正因為一紙志愿定前途,所以高考志愿填報咨詢的需求在短時間內暴增,瞄上其中商業價值的機構和個人也借勢而起。
一個方案售價上萬
輔助填報高考志愿,目前市面上有兩種主流形式,一種是售賣志愿卡,價格在幾百元,輸入個人信息后能給出對應的方案;另一種是一對一填報師服務,線下和線上形式均有,收費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
優志愿是志愿卡銷售領域的代表性公司,其卡片售價360元,背后是一個智能系統,學生購買后通過網站或APP登陸,輸入個人高考成績、城市、偏好等信息后,系統會智能匹配符合該學生的報考院校。
優志愿目前服務的客戶除了學生和家長,還有相關的機構。據優志愿創始人耿忠誠介紹,目前有兩千多家大大小小的機構采購了他們的系統,收費每年在1萬~10萬元不等。公司整體毛利率在40%左右。
與志愿卡相對應的一對一人工服務,已經是一門成熟的生意。代表性機構有蝶變志愿、完美志愿、高考幫等。除了專做高考志愿填報業務的公司,教育和互聯網巨頭也都入場了。新東方、好未來、精銳教育等老牌教育公司,阿里巴巴旗下夸克、支付寶,以及騰訊教育、百度等也有相關業務。
“學師人才志愿填報”創始人楊帆以前是文化課老師,從2015年開始,每年找他填報志愿的學生不下百人,他自己對高校和專業也常年跟蹤。2018年,他正式成立公司,全職進入高考志愿填報咨詢行業。
他們以線下業務為主,目前在北京、河北、遼寧、鄭州等地共有5個線下點,每年每個線下網點服務的學生數大約為150人~250人。收費方面,北京收費8000元~12000元,三四線城市在3000元~5000元,藝術類學生比普通考生的咨詢費用高2000元左右。單個網點一個畢業季的收入約為上百萬元,這其中規劃師的提成占所收費用的一半。
臨時搭班子,幾分鐘出方案
生意火爆,盯上這門生意的人就多了。記者聯系到某高考規劃師培訓機構,對方聲稱零門檻就能學,收費5380元,一個月之內每周四天,每天晚上一節直播課,有53個大的知識點,16次課之后參加考試就能拿到高考志愿填報師初級證書。對方聲稱,學完之后可以自己接單,他們也能推薦一些固定合作的機構。
很難想象,高考志愿填報中最核心的填報師,入行門檻竟然如此低。然而,行業的亂象遠不止于此。
元宋曾在某高考填報志愿機構工作過一年多,據他透露,這樣的機構,一年可能就只有這幾天的生意,他們的策略通常是,先制造焦慮,向家長渲染填報志愿的重要性,一旦出了問題就無學可上,目的是先把錢收上來。元宋之前所在的機構,2020年高考季幾天時間就收入了800多萬元。
當時機構的填報師只有五六個人,收了錢卻消化不了對應的需求,機構開始臨時拉人湊數。“十幾個銷售業務員都成了咨詢師,負責電話銷售的客服也去給家長學生填志愿,還是不夠,于是又從外面找了一批藝考培訓老師,簡單指導了一下流程也上崗了。”元宋提到,很多“老師”高中都沒畢業,但被包裝成海外留學、清北畢業生、資深填報師來服務客戶。
此外,這類型機構通常跟學生簽署了不錄取便退費的合同,為了不產生退費,“很多老師通常都不會給學生選能沖刺一下的學校,選的大多是保底的學校。”填報師通常是跟學生進行簡單的溝通后,利用后臺系統給出方案,然后在系統方案的基礎上挑幾個學校給到學生,“全程可能用不了5分鐘就把方案出了。”元宋覺得行業太亂。最終選擇離開。
楊帆也指出,行業的主要問題在于,填報師的專業度參差不齊,而且行業內沒有一個評價標準,填報好壞與否,也無法得到驗證。此前就有用戶投訴稱自己2021年花費1萬元找了填報志愿輔導機構,“照他們所說填了一所學校,三個專業,他們保證百分百能錄取。我擔心有風險,自己又填了四個學校,最后被后面四個學校中的一個錄取。按照協議他們應該退費,但對方拒絕退款。”
(摘自經濟觀察網6.12 唐亞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