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計劃通過6次航天發射任務,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近日,外交部回應會否有外國航天員加入中國空間站。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國際合作是航天事業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爱斍埃袊谶M行首批中外合作項目,中國空間站歡迎國外航天員來訪?!?/p>
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發布宣傳海報《九天漫書》,其創作靈感源于海南文昌發射場,畫面主體取材于總裝廠房內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摘星星的媽媽”中國航天員王亞平、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成為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聯合國郵政也發行了包括中國航天成果的火星郵票。
中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近日表示,我國將完善地基天基對小行星的監測預警系統,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開發近地小天體防御仿真推演軟件,組織基本流程推演,爭取不晚于2026年對某顆有威脅的小行星抵近觀測并實施撞擊,就改變其軌道進行技術實驗。
中國探月探火任務持續推進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截至5月5日,天問一號環繞器在軌運行651天,距離地球2.4億千米,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工作347個火星日,累計行駛1921米,兩器累計獲取約940GB原始科學數據,運行正常。截至5月1日,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月背工作了42個月晝,累計行駛1181米。嫦娥五號軌道器累計在軌運行523天。
中國團隊研究在月球生產氧氣燃料
5月5日,中國研究團隊發表論文稱,嫦娥五號探測器取回的月壤含有活性化合物,可以作為催化劑,借助陽光,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氫氣、甲烷、甲醇。團隊提出了利用月壤進行地外人工光合成的策略,支持月球探測、研究和旅行。
墨子號衛星助力1200千米地面量子態傳輸
近日,中國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遠距離量子態傳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相距1200千米的2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向構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和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全球首次臨近空間空基平臺火箭成功發射
4月24日9時許,全球首次基于高空氣球的全系統探空火箭發射試驗在青海冷湖火星營地成功舉行。高空零壓氦氣球將火箭帶升至近4萬米高空,通過遙控實現點火發射。該技術可縮小火箭體量,降低成本,完善大氣物理研究及探測手段,未來有望降低衛星運載成本。
國產火箭千米級垂直起降試驗成功
5月6日,深藍航天的星云-M試驗箭完成1千米級垂直起飛及降落飛行試驗,其配備了國內首型3D打印整機制造的針栓式液氧煤油發動機。未來,深藍航天將采用與入軌火箭相同的全尺寸試驗箭,繼續進行高空回收試驗,力爭實現入軌火箭一子級的可控回收和重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