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虎年新春的2022冬奧會成為了中國科技和文化自信的強大輸出載體,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打造的完美冰面,場館人性化精準控溫,運動員的智能家居生活,氫能火炬傳遞,各種綠色科技打造首屆碳中和奧運會……我國科技創新正經歷從數量到質量、從單點到系統、從表層到內核的整體飛躍,從冬奧會場內外的各種細微應用折射出這一巨大變化。
有幸生長在這個時代,見證中國科技創新的磅礴動能。黨的十九大以來,高質量發展成為強國新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先進技術、工藝和產品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主要體現,并推動著經濟結構調整和傳統行業的產業升級。
科技創新如此重要,反觀我國化工行業,創新動力是否強勁?是否存在影響創新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分析國內外著名化工企業現狀不難發現,其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一部銳意創新、不斷轉型升級的發展史。我國化工新材料產量規模和增速居世界首位,但在部分細分領域自給率不足,行業前端環節創新動力不足,不僅如此,基礎理論研究,中試放大,專業人才的流失和斷檔,工業設計、模擬仿真、過程優化等技術的國產化攻克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卡脖子”難題正在被一點一點攻克,近年來,可以看到政府和社會更加重視化工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不斷壯大關鍵產業集群。提高化學工業的科技創新力, 需加強源頭創新,革新工藝流程,推動化學和化工學科融合發展,促進化工基礎理論及相關工藝設備創新升級,以市場為導向,改革科技創新的產學研協同模式,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
暖陽和煦,繁花似錦。2022年的春天里,“中國號”巨輪繼續揚帆遠航。致力于科技創新的從業者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