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南平市建陽區九段乾工建盞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窯為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建窯建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建窯的古窯址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后井村、池中村一帶,遺址面積約為12萬m2。建窯的黑釉瓷器產品以茶盞為主。長期以來,建窯建盞以它樸實的釉色和實用的器型,被人們所熟知。
宋代初期,曾盛行“斗茶”,“斗茶”又稱“茗戰”,即要斗出勝負。斗茶不僅是為了斗出茶品質的優劣,更是一項追求精神愉悅的藝術活動。而在斗茶藝術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對茶具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宋代初期建盞的出現,也能反映宋代品茶藝術對茶具的講究,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宋代常用的茶盞,有定窯、耀州窯、建窯、吉州窯、湖田窯等窯口的茶盞。不同的窯口產品不同,展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景象,藝術水平達到了巔峰,真正成為中國先民的智慧結晶,令人嘆為觀止。
據說在宋代年間,古窯址一帶曾有百條龍窯。百窯相連,窯工近萬,窯火晝夜不熄。迄今,站在建窯的古窯址上仍然可以看到數百年至一千多年前遺留下來的古瓷片、半成品和當時裝燒用的匣缽等,足已讓人聯想到當年窯場燒窯的盛況。宋代茶盞的藝術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建盞尊崇自然,基礎形態與抽象的形體相融合,創造出自然和諧之美。所以說,建盞不是對自然的簡單模仿,而是對自然有著更深的理解和寓意,通過對自然事物的模仿,讓其曲折起伏,極富圓潤和韻律之美。
建盞的造型主要以簡約為主,富有道家的美學,且具有高雅的韻味。造型明朗簡潔,優美的造型來自曲與直的線條組合,并且呈現出源于自然、簡單樸素的藝術韻味。從而達到典雅質樸的藝術境界。
在我國古代建盞通常有黑、青、青白等釉色,色調樸實無華,透明的釉層本身豐富細膩的變化是建盞特有的裝飾效果,再加上窯變所帶來的肌理色彩變化,讓建盞的淡雅之美處處綻放。
建盞從古至今都以窯變釉色自然變幻為美。建盞燒制過程中出現釉色變化實屬偶然,其變幻莫測的窯變效果,是人工修飾所無法比擬的,它所展示的意境和傳達的信息,無疑是一種含蓄而典雅的極致韻味。
建盞具有多種多樣裝飾技法。宋代時期建盞通常采用刻、劃花和印花的裝飾技法,線條流暢,線條之間深淺變化自然和諧。印花是使用有花紋的陶瓷印具,在陶胎尚未全干時按壓印出花紋,或者使用有紋樣的模具制作坯體時印出花紋,再進行施釉工藝,待干燥到一定程度后,放入窯具中焙燒,燒制成的制品具有淺浮雕的效果。宋瓷茶盞的裝飾手法之一彩繪,有釉上描金、釉上紅綠彩、釉下彩繪等技法。
建盞是火與土的藝術結合體,也是1 000℃高溫塑造的藝術品。在理論上,燒制一只完美無瑕的建盞需要滿足以下條件:胎土和釉料的配比完美,在燒制過程中每時每刻都要精確地把控溫度,且盞的每一個角落受熱溫度要一樣,溫度的使用時間要精確到分秒。
柴燒作為一種古老的陶瓷燒制技藝,它的發展伴隨了中國瓷從粗放到精致,由原始到高級的演化過程。柴燒是火與土相伴共舞的藝術,建盞的胎、釉在窯爐內柴、火形成的氛圍中相互作用,讓建盞擁有了其獨特的藝術氣息。千年來建盞歷史融匯著無數建盞人的智慧和辛勞,凝聚著工匠豐富而簡潔的思想和藝術語言。
建盞釉料是特殊的,由純天然的草木灰加含鐵量較高的紅色粘土加優質礦土而形成的,在燒制過程中氣氛還原的時間、溫度的變化都能產生不同的筋脈和色彩,建盞成品的釉面會呈現不同的斑紋,溫潤晶瑩,具有典型中國民族風。常見的建盞釉色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兔毫釉建盞是建窯最為典型且產量最大的產品(見圖1),兔毫盞作為建盞的代名詞在一段時間內相當盛行。兔毫釉是黑色的底釉中析出一根根細密的絲狀條紋,如兔子身上的毫毛,所以將這種釉色的建盞稱為兔毫盞。

圖1 兔毫建盞
據考證,現存的極品油滴建盞保存在日本,國內很少能見到完整的油滴建盞。根據建窯遺址出土的殘片推斷,油滴建盞的殘件數不足兔毫的十分之一。油滴建盞突出的特點是:斑點大小不一,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銀、銀灰、黃為主要色調,斑點分布有密有疏,很像水面上漂浮的油滴,所以日本茶盞界將其形象地稱為“油滴”(見圖2)。

圖2 油滴建盞
建盞的釉色呈現純黑色(見圖3),表面細膩無斑紋,被譽為建窯經典的釉色。氧化鐵為黑色釉的主要呈色劑,黑色釉面有的烏黑如漆,有的則是黑中泛青,釉面肥厚溫潤被譽為上品。

圖3 烏金建盞
曜變必然有彩色且斑紋形態分布特別(見圖4),存世量極為稀少,全世界僅有3只曜變建盞,均藏在日本的博物館內。2009年,我國首次在杭州的出土殘件發現了“曜變天目”,約為整盞的三分之一。

圖4 曜變建盞
除了上述的4 種色釉外,還有其他雜色釉(見圖5),雜色釉主要有:柿紅釉、茶葉末釉、青釉、龜裂紋釉、灰皮釉、灰白釉、醬釉等。雜色釉建盞也較為常見。

圖5 茶葉末釉建盞
中國傳統文化與宋代陶瓷藝術審美的傳承,造就了傳統建窯建盞的至善至美,傳統建盞的造型、釉色審美也承載了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美學訴求,其造型設計在使用功能的基礎上融入了自然和諧的美學特征,這正是中華傳統工藝美術在歷史變遷中不斷演化、發展的審美內核。注重內在的精神品質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審美的關鍵,它將精神審美和外在形態進行融合,構建成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審美體系。不管何種陶瓷工藝的表現形式,作品的內外因素之間的作用必須和諧統一。可以這樣認為,傳承傳統建窯建盞的燒制技藝,最重要的是釉色、造型等外形與文化內涵的統一協調,應在傳承傳統建盞文化、形式審美品質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精神,是當代建窯建盞的創新之路,沿著這條創新之路,必將創作出具備時代精神的建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