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杰
(胡仁杰陶瓷店 江蘇 宜興 214200)
紫砂壺藝術誕生于明朝正德年間,是中國壺藝水平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標志,也可看出茶道文化對于藝術創作產生的積極影響。紫砂壺分為光器、花器與筋紋器三種類型,其中花器與筋紋器都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形成了紫砂壺藝術特有的自然美表現風格。雖然表面上是紫砂與自然的融合,實則是與生活的融合,紫砂花器與筋紋器中對于自然的細致展現,恰恰是一種由人的視角觀察自然的結果,這種視角與社會生活中的審美取向和審美邏輯密切相關,而審美取向與審美邏輯又是由文化所決定的,中國文化從骨子里崇尚自然,這是一種從人的精神上貼近自然的傾向,這一點從日常紫砂壺的塑造中可見一斑。
作品“瓜趣”(見圖1)有著非常形象的“瓜”之型,通過泥料配色與工藝設計呈現出藝術之“趣”。創作者以充分還原瓜的特點為基礎,但并不完全追求原生態,紫砂壺是藝術品,要呈現出獨特的藝術品質與工藝價值,才能體現紫砂壺藝術在自然美表現方面的獨特。

圖1 “瓜趣”紫砂壺
在泥料運用上,創作者根據所表現出瓜的特征進行選擇,力求形象。壺身與壺蓋為綠色,且帶有藍色調,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泥料色彩,在紫砂壺藝術中不常見,通過泥料便可看出想表現的是南瓜,使作品主題更具體。創作者對于泥料的選擇及所運用的調和工藝都是很特殊的,泥料色彩均勻,洋溢著南瓜的活力之感。壺體表面光滑、細膩,可見制泥工藝的精湛,對于保證作品的品質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整體的色彩搭配上,這件作品選用了高對比度的色彩,重點突出南瓜與須藤,壺體與提梁之間的對比,而在壺面裝飾上以點的形式增添了色彩豐富程度,從而獲得更加生動的顏色搭配。
壺嘴、壺鈕及提梁為清淡的黃色,模仿的是南瓜的藤蔓,其顏色與壺身、壺蓋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僅能將南瓜塑造得更加逼真,還能體現紫砂泥的豐富性,而這種豐富性也是紫砂壺的一大特點。在制作這部分時,借鑒了當下紫砂雕塑中的鏤雕法,適當輔以貼塑增加須藤上的瘤節,用明針和刻刀在壺流、壺鈕上塑造出溝壑形成的紋理,并在成形的過程中用“絞”的方法,壺鈕由三根泥條絞在一起制作而成,稍微的線條扭曲可以增添藤蔓的活力,凸顯了作品的自然氣息,同時這種制作方法要一以貫之地在全器上通用,并在與南瓜壺體鑲接處采用界限分明的明接法,提高色彩的對比度,南瓜與藤蔓之間雖是一個平面但由于色彩深淺差別很大,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前后的景深關系,這樣的制作邏輯使這把壺有別于過去同類題材的作品,顯得新穎、別致。
在造型塑造上,這把壺采用了圓器與筋紋工藝相結合的方式,在逼真模仿的同時呈現出紫砂壺的經典款式與工藝。壺身與壺蓋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標致的“南瓜”。作品體積小,這也是紫砂壺的一個鮮明特征。在長久的發展中,紫砂壺不僅具有泡茶的功能,還衍生出觀賞、文玩功能,所以小巧的壺更加襯手,方便人們賞析和把玩,這就體現了作品中的“趣”。在傳統文化中,文人所崇尚的“趣”是一種擺脫大眾審美的選擇,必帶有文化內涵,可以借物引經,從紫砂壺上衍生出其他的含義,或志存高遠,或吉祥祝福,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內在文化的高深,而在當代紫砂壺的審美是一種面向大眾的審美,其中之趣也應當是普適的趣味,所以在這把壺上,南瓜的造型飽滿憨厚,而在南瓜的表面,還用泥漿塑出一些肌理的瑕疵,這種生長的痕跡讓整個南瓜看起來不完美,卻從中誕生出豐富的自然之趣,而自然之趣正是現代人生活中所缺少的,大自然的氣息由此撲面而來,作品自然能夠獲得人們的喜愛。
壺身頂面的弧度比較緩和,壺蓋與壺身之間的界限也在泥料的融合下隱形了,工藝精細。筒身部分的弧度明顯,具有一種力量美,雖然圓潤,但并不軟弱,充分模擬出南瓜的成熟之美。壺底部平整,與筒身連接地自然、協調,可保證壺體的平穩。整個壺體的造型設計具備南瓜的輪廓,線面的結構設計凸顯出圓器的結構優勢。
南瓜壺在紫砂壺藝術中很常見,在制作時,需要運用到的一個重要工藝便是筋紋。筋紋可生動地表現出南瓜的紋理,使南瓜的形象更加逼真。運用幾條縱向的筋紋對壺體進行了精準分割,至此南瓜的特點很鮮明了。筋紋均為凹紋,在壺體表面形成了清晰的凹痕,深淺一致,構成了節奏美。這些筋紋是純手工打造而成的,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極強的耐心,更要有扎實的功底,缺一不可,看似簡單的筋紋線條所體現的正是紫砂壺工藝的境界和紫砂壺結構的嚴密。
壺鈕鑲嵌在壺蓋的中央,是瓜扭的造型,帶有一些弧度和清晰的紋理,形象逼真。彎流鑲嵌在壺身一側,兩道彎轉折順滑,壺嘴上也帶有紋理和凸起的枝節造型,生動模仿南瓜藤蔓。提梁為圓形,兩側鑲嵌在壺肩部,輪廓與壺身一直,形成了線與面的對應。提梁上有一道順滑的紋理,右上方同樣帶有枝節。壺鈕、壺嘴與提梁這三個部分將藤蔓的形態表現得非常具體,準確呈現出藤蔓的特征,可見紫砂壺工藝在表現自然美的功力。
創作者還在壺身上進行了裝飾。壺面的貼塑、異色的蝸牛,都采用精致的貼塑法附著于南瓜表面,瓜葉須藤,這些伴生物制作得輪廓清晰,還額外增添了足夠多的細節,將自然野趣的意味著重突出,配合上細小的蝸牛點綴,整個南瓜壺構成了一方小小的天地,生靈的世界,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而在提梁兩側的位置,創作者特意打造得有些“粗糙”,是為了表現植物自然生長狀態中留下的痕跡。在提梁兩端延伸出小而纖細的枝條,大的藤葉順著枝條的方向生長,襯托出南瓜的生機。在一側的枝條上,還有一只小的昆蟲,襯托出南瓜的香甜。作品中的裝飾都非常的“小”,在壺中所占的面積并不大,但非常的精細,細節清晰可見,這種“小”恰恰能體現出紫砂壺裝飾工藝的精湛。
自然美的生成源于紫砂壺創作的傳統,自然美的表現則依靠高超的紫砂壺工藝。此壺將自然美與藝術美完美地融合起來,其中既有著南瓜自然的清新感與生命活力,也有紫砂壺工藝那精細入微的美感。創作者是以自然南瓜的造型為參考,同時也有著自己的藝術觀念,重視藝術表現的獨特性,才能使這南瓜充滿趣味,帶給人們自然與藝術的雙重享受。中國的紫砂陶藝脫胎于中國文化,承載著中國文化中的種種自然韻味,對于自然美的塑造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種塑造也契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是發揚當代紫砂文化藝術的必由之路。
南瓜飽滿、多子,具有美好的含義,可象征生活富足,通過表現南瓜的自然美,也表達了美好的祝福,體現了作品的情感價值,深化了作品之“趣”,讓人們在壺中收獲頗豐,感受紫砂壺自然美的意義。
此件“瓜趣”是非常鮮活、可愛的,紫砂壺經典造型及工藝的特征在壺中都有著具體的呈現。筆者對作品進行了分析,說明了其表現自然美的獨特方式,結合主題揭示了作品的內在含義,使作品的自然美表現落在了更深層次的文化位置上,也深刻體現了紫砂壺藝術自然美生成和表現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