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妍 樂建敏
(湖北商貿學院 武漢 430000)
以土石為基本原料的陶瓷工藝,在火的作用下,顯示出坯與釉結合的藝術色彩效果,是具有其他工藝材料不可比擬的獨特表現力,存在著可以充分發揮創造力的潛質,是陶瓷設計的良好的物質基礎。自新石器時代出現陶器開始,延傳至今的多是日用工具,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需求不斷增長,產生了現如今使用的如餐具、茶具、咖啡具等日用瓷器,也不再像古代瓷器那樣曾有宗教禮教的束縛,更多是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相結合的藝術產品。日用陶瓷首先通過造型獲得了自身的終極形態和外觀。造型本身是產品視覺效果的直觀表現,造型的藝術表現力是人們獲得認知和審美效應的依據。日用陶瓷一直作為陶瓷生產的主流,發展到現代生活中,其光潔的表面,細膩,干凈;熱穩定性較好,耐高溫,耐腐蝕;氣孔極少,儲存食物的時候,防止水分揮發,細菌侵害,因而最適合制作成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器具,并且在功能使用、材料技術和形式美感三者相互滲透,形成了日用陶瓷設計的獨特特征。而隨著現代生活的豐富,在對日用陶瓷進行設計的時候,基于生活的實際要求,同時也受審美和情感的支配,將功能與形式,技術與藝術,物質與精神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里蘊含著人類寶貴的日用器物創造經驗和智慧[1]。
(1)古代陶器種類繁多。隨著新石器時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現,商周時期原始瓷出現,文化傳承,歷史悠久,其后歷經秦、漢、隋唐等朝代,發展到宋代時瓷器氛圍也日益成熟起來,其中也不乏有些近似于自然形態的仿生作品,以宋代北方五大名窯之首汝窯為例,汝窯與定窯、鈞窯一樣都曾為宋代宮廷燒制過宮廷用瓷,但流傳下來的極少,所以珍品尤為難得,汝窯深受越窯與耀州窯的影響,在裝飾方面也有部分承襲其剔、刻蓮花蓮瓣的紋飾,而汝窯釉色多種,天藍、月白、天青、豆青等,以天青色系為釉面的汝窯蓮花式溫碗,是一種溫酒器,取自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寓意,把碗雕刻成蓮花的造型,蓮花似開未開的包裹的樣子,作為飲酒時用來溫酒的碗托,線條流暢溫婉,釉色清新高雅(見圖1)[2]。

圖1 蓮花式溫碗
天青釉葵花洗,六瓣葵花的筆洗樣式,樸實小巧,色澤細潤,葵口在邊,如葵花盛開的樣子(見圖2),看似簡單的工藝,卻有巧奪天工的美感;而這兩者都是具體的運用植物的具象形態之感來作為器物的造型樣式。而南方地區的吉州窯瓷器也頗具自然風格,宋代之前黑釉瓷器生產量不多,但到了宋代觀茶色與斗茶的盛行,便開始被大量燒制茶碗,而吉州窯最具特色的就是黑釉瓷器,而且裝飾手法也是另類多樣,像樹葉紋、剪紙紋、彩繪、剔釉、玳瑁釉等,其中木葉紋是將經過浸泡等特殊處理的樹葉貼在天目黑釉的碗盤表面上,再施一層含鐵較高的薄釉,揭去葉子,入窯燒成,葉子逼真的形態和葉脈上掛的薄釉自然的烙在碗壁上,完全不同于繪畫與刀刻的圖案,在滿足日常需求的同時,達到了瓷器“取自自然,還原自然”的藝術高境界(見圖3)[3]。

圖2 天青釉葵花洗

圖3 木葉紋
(2)現代藝術作品當中,英國女陶藝家Dorothy Feibleman,利用一種很繁復的技術手法,制作了薄的可以透光的絞胎瓷器,絞胎也是一種古老的陶瓷表現形式,最早出現在唐代,延續到現代,像這位英國女陶藝家這樣,把絞胎做到極其精薄,也是很考驗技術的創作,她把配好的白色和深紅色的泥都切成薄片,然后堆砌成塊,最后放入容器中擠壓出一層一層的輕薄的泥片,根據之前安排好的紋理,最后形成帶脈絡葉子的形狀花的形狀(見圖4),在日用器物,碗的制作上,也是使用這樣的手法,整齊紋理,優雅純粹的,藍白色調的碗(見圖5),也有,奇幻透光,皎潔光亮的灰白色系(見圖6),也有溫潤如玉,色澤飽滿的異形的碗每一個器物即使單獨欣賞,都是一件很精妙的藝術作品。

圖5 藍白色調

圖6 灰白色系
如果說女性陶藝家的作品是敏感細膩,那么像森正洋這樣的陶藝家做出來的器物是簡單大氣,在20世紀60、70年代工藝簡單,實用美觀便于大批量生產的陶瓷設計概念,成為了當時的主要設計直到思想,而森正洋的器物既有動物仿生的形態的可愛,也有特別符合人體工學的舒適拿捏,非常適合當時的陶瓷環境,有藍白組合的白云形狀的盤子,把筷子筒上端做上了小鳥的樣式,讓筷子筒比一般的直筒顯得更加靈動(見圖7、圖8)

圖7 仿生設計

圖8 筷子筒
(一)在日用陶瓷設計的學習過程中,想要尋求著與眾不同的創新概念,前期在創作上也做過很多的試驗,但是都并沒有得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就從書本的知識上不斷的加強各項技法訓練,拉坯,泥板,盤泥條等制作方法,技法逐漸長進成熟,而后對生活的感受也細膩了起來,對器物的創作也有了新的想法,設計主要來源于大自然的植物生態形象,綿密的土壤植被,很有特點的竹子的造型,和蜿蜒的樹枝的形態融入[4]。
(二)現代工業生活不斷發展,人們逐漸忽略了對自然的重視,對環保的重視,植被被砍伐,海水被污染,細小的植物也被人任意踐踏,筆者在一次遠足游玩的時候,看到山間樹木,但凡有陽光就能看到,自然生長,一株株枝繁葉茂,雖然在無人問津的山間,卻顯得茂密堅挺,欣欣向榮,而城市里好多樹木,因為想要整體的美感,就會經過一番修剪,成為了一種人為的固定的樣子,不過無論是自由生長還是人為修剪,都給人不同的感受,而讓筆者感覺最深刻的不是春的萌發時候的清新喜悅,而是秋的零落時候的迷離心境,因為有的時候,萌發是讓人驚喜的,是會得到注目的,但是秋天的樹木凋零的時候卻讓筆者覺得很深刻的,往往會被人忽略掉,可能一瞬間就飄落,一陣風就去掉了樹葉或花朵的華麗外衣,把最直白的展現在眼前,不帶一絲遮掩,儼然一副準備好了要面對接下來的寒冬的勇氣,所以有了綜合的創作的靈感[5]。
蘄春竹子形態非常特別,是湖北蘄春縣主要特產之一。一般竹子為環節,蘄竹為繞節,節與節之間輾轉相繞,組成一個個棱形,壯如羅漢肚。(見圖9)。

圖9 蘄春竹
后又在拍照取材的過程中,看到樹枝蜿蜒扭曲,就想到用拉坯的方法也許能形成扭轉的效果,就決定用拉坯手法制作花器,這組花器是是一組分高低,粗細不同的柱形異形器物,最高的將近有30 cm 左右高,在拉坯把高度提起來之后,用機器不同的轉速讓器型有一種自然的彎曲扭轉,或者瓶口下垂的狀態,用工具做出深淺不一有點像蛀洞一樣的肌理,將蘄春竹子與樹木蜿蜒的造型結合在一起設計,能給人留下發揮聯想空間的虛實美感(見圖10)[6]。

圖10 樹木蜿蜒
在草圖設計過程的時候也是不斷地改變設計形態,在展現形似或意似的設計作品,蘄竹的竹節形態和樹木蜿蜒的形態,既要展現其生物樣貌又要有設計感覺在其中,柱狀的形態在多次試驗中最能表達其形態感設計初稿由繁到簡以更純粹簡單的樣式來表達意境(見圖11)[7]。

圖11 設計初稿
作品一共由多個獨立的器型組成高低不同的效果,意在表現一種延伸蜿蜒的狀態,采用拉坯成型技法,夸張的表現竹子的扭轉或者樹的蛀洞,有的是抹上了白色的泥粉,在燒制的過程中會形成自然的裂紋,筆者給整套器物取了一個富有深意的名字為“竹心”。竹四季常青,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竹虛中空體現了柔中帶剛的性格,而蘄竹那不完全規整的形態,代表個性十足挺拔灑脫。竹茂密張揚,心堅韌不拔。這是筆者所期待與向往的[8]。大自然往往會給到人們非常多的靈感,往往會有很多細節被忽略,春天的萌芽,夏天的熱火,秋天的落葉,冬天的冰涼,都有不同的視覺觸感,總能激發出不同的設計思維,設計造型,仿生總是比較難的一環,最終的感染力會在設計作品上得到充分地體現(見圖12)

圖12 設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