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夢可 姚 爽
(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沈陽 110142)
在新頒布并實施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綠色建筑定義為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綠色建筑是生態可持續性建筑,在建筑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室內外布局合理,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減少合成材料的使用,陽光利用充分,并且節約能源。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同時,以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作為基本原則,綜合考慮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建筑特征及相應技術等多種因素,在不損害基本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間環境得以長時期滿足人們健康地從事社會和經濟活動的需要。
建筑能耗如今已成為與工業、交通能耗并列的三大能耗之一,要解決建筑領域高耗能問題,必須建立綠色建筑市場。積極推廣符合當地氣候條件或國家標準的建筑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是未來綠色建筑發展趨勢之一。綠色建筑市場建立和規模化不僅可以將還未實現的綠色建筑藍圖變為現實,吸引更多的人關注綠色建筑,推動綠色建筑產業發展,也可以降低建筑材料成本,使綠色建筑更經濟化。
2022年北京冬奧會11個場館均通過綠色建筑認證,其中國家速滑館采用了馬鞍形單層索網的結構,這種特殊結構可以使屋頂的重量僅達到傳統屋頂的25%,大幅減少場館耗材的使用,并且減低了建設難度。這些綠色建筑運用大量新技術,使場館高效運行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
零碳排放、零能耗建筑將貫穿于綠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在建筑規劃設計、建造施工、使用維護、拆除清理等階段,對傳統能源高效循環利用,并合理利用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來綠色建筑又一發展趨勢[1]。
2022年北京冬奧會綠色建筑清潔能源利用方面體現的非常明顯。此次冬奧場館的電力全面實現綠色化,不僅減少了場館的碳排放,而且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延慶山地新聞中心利用選址地方的天然坡地優勢,充分利用太陽光清潔能源,通過光伏發電系統,將光能轉換為電能。這些電能除了提供場館自身用電之外,還可以將多余的電能饋入電網,避免資源浪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慶冬奧村則是采用高壓電鍋爐進行供暖,利用可再生能源來供應熱力。
現代社會各行各業的運行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它們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互聯網技術,尋找著屬于自己特有的“智慧”之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如5G 技術的出現,為各行各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最為關鍵的技術支持,使“智慧”之路成為可能。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正在加快,在發展過程中,因資源有限,難免出現用地緊張、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2]。為解決這些問題,城市建設的“智慧”之路勢在必行。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支持下,城市建設由工業型向智慧型轉變,智慧城市將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相融合,可以有效解決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困境,也可以提高城市的應急管理水平,建立起高效便捷的城市新模式。
隨著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和智慧城市理念的發展,智慧型綠色建筑將應運而生,“智慧”綠色建筑是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綠色配置、低能耗圍護結構、自然通風、智能控制、自然采光和綠色建材等高新技術,具有建筑環境健康舒適、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廢物排放減量無害、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筑功能靈活等六大特點。
上海自然博物館是我國一座典型的綠色低碳建筑。它采用了綠化隔熱外墻、節能幕墻和生態綠化屋面作為低能耗的外圍護體系,與此同時,搭建集控管理平臺來管理能源消耗,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從而降低實際運行的成本。除了綠色節能,它運用人臉識別報警技術(見圖1)、觀眾自動統計分析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無線射頻技術,使之變得更加“智慧”,體現了未來“智慧”綠色建筑的理念。

圖1 人臉識別報警技術
建筑過程及后續運行中,會產生大量的能源及材料消耗。在環境惡化、能源短缺,資源有限的形勢下,建筑的綠色可持續利用成為重要的課題。目前,國家加強了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重視程度,為推動建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國家于2020年發布長江十年的禁漁計劃公告,從此計劃中可以看出國家在生態保護及可持續發展上的決心。在建筑領域,建筑的可持續追求降低環境負荷,減少能耗、節約用水、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的目標,表現在能源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建筑的使用壽命、材料再利用等多方面。
現代社會分工明確,建筑所承載的功能也更加精細化。而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建筑的實際利用率并不高,有些建筑還會出現閑置、廢棄等現象。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們對建筑功能的需求卻是無窮無盡的。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設載有更多功能的建筑,是很多學者專家需要思考并研究的問題。
運用綠色建筑理念,可以合理利用已有的建筑資源,減輕建筑用地的壓力,降低建設成本,實現建筑的綠色可持續。建筑資源的綠色利用不僅體現在一館(室)多用,或幾館(室)合用,在短時間內將場館建筑使用功能轉變,靈活運用場地資源,也可以體現在合理利用廢棄建筑上,根據實際功能需求,變廢為寶,從而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比賽場館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見圖2)的整體利用狀況良好。在“綠色奧運”理念的指導下,2022年北京冬奧會實現了一個月時間由“水立方”向“冰立方”的轉換,成為國際上首個在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的場館。在冬奧會結束之后,根據市場、賽事等需求,“水立方”可以自由切換冰上模式或游泳模式,轉換所需要的材料也可以實現重復利用。

圖2 水立方
北京冬奧組委還將綠色環保理念融入到冬奧組委的辦公場所當中,選擇首鋼工業主題園區的廢舊廠房改造成辦公區,減少新修建所產生的碳排放。對舊廠房的改造,不僅滿足冬奧組委辦公需求,還使首鋼工業主題園區成為“綠色奧運”的一張名片。
提出“知行合一”的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互為始末。但凡行一件事之前,必先有知,行者必以知為前提。綠色建筑的發展離不開人們對于綠色建筑以及低碳環保的認識,雖然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已逐漸意識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綠色建筑理念的踐行還任重道遠。因此,必須向全社會宣傳普及綠色建筑的理念和基本知識,加強綠色建筑意識,讓發展綠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人們的接受度,讓人們意識到綠色建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從而消除人們的顧慮。在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實際踐行綠色建筑理念。這樣不僅有利于綠色建筑的發展,也有利于雙碳目標的實現。
人才在可持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綠色化人才是綠色建筑發展的根本性保障。綠色化專業人才掌握著多領域、多學科知識和技能,可以實現綠色理念與建筑行業緊密結合。在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中,專門技術、專門崗位,實現專人專用,優化資源的配置,將合適的人才放入合適的崗位,可以有效推動工作進展,使整個建筑過程的每個環節均實現綠色化。
針對綠色化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應從三大方面來入手:①要培養綠色化人才的綠色思想。人們從思想上意識到了綠色化的重要性,行動上就會將綠色化得以落實,并體現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節約用水、隨手關燈等,具有綠色思想的人才越多,實現綠色化的效果就越明顯。②應強化綠色化人才的專業能力。培養多領域、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性人才,對他們進行目的性、專業性、系統性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③要強化綠色化人才的從業與執業資質培訓和認證,推動產教融合型綠色化人才培養,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常言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即使人們有了綠色建筑意識,也不會都能按照意識來踐行,也不是所有人的行為都是符合綠色建筑標準的。因此,推廣綠色建筑必須有政策法規的約束和規范,這也就要求國家一定要建立健全有關發展綠色建筑的法律法規,來引導綠色建筑發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綠色建筑的修建與地理位置、區域氣候、自然環境、經濟條件、政策法規等密切相關,我國領土南北跨度大,具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等多種熱量帶,造成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各個地區氣候環境和經濟發展差異較大,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地方特殊環境來建立規范制度,細化標準,做到精準規范、精準監督[3]。
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需要不斷完善綠色建筑標準。將綠色建筑標準化,有利于綠色建筑的全面推廣。標準化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不斷提高質量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節約資源的過程,也是一個可以使綠色建筑持續發展的過程。所以,只有不斷健全和完善現有的綠色建筑標準和評價體系[4],才能保障綠色建筑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對土地、能源、水等資源大量消耗,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在資源枯竭以及環境日益惡化的殘酷現實面前,要解決城鄉建設發展過程中的能源、資源和環境問題,發展綠色建筑顯得十分的緊迫和必要。積極發展綠色建筑既是落實國家能源消費革命和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必須積極發展綠色建筑,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從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