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明
(煙臺合力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山東 煙臺 264000)
綠色建筑是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取得最大限度節能效果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目標,所采取的一系列施工技術手段,旨在打造與自然生態環境相互契合、健康舒適的高質量建筑。相比于常規施工技術,綠色建筑施工則重點關注建筑全壽命周期、自然資源、創造健康適用建筑空間環境和資源節約及高效利用4方面。例如,在資源節約及高效利用方面,將采取創新工藝技術、優化資源配置、使用清潔能源、強化建筑結構性能等措施來實現。
根據低碳經濟發展目標與我國建筑業當前發展方向來看,綠色建筑施工技術的發展方向包括節能環保、固體廢物再利用和延長建筑使用年限三方面。其中,在節能環保方面,將采取節地、節水、節材、節能等一系列技術手段,最大程度減少建筑在建設、使用期間消耗的各類資源與電力能源,最大程度減小建筑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并取得額外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在固體廢物再利用方面,對建筑施工期間所產生的破損PC構件、損壞模板、碎石碎磚等固體廢棄物進行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減小固體廢棄物排放總量,將一部分固體廢棄物經過二次處理后作為建筑材料,以此來改善生態環境和降低工程造價。而在延長建筑使用年限方面,通過使用新型綠色建材和優化創新工藝技術,全面提升建筑結構性能,保障使用性能及運營年限。
首先,節地技術的重點在于現場平面布局優化,在滿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場地原有設施與閑置土地,遵循物盡其用原則,最大程度減小對工程現場及周邊區域土地的擾動,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目標。例如,在平面布局設計方案中,在靠近工地大門區域搭設臨時性的標準化加工棚,作為材料堆放地、材料設備倉庫以及木工等專業的加工棚,便于大批量材料進場和減少二次運輸距離,并在施工結束后直接拆除這類臨時性加工棚即可,不會破壞現場土壤原貌。同時,對現場原有道路與綠化區域進行保留、利用,以及使用基坑開挖等工序中產生的冗余土方來構筑人工山坡綠化景觀。如圖1所示,在某綠色建筑工程中,為減小場內道路占用面積,對場地原有道路性能進行評估,評估結果顯示性能滿足施工要求,但道路寬度有所不足,最終選擇對場內原有道路進行擴建處理。

圖1 場內原有道路的擴大利用
其次,在建筑施工期間,需要使用到大量水資源,包括設備沖洗用水、機械用水、生活用水、生產用水等,部分水體的受污程度較為輕微,經過簡單處理后即可恢復水質、循環利用。然而,在早期建筑工程中,普遍選擇直接將全部的污廢水排入市政管網,由此產生高昂的用水成本,部分水資源被人為浪費。因此,施工期要重視節水這一工作的落實,在辦公生活區內安裝新型節水器具,在現場布置若干數量的雨水回收和廢水回收裝置,并在工地入口處搭設車輛清洗平臺與配套的沉淀池。如此,既可以減少生活用水與生產用水量,同時,對受污程度輕微的廢水及雨水進行沉淀、吸附、過濾等一系列處理,處理后的水體水質達到中水標準,將其循環用于設備沖洗用水、車輛沖洗用水、消防用水等[1]。
首先,在節材節能方面,優先使用經久耐用和性能優異的新型綠色材料。例如,使用高效保溫隔熱外墻,通過強化建筑結構熱工性能來縮短暖通系統運行時間,取得節能效果。使用翻轉次數在300次左右的鋁合金模板取代傳統的木模板、膠合模板,以此來降低模板工程施工成本,避免出現模板頻繁損壞,取得節材效果。使用新型雙層中空玻璃,在兩片玻璃間隔處形成一個干燥空氣層,以及在窗戶與墻體交界處安裝密封條,減少熱量消耗[2]。
其次,在固體廢棄物處理方面,在現場布置封閉式垃圾回收站,根據不同品類進行分類放置回收,從中挑選出具備回收利用價值的固體廢棄物,采取相應技術手段進行處理,并將剩余不具備回用價值的固體廢棄物與垃圾進行清運。例如,對破損PC構件、碎磚石、混凝土等固體廢棄物進行破碎處理,將破碎后形成的顆粒物作為粗細骨料,用以制備混凝土材料、地磚與混凝土砌塊等建筑材料,或是將這類顆粒物直接用于樁基填料。
2.3.1 噪聲污染控制
為避免在建筑施工期間出現噪聲污染問題,需要嚴格遵循國家標準GB 15523-2011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要求,將施工現場晝間與夜間的排放噪聲分別控制在70 dB 內和55 d B 內。首先,禁止運輸車輛在工程現場及周邊區域行駛時鳴笛,遵循“輕裝慢放”原則開展材料裝卸工作,禁止現場人員違規使用高分貝喇叭等產生較高分貝噪聲的工具。其次,優先使用新型低噪聲機械設備,如油壓夾混凝土機、手提夾混凝土機、低噪音型線鋸與鉆石線鋸等,并對機械設備采取隔聲降噪措施,加裝隔音罩和隔音屏障等裝置。再次,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優先在非工作日的日間時間段開展低噪聲施工作業,以及在焊接加工等車間內安裝降噪設施,除搶險、搶險作業等特殊情況外,禁止在22:00~6:00的時間段內開展夜間施工。最后,定期對施工現場噪聲值進行測試,如果測試值超出現行標準限值,施工單位應深入分析問題成因,采取改進措施。
2.3.2 光污染控制
為解決施工光污染問題,需要在現場布置光線較為集中的照明燈具,在燈具上加設燈罩,禁止在夜間開展大燈,非必要情況下不得開展夜間作業。同時,在現場搭設加工棚,必須在棚內或室內開展鋼筋焊接等強光作業,高空焊接則要采取遮擋,阻擋電弧光,要求焊工正確佩戴護目鏡,避免因長時間直視強光造成視覺受損。
2.3.3 水土污染控制
在早期部分建筑工程中,由于在現場隨意回填堆放建筑垃圾與生活垃圾,以及將未經處理的污廢水排入現場土壤或周邊河流水域當中,由此引發土壤污染、河流水域污染、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出現,嚴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因此,需要應用到水土污染控制技術,一方面,將淋浴間、食堂、居住區、加工棚等區域內的下水管線接入過濾系統,設置隔油尺與沉淀池等設施,將廢水和污水處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禁止直接排放到工程場地或周邊河流水域中。另一方面,針對施工期間產生的高污染性廢水,如化學溶劑,考慮到現場布置的簡易設施不具備深度處理能力,需要存儲到專用容器中進行密封保存,定期將這類污廢水交付具備相應資質的企業進行深度處理、排放[3]。
2.3.4 有害氣體及揚塵污染控制
首先,針對有害氣體污染問題,禁止施工人員在現場焚燒廢棄物,在機具設備與運輸車輛上加裝排氣凈化裝置,用于凈化所排放尾氣,盡量使用清潔燃料,以及將油漆、脫模劑和稀料等揮發性材料放置在密封容器中保存。其次,針對揚塵污染問題,定期對施工場地進行硬化整平處理,由專人淋水或是使用水炮降塵,在非硬化區域栽植快速生長的綠化植物、播撒草種或是移植草皮,在反復翻挖區域覆蓋安全網,在工地入口處用水反復沖洗運輸車輛和機具設備表面附著的灰塵污漬,以及在封閉式庫房內堆放砂石、水泥等粒狀易飛揚材料。同時,在施工期間持續收集氣象資料,在遇到大風等惡劣天氣,應避免進行開挖和回填作業,防止揚塵影響周邊環境。
2.4.1 復合功能植被頂板技術
復合功能植被頂板技術由超厚復合層、天棚網格布找平層刮糙、耐根穿復合胎基、圍池種植等施工技術集成形成,適用于地下車庫頂板、人防工程頂板等部位,頂板構造如圖2所示,從下至上由乳膠漆層、柔性找平劑刮糙網格布、防水涂層、空心樓蓋頂板、砂漿找平層、冷底油、防水卷材、擠塑苯板、無紡聚酯纖維布、混凝土層、種植土層、綠化植物所組成。相比于常規頂板,這類頂板有著更為優異的保溫隔熱性能,同時起到節能減排、降低光聲污染、抑制二次揚塵、吸廢排氧等多重作用。

圖2 復合功能植被頂板構造
在應用復合功能植被頂板技術時,重點掌握檢查防水涂料包裝密封情況、在干燥通風與溫度超過0℃環境中儲存涂料、避免施工機械破壞頂板防水層、在防水層驗收通過后澆筑細石混凝土保護層、及時處理防水層破損部位、禁止在下雨天施作防水層的注意事項。同時,工藝流程由頂板天棚乳膠漆涂刷、掛耐堿玻纖網格布、隔氣層施工等多道工序組成,應全面掌握各道工序的操作要點。例如,在頂板隔氣層步驟,可使用0.8mm 的CCCW 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清理基面灰塵污漬和處理缺陷部位,要求基面含水率在9%內,使用砂漿找平裂縫與凹凸部位,在基面上使用滾子先后涂刷3遍防水涂料,在上層涂料徹底干燥固化后再涂刷下層涂料,并在涂刷完畢后檢查是否存在裂紋、分層等質量缺陷。
2.4.2 頂置熱輻射節能樓面技術
頂置熱輻射節能樓面技術由定位卡與異管分離、斷口殘渣毛刺處理、PB 管地熱管網無接口自補償連彎、熱輻射盤管“三防”等工藝技術集成形成,屬于新能源供熱采暖系統的一部分,在混凝土結構下方部位埋設熱輻射盤管,在管內持續流動溫度在50~60℃低溫熱水,可以將天棚板溫度保持在28~30℃左右,通過向下輻射以及對流方式散播熱量。
在應用頂置熱輻射節能樓面技術時,施工人員應深入了解盤管定位、盤管吊裝、直列連彎型盤管敷設、盤管斷面平整處理、管道試壓沖洗等新工藝的操作要點。例如,在盤管定位步驟,可采取往復連彎、直列連彎、旋轉連彎三種盤管回路方式,優先采取線位繪圖簡單的直列連彎方式,在已支設模板上參照設計圖紙來精確描繪涂盤管線位走向圖。在盤管斷面平整處理步驟,施工人員使用高級管剪刀工具,保持剪刀與樓面盤管垂直狀態后進行切割,要求切口斷面平整,與管軸線相互垂直,如果斷口接頭無需在一段時間內接入支管或設備,則使用膠帶對斷口接頭進行密封處理,避免管內掉入雜物。而在管道試壓沖洗步驟,在盤管敷設結束后,對全部回路管道均開展強度密封性實驗,操控集分水器、打壓泵等設備,將實驗壓力保持在1.2MPa,檢查盤管強度是否達標。
綜上所述,綠色節能是目前行業發展的關鍵途徑,將綠色節能技術應用于施工當中,可以更好的合理利用資源,降低人為活動對生態造成的影響。而作為從業人員,應進一步加強對綠色施工的研究及實踐,深入了解技術機理,切實掌握技術實施操作要點,這也是實現綠色施工目標,推動我國建筑業健康、穩步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