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亞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18)
隨著天水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及甘肅省對天水城市發展定位的明晰,天水城市發展的空間和質量,是天水發展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關鍵問題。從行政區域劃分來看,天水市下轄兩區五縣,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尤為明顯:兩區城市人口居多,集中了全市的主要工業企業,五縣則以農業人口為主,工業實力相對較弱。因此,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對拓展天水城市經濟輻射力和帶動能力,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意義重大。
2019 年,天水市五縣累計完成稅收收入13.36 億元,稅收規模是2015 年的1.16 倍,稅收總量保持增長。秦安縣、甘谷縣2019 年稅收規模分別是2015 年的1.28、1.18 倍,稅收擴張強勁。五縣稅收近五年平均增長率為5.65%,增速較全市快1.27 個百分點。秦安縣稅收近五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0.83%,增長最快,清水縣次之,增長率為6.96%。整體來看,在天水市委市政府加強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帶動下,五縣緊抓機遇,經濟發展向好,帶動稅收總量增長。
2019 年天水市五縣一、二、三產業稅收比重為0.2:39.9:59.9,與2015 年0.1:47.4:52.5 的結構相比,三產稅收占比提升7.4 個百分點,稅收結構調整。其中:張家川縣、武山縣三產稅收比重分別提升18.33、16.33 個百分點,稅收結構調整最為明顯。五縣三產稅收近三年平均增長率為10.35%,增速較全市快0.75 個百分點,增勢良好。受“營改增”稅制改革影響,五縣2017 年建筑業稅收大幅下降,第二產業稅收呈現V 字型特征。
近五年,兩區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天水市五縣固定資產投資波動增長。天平鐵路、天平高速等重大項目陸續開工建設,拉動縣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16 年天水市五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343.6 億元的高峰,受投資周期以及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下降的影響,2017 年縣域固定資產投資回落。2018、2019 年項目建設加速,固定資產投資回升,反映出市場信心增強。秦安縣、武山縣2019 年固定資產投資較 2015 年分別擴大56.74%、33.76%,推動經濟、稅收快速增長。

2019 年,天水市五縣民營經濟完成稅收收入8.68 億元,同比增長15.6%;稅收貢獻率達到64.96%,高于全市34.37 個百分點,民營經濟發展快,稅收貢獻高。分縣區看,甘谷縣、秦安縣民營經濟分別完成稅收2.46、2.38 億元,占五縣民營經濟總量的55.76%,兩縣民營經濟規模最大;武山民營經濟稅收貢獻率達到79.23%,居各縣之首,支撐作用最強。分企業看,五縣2019年繳稅100 萬元以上重點納稅戶中,民營企業繳納稅款6.77 億元,占比達到78%,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天水市五縣占全市總人口的70%左右,GDP占全市的40%左右,人口經濟明顯倒掛。2019 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439 萬元,僅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9.4%,城、鄉發展不平衡。2017 年,甘肅省各市、州GDP 排名中,天水市居全省第三;甘肅省縣域經濟排名中,五縣GDP 排名第一的甘谷縣在全省67 個縣中僅排第16 名,天水市GDP 排名靠前主要依靠三區帶動,縣、區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
近五年,天水市五縣稅收排名前兩位的行業均為建筑業、房地產業,該兩行業是支撐縣域稅收的支柱產業,稅收貢獻率分別為30.5%、23.9%,共計54.4%,分別高于兩區23.16、14.26個百分點??紤]到建筑業、房地產業投資拉動效應巨大,稅收數據反映出五縣經濟發展相對于兩區更加依賴投資,經濟增長“短、平、快”的特征明顯,缺乏可持續性。
天水市作為傳統的老工業基地,工業布局以兩區為主,縣域工業企業少而小。近五年,天水市五縣工業稅收貢獻率僅為9.44%,低于全市42.86 個百分點;工業稅收規模僅為全市的2.62%,工業經濟基礎差、底子薄,短板明顯。
近五年,在武山蔬菜批發市場、秦安小商品批發市場帶動下,批發零售業對當地稅收貢獻率分別為7.5%、5.83%,高于天水市五縣5.82%的平均水平,低于全市8.39%的平均水平,特色產業帶動稅收能力有限;租賃和商務服務、科學技術研究、文化體育業等行業稅收貢獻率僅為1.53%、0.2%、0.09%,現代產業發展緩慢,產業發展不平衡。
2015 年天水市五縣增值稅、營業稅共計完成6.75 億元,其中,縣級收入留存3.57 億元,留存比例為52.67%;“營改增”稅制改革后,2019年天水市五縣增值稅完成7.26 億元,其中,縣級收入留存2.25 億元,留存比例為31.02%,在增值稅總量增長的情況下,縣級收入直接減少1.32億元,比例下降21.65 個百分點,稅制改革降低了地方財力。
近五年,從一般公共預算執行情況來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54.67 億元,累計支出711.68 億元,財政自給率為7.68%。天水市五縣財政自給率最高的甘谷縣僅為11.23%,最低的張家川縣為4.63%,財政收入明顯收不抵支。從財政收入來看,天水市五縣自給收入84.29 億元,轉移支付收入596.22 億元,轉移支付收入是自給收入的7 倍。受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較低的影響,天水市五縣財政處于“支大于收,轉移大于自給”的狀態,財政收支不平衡。
近年來,天水市以及縣域發展步入快車道,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由于歷史等多種因素制約,全市城鄉、區域、產業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對縣域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當前,縣域經濟發展已經不能簡單依靠個別產業帶動,要利用政府、市場、企業等力量,多產業全面發力,努力穩定支柱產業、積極打造基礎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惠民產業,以產業帶動經濟,以產業促進收入,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質量,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為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天水市五縣建筑業、房地產業稅收貢獻率超過50%,固定資產投資對縣域經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未緩解,加之疫情對經濟沖擊尚未消除,應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用好中央、省、市各級資金,保障開工項目平穩推進,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實現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六穩”的“穩投資、穩就業”;同時,通過“項目管家”專項工作,及時跟進項目進度,做好保姆式服務,努力將投資轉化為效益,確保經濟平穩運行。
“無工不強”,天水市五縣工業企業戶數占全市的4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只有55 戶,占全市的34.16%,工業實力薄弱一直以來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短板,增強工業實力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石。以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為契機,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加速工業項目落地。扎實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公開、公平的市場環境,切實強化服務保障,降低土地、稅費等要素成本,讓企業“引得進,留得下”。以兩區帶動五縣,積極培育本地企業,推動城區企業向五縣延伸,壯大縣域工業實力。
天水市五縣均有部分特色產業,各縣應在特色產業上再發力,將特色產業轉化為優勢產業。利用區位和交通優勢,持續擴大秦安小商品城、武山蔬菜批發市場規模,將兩大市場打造成重要貨物集散中心,創造縣域經濟名片。借助我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提高甘谷“華夏第一縣”“姜維故里”文化品牌綜合效應,做大做強清水“軒轅文化、溫泉養生、生態休閑”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質量,拉動消費、餐飲、娛樂等行業經濟增長,促進經濟轉型發展。
天水市五縣以農業人口為主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比較低,促進新興產業帶動農業發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民增產增收,實現產業脫貧意義重大。一是統籌抓好扶貧車間建設,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加速脫貧攻堅目標實現;二是以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為依托,加強與“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合作,推動電商和特色農產品有機結合,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三是天水市部分果品、蔬菜、中藥材種植已經具有一定規模,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解決農產品銷路的同時拉伸產業鏈條,提高經濟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