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代明
導語:為了解中小法人銀行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進展,日照銀保監分局對轄區城商行、農商行數字化轉型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本文為此次調研成果。
中小法人銀行數字化普惠金融現狀
數字化普惠金融體系初步建立。一是數字化組織架構初步搭建。例如:東港農商行計劃聯合轄內其他各農商行搭建跨行研發中心,并以此為契機,探索架構轉型,在山東省農信聯社現有科技管理體系下,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日照銀行為加快金融科技賦能業務高質量發展,建立數字銀行部,形成以數字銀行為大腦,金融科技為軀干,網絡金融為循環感知的新型金融科技組織架構,服務于普惠金融。二是普惠金融數據采集逐步完善。例如,東港、嵐山、莒縣、五蓮農商行為確保普惠金融數據完整性,采用“整村授信”模式,深入農村市場,進行信息采集。三是普惠金融系統架構設計理念初步形成。例如,為推進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日照銀行梳理優化業務流程架構,不斷完善優化各信息系統、平臺,覆蓋業務條線和內部經營等管理條線。
基礎數據平臺建設逐步落地。一是探索公共數據應用。例如:日照銀行與日照發改委、日照大數據局等政府單位進行數據共享合作,標簽化輸出企業的水、電、煤、社保及工商信息等,助力客戶精準營銷及風險防控;東港農商行強化對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的歸集和整合,利用大數據和智能技術,發放“信易貸”貸款,加快推進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落地見效,截至2021年末,該行“信易貸”貸款余額為3.71億元。二是聚焦數據集市建設。例如,日照銀行不斷優化數據平臺支撐作用,上線對公客戶在線金融服務門戶——“黃海之鏈”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支持小微經營、保理、供應鏈票據、電子倉單質押融資、動產質押融資、預付款融資等業務。三是加快數字化普惠金融產品落地。日照轄區各機構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挖掘技術,落地“房抵快貸”“稅云貸”“小微快貸”等線上普惠金融產品。截至2021年末,日照轄區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400.97億元,較年初增加40.98%,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7.12個百分點。
賦能普惠金融應用場景初見成效。一是聚焦鄉村振興,賦能智慧農業。日照轄區金融機構聯合農業農村局打造日照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截至2021年末,已為29.67萬農戶發放惠農碼,對日照市主要流通農產品茶果菜的生產、交易進行全過程安全監督和溯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提供了數字化解決方案。二是聚焦智慧政務,提供金融服務。日照轄區金融機構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優勢,助力日照市大數據局共同打造智慧城市項目,建設“愛山東·日照通App”,為平臺商戶提供線上支付解決方案;助力日照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打造“樓小二”項目,實現政務服務“樓內事、樓下辦”。三是聚焦一體化服務,打造綜合服務平臺。日照轄區金融機構聯合日照聯通打造“數字鄉村”綜合服務平臺,開通金融服務模塊,并提供勞務用工、供銷服務、科學養殖、產品買賣、辦事指南等惠及農戶的鄉村一體化服務,全面提升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便利性和獲得感。
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困難及風險
農商行數字化轉型理念有待深入。一是法人農商行數字化轉型管理體制亟待改進。日照轄區法人農商行處于傳統發展階段,數字化發展受制于山東省農信聯社科技管理體系約束,自我認知不清晰,地市級層面沒有組建科技研發部門,數字化發展與轄內城商行差距持續拉大,且山東省農信聯社對地市區域化特色服務要求難以快速響應,影響其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能力。二是業務和科技條線協同效能低。技術和業務沒有實現有效融合,業務部門聚焦于提出傳統業務需求,科技部門聚焦于系統實現,科技人員參與業務的程度尚不深入。
大數據分析和應用基礎薄弱。一是數據治理仍存在短板。日照轄內多數機構數據仍未實現協同互通,大量數據仍需要手工加工處理,導致數據質量不高。二是數據深度挖掘能力有待提升。日照轄內多數機構對經營數據、管理數據、風控數據等全用途數據無自我分析能力,缺乏客戶細分及標簽化管理能力,未能有效指導業務部門對客戶開展精準營銷。三是政務共享數據使用便利度有待提升。日照轄區大部分小微民營企業的稅務、工商、海關等政務信息散落在不同平臺和不同行政級別的政府部門,采集和使用的難度較大,特別是部分數據在省級單位管理,地方機構難以獲取,不能滿足機構大數據開發利用的需求。
數字化普惠應用場景有待拓寬。一是深挖應用場景力度不足。日照轄區多數機構仍存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思維慣性, 銀行服務和客戶的真正需求存在差距,在場景化設計方面還有待改進。二是敏捷開發能力不足以匹配普惠金融業務場景。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應能夠迅速設計和打造適用多業務的場景,但目前日照轄區僅日照銀行能嘗試探索多場景敏捷開發,較快適應普惠金融場景,其他中小法人銀行尚不能針對日照轄區特色打造普惠金融產品。三是專業人才難以滿足場景需求。地方法人農商行科技管理受制于山東省農信聯社,科技人才引進難度較大;法人城商行在高端科技人才引入及培養力度上存在不足,導致機構數據挖掘、統計建模、算法設計等方面人才較為缺失。
數字化轉型背后的風險不容小覷。一是新興技術運用風險。數字化普惠金融面向的群體巨大,數字平臺在構建時通常采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而新技術相對傳統技術在安全防護方面較為薄弱,容易帶來如網絡攻擊、漏洞攻擊、數據泄露等風險。二是數據合規使用風險。數字化普惠金融的推廣是依托于普惠大數據的使用,數據的獲取通常除內部及政府部門提供外,還需要引入外部數據,但外部數據是否得到客戶的授權或數據來源是否合法均存在不確定性。三是消費者信息保護風險。日照轄內機構在數據共享和隱私保護方面,尚未形成良好的客戶信息管理規范,特別是數據提供部門的隱私保護意識存在不足,敏感信息脫敏不完善。
相關建議
加強數字化引領,強化轉型頂層設計。建議山東省農信聯社鼓勵法人機構以地級市為單位組建信息科技聯合研發部門,指導其加快數字化發展戰略和經營理念轉型,提升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重視程度,結合自身特色,構建數字化發展戰略,提升對區域特色業務的科技支撐能力。允許地方法人農商行自主引進數字化轉型專業人才,不斷加強數字化技術在業務發展中的應用。建議各機構通過在業務部門配備科技背景人員的方式,提高業務人員數字化應用能力。
推動政府數據共享,加快數據應用轉型。積極與政府部門建立合作通道,探索搭建普惠大數據集市,融合各類政務資源,為銀行機構提供便利的政務數據,提高轄區數據利用效率。推動機構繼續強化對數據治理重要性的認識,加強數據標準化體系建設,打通數據管理壁壘,實現各業務領域數據互通。指導地區中小法人銀行樹立以數據為核心資產的經營理念,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數據資產管理體系, 提高數據應用能力,結合日照轄區實際開展區域性、個性化研發,讓數據創造更多價值。
探索數字化普惠金融多場景應用,推動機構發展。指導銀行機構提升數字化參與普惠金融各方面場景建設的能力,結合日照轄區特色,利用內外部數據,加強對客戶需求的洞察能力,以客戶為中心實現產品創新,不斷滿足客戶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推動銀行機構加強數字化技術在風險監測、風險預警、風險排查等多領域的應用,建立業務及內部管理全生命周期風險模型。
強化風險防范能力,妥善應對轉型中的新風險。指導銀行機構明確自身風險偏好,制定合理的風險管理策略,牢牢守住風險底線。強化網絡安全、數據安全、新技術應用等重點領域風險防控,提高網絡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處置能力,做好敏感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閉環管理,明確數據權屬關系,加強模型風險管理。
(作者單位:日照銀保監分局)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