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明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水資源的需求量極大。究竟能有多大呢?這么說吧,我國的總用水量中,農業占了62%!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占國土面積50%以上,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那么問題來了:農業如此高比例的用水量,如何讓莊稼“喝飽水”呢?
科技助手來幫忙
想要莊稼“喝飽水”,怎么少得了我們科技家族呢!作為如今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的我們而言,讓莊稼“喝飽水”簡直就是小菜一碟。就拿最常見的外界輔助方法來說吧,通過對種慎結構進行調整、使用覆蓋保墻(墑,即土壤適合種子發芽和作物生長的濕度)等技術,能抑制土壤水分蒸發、蓄水保墻、改善土壤物理性狀。
技術一:覆蓋保水技術
我是覆蓋保水技術。如果你有機會走進農田觀察,你會看到有些田地里會鋪上塑料膜,農作物透過塑料膜扎根在土壤里。沒錯,這技術就是我。通過塑料薄膜或者作物秸稈覆蓋在土地表面,能夠提高地表溫度、減少雨水的徑流、抑制土壤水分蒸發,很好地保存了土壤水分。
作為最常用的節水技術,我既不影響農作物接受陽光的照射,還可以減少水分的流失,,很好地保證了農作物的生長。并且節水增產的效果極其顯著,比如干旱地區地膜小麥每公頃可以增產150千克左右,地膜春玉米能夠使降水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技術二:深松深耕技術
植物和人一樣,也不喜歡擁擠的空間。然而,當一片農田長期因為農業機械的碾壓,土壤很容易變得堅硬,通透性也大大降低。這時候,我就該上場啦!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深耕技術給土壤耕層(犁底層)松土,這樣能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增大“土壤水庫”的蓄水量,有利于農作物在深層土壤中扎根,及時吸收更多的土壤水分、養分,更好地生長發育。要知道,當農作物的根莖深入到地下約1.5米的位置時,利用深耕蓄水可促進根莖吸水量增加25%左右,可使農作物增產約40%呢。如果能在雨季前,適當進行深松深耕,還能促進降雨下滲,可以在汛期有效積蓄更多雨水,從而減少作物生長期灌水量。
你很納悶我們化學制劑怎么做到節水的?我們是功能高分子材料,吸水能力特別強,我的小伙伴如保水劑、吸水劑等,都能幫助儲水。我們在遇到水后的15~20分鐘的時間里,能夠吸收自身重量150~160倍的水分!因此在灌溉或降雨時我能在土壤中形成“小水庫”,當發生干旱時,吸足水的我們就會釋放水分,使周圍的土壤保持濕潤,能供給植物根系水分。同時,我們還能吸收肥料、農藥等,并緩慢釋放,增加肥效、藥效,最終提高農田水、肥、藥利用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無毒無害,能反復釋水、吸水,因此人們也稱我們為“微型水庫”。有了我們,農民伯伯再也不用擔心農作物缺水啦!
過去的很多小麥品種不耐旱,整個生育期得澆三四遍水。因此有這樣一句世代相傳的民諺:“頭水早、二水趕,三水四水緊相連,一直澆到麥開鐮。”如今,小麥的育種目標不再是單純的高產了,既節水又高產的小麥新品種才是新寵兒。沒錯,小麥蘊藏著豐富的基因資源,從中篩選出抗旱耐熱的優異品種,就培育出應對干旱、高溫等艱難環境的新品種了。這不,在我國新疆地區,新小黑麥1號、新小黑麥2號、新小黑麥3號等,就是耐瘠薄、耐寒、耐旱的優質新品種,它們被大量種植用于生產糧食、制成飼料、釀酒和做成生物能源等。8D0024D8-3AEE-4B59-A7F3-E477044F4B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