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瑜
小智看到一則有意思的探險隊員招募啟事:去赤道找寒冷的火山。
他一下子來了興趣: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位于赤道上的一些國家非常炎熱。在那樣的地方竟然還有寒冷的火山?
帶著好奇,小智給招募方投了簡歷,經過一輪篩選,他成為了探險隊的一員。
不好,赤道“跑路了”
小智到了赤道。
南美洲的厄瓜多爾有一座赤道紀念碑,碑下延伸出的黃線代表赤道所在的位置,可是,小智發現這個位置和探險隊得到的數據不一樣,頓時心里一驚:“赤道跑路了嗎?”
隊長小艾看出了他的困惑,告訴他:“因為地球傾斜自轉,真正的赤道平面垂直于地球的自轉軸,在太陽、月亮等天體引力的影響下,自轉軸會發生微小的擺動,因此,赤道就像老時鐘的鐘擺一樣,每年都會有9米的‘晃動’。”
赤道上的雪山
沿著炎熱的赤道走了一小段路,竟然有冷風吹來,小智不禁打了一個寒顫。他們很快就要抵達距離赤道300多米的乞力馬扎羅山了,這也是他們的目的地。
乞力馬扎羅山海拔高達5895米,是非洲最高的山,也是非洲最大的火山。36萬年前,它發生了一次巨大的噴發,其威力用“毀天滅地”來形容都不夸張。知道它的歷史以后,小智有點兒后悔參加此次活動了——萬一它再次噴發怎么辦?
但幸好,此時的乞力馬扎羅山已經沉沉睡去,只是火山口的噴氣孔中會冒出氣體,小艾說:“這是它在打呼嚕呢!”
大伙兒來這里,就是為了查看乞力馬扎羅山的“睡眠質量”,觀察它目前的狀態。
經過一番探測,探險隊得出了“沒有異樣”的結果。
小智一路上收獲不少:山腳下,陣陣熱浪撲面而來;山頂上,皚皚白雪成了神奇的景觀。這都是因為“高處不勝寒”:海拔每升高100米,溫度就下降0.6攝氏度。乞力馬扎羅山是“高個子”,從山腳到山頂有著近30攝氏度的溫差。山頂的白天平均最高溫只有4攝氏度,晚上則能降到零下二三十度,水汽凝結成了雪花,給山頂蓋上了一層雪被子。
更觸動小智的是科技的力量:公元2世紀,希臘科學家托勒密在地圖上的赤道附近標出一座雪山,但大家并不相信,以為他標注錯了。直到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人見到了雪山的模樣,并拍攝了照片,大家才知道它的存在。
科學讓未知變成已知,也讓已知的事物被更多人了解,這就是科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