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濤,趙存存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濱州 256603)
現代醫院為提高醫療質量和行業競爭力,引入了大量大型醫療設備,憑借設備優勢進行高效化、精準化診斷。若不能做好這些設備的維修管理和維護保養工作,將導致設備時常發生故障和長時間停運,影響患者診療效果的同時,也使醫院承擔較高設備使用成本并引發醫療資源浪費問題,因此醫院應加強設備維修管理和維護保養研究。基于此,通過案例分析進而提出可靠策略,著力提升大型醫療設備應用效益。
某三甲醫院成立40 余年,占地十余萬平方米,承擔臨床醫療、醫學教育、醫學研究、預防保健等任務。目前醫院實有床位2700 余張,每年總診療量約150 萬人次,為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在引進高學歷人才的同時,醫院配備了4 臺核磁共振、7 臺CT機、8 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 線機、7 臺DR 系統、80 余臺超聲波診斷設備、2 臺直線加速器、1 臺PET/CT 等一系列大型醫療設備。其中,超聲波診斷設備憑借無創性、動態性等優勢在內臟器官和組織診斷等領域應用廣泛,因此配備數量最多,其次則為CT、DR 等設備,利用率較高。自醫療改革深入推進以來,醫院采購大量高、精、尖設備以適應業務拓展需求。同時,為確保設備高效運行,及時為各類醫療活動的開展提供可靠保障,進而提升醫院整體競爭力,醫院對醫療設備使用中的維修管理、維護保養等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
醫院大型醫療設備多從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進口,設備本身價值較高。受價格限制,價值越高的設備數量越少,技術壟斷越強。而且實際醫技類科室涉及超聲、影像等檢查只能采用大型診斷設備和高精度儀器,中小型設備僅用于門診、臨床等基本領域[1]。而無論哪類設備,在維修時都要求掌握設備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才能做到及時、準確判斷故障位置和原因。但受廠商技術壟斷限制,大型醫療設備發生故障后需要從廠家獲取售后維修服務,等待廠家技術人員到現場檢測、診斷和維修,花費時間成本較高。設備普遍應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人員僅使用便攜式示波器、多用表等進行檢測,只能開展由外入內的維修,通過零部件替換逐一排查電源、探頭等各類故障,遭遇主板故障會出現無功而返問題,動輒需要拆板返廠維修乃至更換整板。現場可以確定故障原因的情況下,更換配件需經歷審批、采購、發貨、確認等系列環節,同樣嚴重影響設備使用。此外,針對配件故障,維修技術人員通常不會選擇維修,而是直接通知醫院方更換。受技術壟斷因素影響,配件價格由廠方決定,醫院難以通過招采方式壓價,導致設備維修成本較高。目前,大型醫療設備維修利潤超銷售利潤屬于行業公認現象,促使醫療設備維修從行業發展成產業,造成醫院利益缺乏有力保障[2]。
醫院接診量較大,使多數大型醫療設備長期處于運行狀態,為保證設備的長時間可靠運行,必須加強醫療設備的維護保養。近年來,隨著醫院大型醫療設備總值的不斷增加,大型醫療設備維修、保養費用逐年增加(表1)。維修費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大型醫療設備維修在技術上對廠家產生較強依賴性,而廠家收費普遍偏高。保養費用增加,一方面與部分大型醫療設備附帶保修有關,另一方面則與醫院未能做好預防性維護保養工作有關。現階段,醫院盡管成立醫學工程科,但始終面臨缺乏專業維修人才的問題。而在科室設備管理方面,長期存在重使用、輕保養情況。受這些因素影響,醫院日常設備養護工作局限于設備巡檢方面,且并未結合不同設備情況進行區分管理和系統性評估,導致維護工作流于形式,難以及時發現設備異常情況。缺乏完善制度約束,設備清潔、潤滑油處理、水電路檢查等工作難以有效落實,單純依靠廠商每季度甚至每年開展一次保養工作,大大增加設備發生故障的概率。

表1 醫院大型醫療設備維修保養費用變化趨勢
隨著國產醫療設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部分國產高端醫療設備同樣可以為醫院提升醫療技術水平提供支持。在設備招標和采購階段,醫院應給予國產廠商同等競爭機會,聯手打破國外廠商技術壁壘的同時,為醫院在設備維修方面爭取更多自主選擇機會。在市場競爭日漸激烈的情況下,醫院可以要求設備廠商提供詳實維修技術資料,并在招標合同中寫入有關后續維修服務的相關條款,如要求廠商提供專門設備操作和維修培訓活動、限制維修配件價格等[3]。同時,醫院也可以與第三方合作,在購置大型醫療設備時獲取專業咨詢服務,并由第三方提供維修服務。通過就近獲取服務,可以方便醫院定期開展醫學工程技術培訓等活動,同時有效壓縮設備維修時間成本,提高設備完好率。相較于廠商,第三方維修兼具專業性、契約型,能夠提供維修、保養、安裝、升級、培訓等系列服務,幫助醫院擺脫廠商技術壟斷,有效控制設備維修和養護成本。隨著醫院在設備維修方面獲得更大選擇空間,在設備配件更換方面也可以引入招標采購模式,有效維護醫院利益。
伴隨著數字化健康醫療智能設備的推廣應用,醫院設備管理也應當加快信息化步伐。在設備維修方面,可以引進先進設備維修方法,如在線電路檢測技術,通過提高設備維修效率避免設備長時間停運,從而有效提高設備利用率。針對高端大型醫療設備,可以配備ICT 測試儀用于電路板、芯片故障檢修,輔助技術人員現場快速判定和修復故障。采用該設備可以在缺少設備電路圖等技術圖紙的情況下對設備數據進行采集,對芯片邏輯功能、器件管腳電平狀態等進行測試,利用深度學習等智能算法進行故障診斷分析,將故障定位至電路、元件和電路結點等位置,有效減少電路板返廠次數和縮短設備維修時間。在儀器輔助判斷下,也可以確定被測器件好壞,避免出現可維修板子直接報廢、更換的情況,解決大型設備維修難和維修貴問題。針對故障率較高、價值高的大型醫療設備,還可以開發專用的RCM 維修軟件,結合設備結構特點、運行功能、失效模式等進行系統分析和評估,對設備隱蔽故障實施預防性維修。根據軟件分析結果,技術人員可以合理確定設備不同部件維修周期,通過獲取相關數據及時發現和處理設備異常,為設備的長時間安全、可靠運行提供保障。
醫院大型醫療設備數量、種類較多,維護保養難度較大,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由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目前醫院已經設立醫學工程科,結合設備維護管理需求,應分別建立維修計劃組、操作組和檔案組。計劃組由醫學工程科負責人直接管理,由科室不同設備主管人員共同制定維修計劃,合理推進常規檢查、日常養護、定期檢查等工作開展。操作組由一線維修人員構成,負責利用專用檢測設備、精密儀器等執行維修計劃。檔案組負責記錄設備維修、檢修相關信息和技術資料,通過分類管理相關資料為設備維修活動的開展提供可靠依據。為保證各項工作高效開展,需要引進生物醫學等相關專業的高學歷人才,通過進行教育和技術培訓使其成長為醫院工程技術人才。在實踐管理中,需要根據工作內容制定周密、詳盡計劃。如在常規檢查中,需要根據設備種類細分檢查內容,完成設備外觀、氣味、振動情況等基礎檢查后,對不同功能進行檢測。在日常養護方面,需要根據設備技術文件、磨損情況等編制保養周期,做好除塵、清潔等基本工作的同時,按照計劃定期更換潤滑油,檢查水路、氣路、電源等各部分輸出情況,確保設備處于良好運行狀態。開展定期檢查工作,應確認不同設備使用和運行情況,通過綜合評估確認設備狀態,為后期檢修、養護計劃調整提供依據。
為確保設備維護保養等工作能夠及時、有效落實,需要優化醫院管理制度,明確各科室及人員的設備維護責任,要求人員定時定點開展清潔、檢查等工作,及時發現設備本體或數據信息異常情況,并做好相關情況記錄,為設備檢修提供科學依據。而在設備管理方面,應對現有維護流程進行優化,通過實施預防性維修工作降低故障發生概率,保證診療數據無誤的同時,減少設備劣化、停機引發的損失。為此,可以按照設備使用價值劃分為A、B、C 三類,分別編制管理方案。A 類設備價值較高,一旦停機將直接影響醫療工作開展,應建立醫技科室和醫學工程科的交叉保養制度,按月開展設備檢修和維護記錄檢查工作,通過維護測試及時發現隱患并整改。B 類設備價值和重要性比A 類略低,需要按季度巡檢維護,平時做好關鍵零部件隱患排查,并做好日常保養記錄監督檢查。C 類設備為基礎性設備,數量多,可以由科室使用人員負責日常養護,每半年開展一次抽檢工作,每年開展全面維護活動。在各部門和科室協同管理和相互監督下,能夠持續提升設備維護管理水平。
在引進大型醫療設備的同時,醫院需要重視設備維修保養工作,確保設備長時間處于高效運行狀態,保證醫院診療工作順利開展的同時,降低設備使用成本,為醫院帶來更多收益。為此,醫院需要在設備購置前期占據設備維修主動地位,并引進先進維修方法控制設備維修成本,同時通過完善維護管理體系和優化管理制度降低故障發生概率,確保設備價值得以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