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華
(中國石化洛陽分公司熱電部,河南洛陽 471012)
洛陽石化熱電部共3 臺電站鍋爐,采用母管制供水(壓力12.5 MPa)及供汽系統,生產9.0 MPa 蒸汽供汽輪機組發電及PTA 裝置蒸汽透平使用。自1999 年投產以來,3 臺鍋爐因水冷壁爆管造成的停工故障已超過40 余次,不僅對裝置安全穩定生產形成極大威脅,同時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必須對鍋爐水冷壁爆管原因進行仔細分析,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水冷壁作為鍋爐主要換熱面,其爆管原因主要有2 個:①因外部腐蝕、機械損傷、向火面垢下腐蝕等因素導致管壁腐蝕,最終形成爆管;②因管內堵有異物,致使管內汽水系統無法流動或流動過慢對管子冷卻不足,超過管材超過許用溫度而爆管。從洛陽石化熱電部鍋爐水冷壁故障履歷看,因向火面垢下腐蝕導致的爆管停工占比超90%以上,更具有研究意義。選取2 起典型的水冷壁垢下腐蝕案例,進行失效分析,對比酸性和堿性垢下腐蝕的特點及共性,制定防范措施,避免故障再次發生。
鍋爐長時間運行后,其管壁內表面就會覆蓋有大量沉積物,只要壁溫度不斷升高,鍋爐水蒸發進程就會加快,各雜質濃度快速增大,管壁受損加劇,底部金屬遭受強烈腐蝕,這就是垢下腐蝕[1]。垢下腐蝕大體可分為酸性腐蝕和堿性腐蝕,新鍋爐投產前或進行大面積更換受熱面后,需對鍋爐進行化學清洗,以形成一層具有保護作用的鈍化膜,其可減緩腐蝕進程,延長鍋爐使用周期。
當爐水的pH 值過低時,爐水中的氫離子會與鈍化膜反應逐漸將其分解,反應式如式(1)。當爐水中的氫離子直接與管內表面金屬基體接觸,發生反應產生氫原子,反應式如式(2)。因為氫原子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可在短時間內快速進入金屬內部,所以當氫原子濃度達到一定水平時,就會與金屬內部的滲碳體、游離碳發生強烈化學反應,進而產生大量可用來作為燃料的甲烷,其反應式可詳見式(3)。甲烷憑借自身超強的擴散性,可聚集于晶間上的微觀空隙內,隨著反應進程的加速推進,產生的甲烷必然會越來越多。甲烷無法在鋼中一直擴散,不免產生局部內壓力,相關實驗數據表明,其壓力值甚至可達1.8×104MPa,在如此壓力作用下,晶界很容易出現微裂紋,長此以往鋼的整體性能水平就會大幅減弱。在此過程中,隨著腐蝕面積的不斷增大,管壁厚度則越來越小;積垢會降低導熱性,使管壁溫度在短時間內快速升高,由此也就為化學腐蝕提供了良好條件。長此以往周而復始,微裂紋就會慢慢擴大直至成為網狀,鋼的物理性能大受影響,由于不能很好承受工作應力,所以水冷壁管會大面積開裂,這就是水冷壁的酸性腐蝕過程[2]。

運行中的鍋爐水冷壁管內表面總是附著一層液膜(次層流層)。因為相較于管內的飽和溫度,表面溫度明顯更高一些,因此液膜內爐水會通過蒸發濃縮的方式來降低蒸汽壓,以確保爐水壓力達到合理值。當爐水中游離堿含量高于安全含量(>1.5 mg/L)且水冷壁管存在局部過熱時,氫氧化鈉就會在液膜內濃縮至很高的濃度(NaOH 濃度大于5%),此時水冷壁管內表面的保護膜就會被溶解,反應式如式(4)。爐水中游離的氫氧化鈉直接與管內表面金屬基體接觸時,會發生劇烈化學反應,生成氫原子和亞鐵酸鈉,具體可見式(5),而后者又通過水解生成Fe3O4和[H],反應式如式(6),以上就是水冷壁堿性腐蝕的過程[3]。

熱電部1#爐水冷壁管,材料為20G,規格為Φ60×5 mm。2020 年9 月以來,8 m 標高層以下水冷壁多次發生向火側垢下腐蝕爆管,爆管位置分布無規律,且失效管內表面均有較大腐蝕坑。取其中一處故障管段(標記為1#管)從鰭片處剖分觀察,發現向火側外表面有一處不規則形狀爆口,尺寸約為49 mm×22 mm,爆口邊緣較粗鈍,未發現明顯塑性變形,且外表面覆蓋有大量黑色和棕色氧化腐蝕產物,外表面有較多凹坑(圖1)。發現向火側內表面爆口位置有一較大的腐蝕坑,腐蝕坑呈喇叭狀,最大尺寸約為69 mm×47 mm,在爆口附近有明顯減薄,并伴有大量黑色、橘黃色腐蝕產物;在內表面其他區域覆蓋有紅棕色腐蝕產物,并伴有大量凸起的白色垢層(圖2)。觀察該管非火側內表面完好無異常。

圖1 1#管向火側外表面形貌

圖2 1#管向火側內表面形貌
采用OB QS750-Ⅱ型直讀光譜儀對1#管進行成分檢測與分析,其所含成分滿足國家標準對20G 鋼的要求。
先對1#管進行縱向切片,使用OLYMPUS GX71 型金相顯微鏡對其進行金相分析,爆口附近區域發生了明顯減薄,腐蝕發生在內表面(圖3)。對圖3 白色框區域(處于爆口周圍)內側進行打磨拋光并放大觀察,對比金相圖譜發現,以白色鐵素體為主,而黑色珠光體卻非常少,說明組織發生了嚴重的脫碳。使用化學浸蝕法將金相組織顯露出來后放大觀察。對1#管縱向切片厚度中心位置進行金相組織浸濕后觀察,發現有部分區域脫碳,并且出現晶界寬化。對1#管圖3 黑色框區域(遠離爆口區域)覆蓋有氧化層,厚度約40 μm,有氧化層區域的組織未發生明顯脫碳,但在對應氧化層開裂部位,發現有向基體內腐蝕的傾向。

圖3 1#管爆口附近位置沿縱向切片低倍形貌(12.5 倍)
使用FEI Quanta 650 型掃描電子顯微鏡對1#管內表面爆口附近腐蝕區域觀察,其表面覆蓋有一層腐蝕產物,然后進行能譜分析,結果發現涉及了C、O、P、Ca、Cu 等相關元素。對1#管縱向切片厚度中心位置進行SEM 觀察,可以看出沿晶界腐蝕產物呈網狀分布(圖4)。對記處腐蝕產物進行全面分析,由生成的能譜結果分析,主要涉及Fe、O 兩種元素,表明這是一種以鐵氧化物為主的腐蝕物。使用Bruker D8 型X 射線衍射儀對圖4 中標記處腐蝕產物進行X 射線衍射分析,發現主要含有Fe2O3和Fe3O4,未發現有NaFeO2、Na2FeO2等堿性腐蝕產物。

圖4 1#管壁厚中心位置SEM 形貌
從光譜分析看,1#管材料成分滿足國家標準對20G 鋼要求。通過宏觀形貌分析發現,爆口出現在水冷壁管向火側中間位置,不僅呈無規律可循的窗口狀,而且也沒有發生變形;爆口區厚度明顯變薄,且減薄起始于內表面;內表面其他區域覆蓋有紅棕色腐蝕產物,并伴有較多凸起的白色積垢。
通過金相結果分析可進一步發現,金相組織以鐵素體為主,幾乎沒有珠光體,說明存在脫碳現象。遠離爆口位置內表面發現有較小的點狀腐蝕凹坑,這些腐蝕坑內有些區域保存著氧化膜,該區域組織未發生明顯脫碳;有些則存在氧化膜開裂,并在對應氧化膜開裂位置,發現有進一步腐蝕的傾向,說明氧化膜對腐蝕介質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氧化膜一旦被破壞,會向內腐蝕基體組織。
水冷壁管內壁漏點附近SEM 形貌為疏松狀腐蝕產物,EDS能譜結果表明主要含有O、Fe、C、P、Ca、Mg 等元素,含有少量Cl元素,主要為含鐵的氧化物、爐水介質和積垢。通過晶界腐蝕物EDS 分析發現,以Fe、O 這兩種元素最多,表明生成了大量以鐵氧化物為主的腐蝕物,但未發現有NaFeO2、Na2FeO2等堿性腐蝕產物。通過以上試驗,1#管有明顯酸性腐蝕特征。
在正常條件下,在水冷壁內表面會形成一層致密性較高的鈍化膜,當鍋爐水pH 值長期在9~11 范圍內變化時,該鈍化膜就不會發生性質變化,而且會對水冷壁內表面起到一定保護的作用。但是,當爐水出現pH 值偏低的情況,如化學酸洗有殘余、補給水異常、換熱器冷凝液泄漏、磷酸鹽隱藏等,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爐水在積垢區域會產生局部蒸濃,氫離子濃度會急劇增加。熱電部鍋爐給水系統除電站除鹽水外,還補有廠內化纖裝置凝結水(約30 t/h),及焦化裝置換熱器回用水(除鹽水),成分復雜。查詢爐水化驗結果,確實曾于2016 年2 月至3 月期間發生了pH 偏低的現象,酸性環境促進了酸性腐蝕發生。
熱電部3#爐水冷壁管,材料為20G,規格為Φ60×5.5 mm。2014 年5 月計劃檢修中首次發現標高13.5~15.6 m 層間,3 面墻有5 處疑似砂眼、裂紋或鼓包缺陷,外表面還掛有白色疏松狀積鹽。經作色檢測后,均為故障點。選取其中一處鼓包典型故障管子(標記為2#管)從鰭片處剖分觀察,鼓包處白色積鹽清洗打磨后可見一條縱向裂紋,約1.5 cm 長;鼓包處對應向火側內表面有一個呈鑿槽形的腐蝕坑,其腐蝕產物疏松且有明顯層狀,即便是輕輕敲擊也會成片脫落,由此可完整呈現底部特征,經細致觀察發現,是若干小腐蝕坑相連的形貌,其最薄處僅為1 mm 厚(圖5)。

圖5 2#管向火側內表面腐蝕坑
對2#管進行試驗分析后發現:其管材化學成分無異常;金相組織以鐵素體+珠光體為主,沒有脫碳、過熱球化等情況發生;經X 射線衍射結果分析發現,塊狀腐蝕物主要成分為Fe3O4。
從2#管腐蝕發生位置看,泄漏位置處于水冷壁汽水分界標高處:此處以上的管道,其內部以水蒸氣為主,由于蒸汽的溶鹽能力非常小,大部分的鹽都溶解在此處。從2#管金相組織看,基體晶粒度正常,沒有發生脫碳現象。從腐蝕產物看,能譜顯示以Fe3O4居多,且管內表面腐蝕坑及白色點狀腐坑下的金屬基體性能沒有太大變化,泄漏原因主要是因為管壁減薄承壓能力不足。上述表面,2#管有明顯堿性腐蝕特征。查詢腐蝕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曾發生過凝汽器泄漏,致使循環水進入凝結水系統。由于循環水不僅含有大量游離堿,還存在一定量的碳酸鹽,因此在與給水系統接觸后會發生反應,生成NaOH 和Ca3(PO4)2,NaOH 濃度不斷升高而Ca3(PO4)2結垢則會致使水冷壁內表面溫度升高,為堿性腐蝕發生創造了良好條件。另外在運行期間也曾出現過嚴重的水質堿性超標現象[4],以上均會導致水冷壁堿性腐蝕發生。
依據分析,水冷壁酸性腐蝕與堿性腐蝕有以下特點及區別:①腐蝕源的化學特性不同,酸性腐蝕是酸中的氫離子,而堿性腐蝕是經濃縮的NaOH;②腐蝕后金屬基體的金相組織形貌不同,金屬基體經酸性腐蝕后金相組織會發生明顯脫碳,而堿性腐蝕不會,此為兩者最顯著的特點;③管壁漏點處的宏觀形態不同,金屬基體經酸性腐蝕后由于組織脫碳,導致材料強度下降,脆性上升,漏點處往往會出現破裂、爆管,而堿性腐蝕僅會造成金屬壁厚減薄,金屬基體機械性能并未明顯下降,當減薄至承壓能力不足時,金屬基體就會發生鼓包、魚唇、開窗等塑性變形,導致管壁泄漏。
酸性腐蝕與堿性腐蝕雖然起源不同,但從堿性腐蝕機理看,當堿性腐蝕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堿性腐蝕的產物Na2FeO2經水解也會產生氫原子,繼而形成與酸性腐蝕相同的腐蝕過程,即與內部滲碳體、游離碳發生劇烈化學反應,生成甲烷,最終導致金相組織發生脫碳,因此也有研究將酸性腐蝕與堿性腐蝕統稱為鍋爐氫腐蝕[5]。
熱電部電站鍋爐因水冷壁垢下腐蝕造成多次停工,產生重大經濟損失。為避免故障再次發生,建議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鈍化膜可起到良好隔離作用,阻止腐蝕源與金屬基體發生反應,因此必須在新建鍋爐投用前或水冷壁大幅更換后進行及時化學清洗,確保建立完善的鈍化膜;同時應在每次大修期對水冷壁進行割管檢測,定期監督。
(2)鍋爐水質品質直接關系到鍋爐能否安全可靠運行,因此要嚴格按照現行規定加強汽水品質管控,建議措施如下:①盡量減少裝置凝結水、精處理水混入鍋爐給水,減少水質失控的風險;②建議安裝完善的汽水品質在線監控系統,減少對人工化驗依賴,對水質實時準確監控;③日常運行要扎實開展定期排污工作,減少爐水中過剩的鹽量及堿量;④當出現水質異常時,應遵循三級處理原則[6],及時阻止腐蝕進一步擴大。
(3)鍋爐水冷壁檢修時要嚴格把控檢修過程,避免焊渣、切片等異物進入水冷壁管內,檢修后要進行多次清洗,防止因汽水循環不良造成的水冷壁局部超溫。運行時也應嚴格控制爐膛溫度,減少堿性腐蝕NaOH 濃縮的可能性。
(4)定期對水冷壁使用超聲波B 掃描儀、高頻導波、渦流腐蝕掃查儀等進行腐蝕掃查,發現管壁減薄的故障管子及時進行更換。
電站鍋爐水冷壁垢下腐蝕依據腐蝕機理可分為酸性腐蝕和堿性腐蝕,兩者在反應機理、腐蝕物金相組織有明顯區別,但隨著腐蝕過程的深入,又會形成相同的反應結果。根據垢下腐蝕機理,可以通過建立完善水冷壁管內鈍化膜、嚴格把控汽水品質、避免鍋爐超溫運行、定期對水冷壁進行腐蝕掃查等方式進行預防,以確保鍋爐裝置安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