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淼
摘要:時代不斷發展,部隊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壯大,那么做好裝備維護保障建設是充分發揮武器戰、技術性能,提高部隊戰斗力的重要舉措,當前,世界軍事領域進入了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最近臺海局勢劍拔弩張,南沙、釣魚島也存在諸多現實威脅,美帝國主義又虎視眈眈,所以面對未來戰爭的需要,為了適應現代化戰爭和優化維修保障的要求,借鑒美軍聯合維修保障體系的成功經驗,建設一支我軍聯合的現代化維修保障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美軍;維修保障
裝備維修保障是指為保持裝備良好的戰技術性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總稱,近代以來,裝備維修保障作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歷史地位。
一、現代戰爭對裝備維修保障的要求
隨著世界局勢的深度變革,現代戰爭對裝備的維護保障任務要求越來越高,比如上世紀的海灣戰爭,以及十幾年前的伊拉克戰爭,都是美國利用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高技術信息化機動作戰贏得了最后的勝利。其先進的維修保障模式在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鑒于在海灣戰爭中“配送式”維修保障模式的經驗和教訓。(“配送式”是指傳統坐等申請的被動補給)在1996年,美軍首次提出了“主動配送”的新模式。1998年,美海軍陸戰隊斯圖爾特將軍指出精確配送是個理想,也是個概念,其內核主要在于配送能力在《2010年聯合構想》中,美軍首次把配送裝備維護保障作為與主宰機動、精確打擊、全維防護相并列的四大作戰原則之一[1]。在之后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采用“精準配送”大大提高了作戰效率,裝備維修保障建設也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
二、美陸軍維修保障基本情況
維修保障是隨著戰爭的產生而產生的。古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后裝保障為軍隊的持續戰斗力提供主要支撐。維修保障為部隊的戰斗力生成提供不竭動力和源泉。隨著世界局勢的深刻變革,裝備武器系統的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對維修保障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維修保障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下面重點學習一下美軍的一系列后裝保障舉措。
(一)對損壞的裝備進行分級維修模式
要想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就是要盡快的使武器裝備恢復到良好的戰技術性能。如果裝備出現了故障,就是及時發現和解決裝備故障問題,迅速修復裝備使其投入到下一階段實戰訓練中去,所以美國對裝備維修進行了調整,對師、旅、營、連維修能力進行可行性評估,如果連隊能解決的問題就不用依靠營乃至上級單位。其他層級依次類推。這就是所謂的分級維修模式,每一個層級擔負的任務不同。美軍規定,營、連現場維修通常只修理可在2小時內修復的裝備;營保養收集站修理可在2-6小時修復的裝備;師支援地域內的師直接支援單位修理可在6-36小時內修復的裝備;師支援地域內的軍、師全般支援維修單位修理可在對36-96小時之內修復的裝備,對那些不能在前方地域修復或者修復時間很長的裝備,則迅速收集和后送上級維修單位修理,以便靠前保障的順利實施[2]。美軍的分級維修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裝備的維修能力和維修效率,為裝備及時、有效地投入戰斗節約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確保了武器系統的可持續性戰斗力。
(二)依靠“全球資產可視系統”使美軍武器裝備達到精確保障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的武器裝備出現了許多故障和問題需要從美國本土或其他軍事基地將需要的裝備運輸到戰時或臨時維修基地,由于部隊的需求量比較大,為了保持裝備的完好性以及避免物資損壞和丟失,它就需要集裝箱統一存放。許多集裝箱運用到維修基地后,由于集裝箱比較多,不開箱的情況下部隊很難找到自己需要的物資。戰后美軍發現浪費了大約20億美元,而且還需要把這些物資送回本土。海灣戰爭以后,美軍總結經驗教訓采用新的管理模式,稱為“全資產可見性”計劃,即“全球資產可視系統”,該系統將自動識別技術、全球運輸網絡、聯合資源信息庫和決策支持系統等綜合在一起,使得聯合作戰指揮官可以不間斷地掌握全部后勤資源的動態情況,全程跟蹤“人員流”和“裝備流”并指揮和控制其接受、分發和調換[3],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建立了聯合維修保障模式,在戰斗中,美軍指揮員只需要調用“全球資產可視系統”,所有戰斗分隊需求的物資,都會顯示在系統中,直接從維修廠地配送到作戰單元戰斗員手中,可以越過戰區、集團軍等中間環節,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為維修裝備節省了大量時間,大大提高了戰斗力。同時在將物資運輸到戰時維修基地后,為避免以前的問題重新出現,美軍在集裝箱上安置有無線電識別標簽。無線電識別標簽是一個能夠自動發送有關集裝箱內物資數字化信息的小型電波發送、識別貨簽。依靠這些信息,無論移動至何地、都能通過衛星或無線電準確的掌握運輸中的集裝箱現在處于何地、何時抵達目的地等信息[4]。
(三)依靠數字信息化技術達到裝備的保障水平
美軍采用“全球作戰保障系統”,它將前方作戰和后方單以及各維修基地以及美國的本土資源進行整合,所有接到權限的指揮員,通過登錄系統就能清晰的了解前后方戰斗情況以及需要的維修任務。可以合理的調配和整合資源,避免出現問題。同時,美軍在將書面使用說明改成電子技術手冊,電子技術手冊歸納總結了許多維修解決問題。戰士發現故障問題,操作員只需要登入系統,進行搜索,常見問題的排除方法,就能實現簡單維修。如果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就需要查找系統里面專家的聯系方式,通過視頻與專家進行“面對面”求援,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
(四)美軍利用民力資源實施維修保障任務
在美國,利用民力資源保障軍方維修模式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通過與民力公司簽訂合約,并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細則內容確保了軍方與地方彼此的利益,同時地方為軍方提供各種保障任務,包括武器系統維護保障任務、維修任務、電子通信任務等,同時軍方為地方人員提供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護,并進行戰備培訓、給予各項優待政策、減免賦稅以及經濟補償,使地方人員感覺有利可圖,從而形成良好的“同盟關系”。極大地提高了美軍的持續戰斗力。
三、我軍的維修保障體制基本情況
(一)我軍維修保障現狀
我軍維修保障水平相對于美軍較為落后,基本上是延續了早期機械化戰爭時期保障水平和經驗,我們國家已經幾十年沒有打仗了,當時的保障模式與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息息相關,基本上難以適應現代和未來戰爭的需要。尤其,隨著我軍武器系統信息化及程度越高,裝備維修保障難度正在逐漸加大。
(二)當前軍隊維修保障面臨的困難
(1)我軍的維修保障和戰時裝備保障模式還不一致,出現了許多問題。一是維修保障工具不夠,太過缺少。每年工具都有上報缺少和損失情況,但是及時補充的很少;二是維修廠家巡檢和臨檢的次數較少,難以隨時解決問題,其次二級維護缺少必要的設備,部隊自身難以解決。三是報批件審批環節太多,層層審批,然后批準以后才能發件,如果是戰時期間,浪費太多時間。容易貽誤戰機。四是在跨區作戰或演習期間裝備損壞需維修時,保障維修廠家距離太遠,本來在當地花幾十塊錢解決的問題,還要返回駐地派件,浪費太多時間、財力、物力。不能因地制宜。
(2)裝備維護保障能力信息化水平較低。裝備保障沒有達到現代化作戰識敵、知敵的要求,保障信息的綜合集成以及對部隊全面監控能力較弱。同時空中預警能力、抗干擾能力、防護能力較差,不能及時應對突發狀況以及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其次,裝備之間的保障通信信息網集成度不高,前方和后方、廠家以及基地不能建立統一的信息網絡,協調維修裝備渠道不順暢。容易在戰斗中造成忙亂與被動。
(3)傳統的維修保障模式占主要地位,信息化條件下的精確保障還沒有實現。未來爭瞬息萬變,基本都是小規模、局部高科技戰斗。這時需要的是小單位的維修伴隨保障,但在陸軍大多數野外駐訓或演習期間,都是多而全的傳統模式。這樣不僅容易暴露目標還浪費時間降低作戰效率。其次,大部分軍事演練和演習裝備投送都依托公路或者鐵路運輸來完成,忽視了民用力量和軍民一體的能力建設。裝備投送太少,容易被敵采取針對性措施。
四、借鑒美陸軍后裝保障體制,對我軍維修保障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我軍的快速反應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的戰爭需要
從美軍近幾十年軍事行動來看,包括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作戰行動,基本上都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戰斗的突然性強、戰斗速度快、持續時間短、裝備戰損率高等。給裝備維修保障的時間很短,加大了裝備維護保障任務難度。
一要建立一支快速反應的應急保障技術隊伍。目前,我軍高科技信息化武器裝備的集成度越來越高很多裝備都是許多廠家分工負責然后整合完成的,這些裝備涉及到許多新技術、新領域,包括光電系統、自動控制系統機械系統、網絡系統等多個專業。對所有專業都了解的人才特別少,這就需要組建一支快速反應的維修保障專家隊伍,伴隨部隊進行作戰任務,才能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是提升物資的快速投送能力,加快維修保障速度,應付戰爭保障任務。我軍在各項演習和跨區任務中,大多數采用公路或者軍內鐵路的運輸方式,運輸手段比較單一。可以利用民力資源和軍地一體的渠道運送物資大大節省時間。
三是建立戰時臨時“倉庫”。除了在戰斗中伴隨儲備物資以外,為了加快行軍速度及戰場轉換速度。沒必要帶上所有的應急物資,所以必須在戰場前方或后方建立臨時“倉庫”。在裝備需要維修時,加快物資投送速度。縮短輸送時間,保障持續戰斗力。
四是加強存儲基地的表面偽裝與防護能力,可以設置真假倉庫,增加樹木、植被,增加雷達反偵察監視和防精確打擊的能力。同時借用民力進行裝備疏散演練,減少輸送時間。
(二)建立一支軍地聯合的一體化信息保障系統
在美軍發起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戰中,美軍采取了“全球資產可視系統”大大提高了其作戰效率。我軍也可以模仿美軍建造一支軍地聯合信息保障系統,將前方、后方、維修廠家及基地聯系在一起,建立“軍民一體化”的維修保障網絡系統。屆時。一是無論前方或后方缺少任何物資,都能經過信息化保障系統統一調配,同時可以減少層層的審批環節為裝備維修節省大量時間,其次,可以通過此系統與“專家面對面交流,實時的指導、解決問題。二是搜集物資、裝備維修人才及運送物資等保障行動中充分利用民力資源,使最大限度的保障戰場需求。
總之,只有力爭實現武器裝備在基層的維護保障,才能夠提高作戰部隊的自我保障能力,實現自我保障,確保戰時部隊的戰斗力。
參考文獻
[1]張亮,顧巖,美軍配送式后勤保障對我軍后勤建設的啟示 2008(7)
[2][3]馬潤翔,美軍裝備保障及對我軍的啟示
[4]孫璽,美軍后勤保障對我軍后勤建設的啟示 2010(2)
(作者單位:陸軍31697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