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韶明
當你不再認定“好消息”才有資格成為起點的時候,你就不再害怕“壞消息”了。

我們更愿意把美好的一天當成起點,立一個大大的“flag”(目標),希望這種美好延續下去,但常常我們會被各種事情打亂生活的腳步。
比如去年春節返鄉,我們定好酒店,本打算開啟一個悠長的假期,不料大年初二就因為疫情的影響而緊急回京了。兩個孩子在家,保姆放假,家務翻倍,美好有序的生活直接變成了中年夫妻的“革命之路”。
我們做了各種計劃:整理家務、多做美食、讓大寶趁機多練琴、專心陪二寶。可到了現實生活中,畫風立刻變為一日三餐誰來做、孩子哭了誰來管。從來沒有這么密集地宅在家里,矛盾也突然而至。
先生興致勃勃地說要整理書房,我想起每次他收拾家里時,周期漫長,遍地狼藉,簡直無處下腳,便脫口而出:“我最怕你收拾家里了!”他立刻回擊:“還不是你的東西太多,到處堆!”
平日里各自忙,我和先生沒時間互相看不順眼。密集宅家后,我們的家庭矛盾一觸即發。
到了第二天清晨,我已經不抱希望,昨日那些爭論,也許會讓今天變得好一點。
當你不抱希望的時候,這一天通常過得還不錯。早晨起床,我準備了一頓早餐。大寶主動承擔起洗碗的責任。中午,我把二寶交給先生,休息半個小時,保持精力充沛。等到下午,折騰夠了的二寶沉沉睡去,我甚至還有時間看一部電影。
如果給這幾天復個盤,第一天,混亂突然而至,誰都沒有預料變局的能力,而變化總會讓我們措手不及,我們擔心的是家務嗎?未必。真正讓我們擔心的,是變化和不可控。第二天,每個人都在調整。所有的不愉快會提醒你:哪些事情對你很重要,需要去堅持;哪些事情無所謂,可以妥協。到了最后,家務還是那么繁瑣,各種麻煩還是隨時跑到你面前。但你不再那么慌亂了,生活的常態就是如此,亂七八糟之后,一切才會歸位。
所以,糟糕也是一種起點。我們需要具備的,是重新定義起點的能力。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是你的起點,糟糕的、美好的、突然而至的、臨時取消的……我們就是這樣生活在隨機的每一天,你永遠不知道第二天會面對什么。
當你不再認定“好消息”才有資格成為起點的時候,你就不再害怕“壞消息”了。實際上,好和壞都是相互轉化的,沒有絕對美好的一天,也沒有絕對糟糕的一天。
就像在隔離期間,不能出門,好像一切都停滯了,覺得糟糕透了。但回頭看看,這段時間在家是不是也有一些意外的收獲?
每天看一部電影。有一次我和朋友吃飯,一個朋友說,他堅持每天看一部電影,到現在怎么也看了2000部吧。我覺得真是奢侈啊,有人居然每天都有時間看電影,這次終于實現了。
修煉廚藝。我從來不覺得一日三餐是大事。這些天,我做的飯比去年一年做的還要多,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狀態下完成早中晚餐,簡直是對家庭主婦莫大的考驗。
每天都是修理日。百無聊賴的先生修好了各種東西,比如大寶的譜架、小寶的玩具……平時他永遠沒有時間。
每天都是整理日。我在家里的客廳、廚房、衛生間、臥室之間來回溜達,簡直把每一個地磚縫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每一個桌角都對得整整齊齊,地毯不小心踢歪了,再認認真真地擺回去,不允許有1厘米的誤差。
后來,開工日終于到來了。設想一下,不要把這一天當成起點,當成最糟糕的一天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