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 徐鴻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 北京 100037
2016年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確立了保障人民健康的“大健康觀”“大衛生觀”,醫學模式由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健康家居可以充當醫療資源補充手段,通過生理指標監測、健康狀態辨識、智能預警干預等方式,推行健康生活理念,以健康家居、智能家居為載體,醫學理論知識圖譜為技術支撐,形成家庭健康管理場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推進消費升級趨勢,擴大消費要與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智能、數字化等新模式發展。健康家電、健康智能家居正符合消費升級、綠色消費的理念,適應消費趨勢,在技術成熟與市場時機合適時會帶來顯著的消費增長。
發展健康家電符合我國家電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的需要。我國家電行業發展到現在,傳統白電仍然處在大而不強的狀態,全行業亟需轉型升級。而健康家電興起時間較短,同時具備廣闊的市場需求,可帶來強大的資金支持,有利于我國突破技術壁壘,實現在這一領域的國際領先。[1]
健康家居同樣符合市場需求,后疫情時代,消費者對于健康的關注,對于健康家電的需求,催生了健康家電的消費增長。
健康家電憑借著產業需求和技術支撐,可以成為行業發展真正的引擎,是實現家電行業轉型和優化升級,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所在。
綜上,發展健康家電符合政策導向、行業發展、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
健康家電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有著明顯的局限性,第一,健康家電種類繁雜,定義不清,邊界模糊;第二,標準體系不健全,產品標準與技術規范、相應的評價標準缺失,消費者對健康家電的效果存在疑慮。
為解決上述阻礙健康家電發展的問題,同時實現家電行業質量管理能力和管理體系的現代化,標準體系的建立很有必要。
健康家電標準體系按照健康功能程度由弱到強劃分為基礎健康安全、健康防護、家居健康管理,如圖1所示;基礎健康安全要求產品本身不會帶來任何的健康風險,符合家用電器的健康安全強制標準;健康防護側重于家電產品對于消費者所處環境的各項因素的調節,目前的標準分散在各項產品標準中,而總結起來就是面向用戶生活環境的各項因素,如水、空氣、飲食、家居、個人護理等方面,而這其中不乏通用技術要求與規范,盡管分散在各個產品標準中,在作用對象與作用要求一致時,統一的標準要求會給企業和行業可靠的指引。而面向未來的家居健康管理則增加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反饋的功能,側重于通過環境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達到對人的各項身體指標、體征的影響,達到治未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圖1 健康家電標準體系
健康家電標準體系一文按照領域劃分為“基礎安全、空氣健康、水健康、飲食健康、皮膚健康、家居護理、個人護理”七大類,以現有產品、產品功能為基礎,搭建出我國健康家電的標準體系框架。[2]每項標準要求均包括:材料、部件、產品和場景標準,組成健康家居的標準體系樹。
健康家電所涉及的基礎健康安全、健康防護、家居健康管理各類標準,都可以按照范圍、產品類型、應用領域不同,按照場景標準、產品標準、部件標準、材料標準劃分;健康生態,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大數據、5G技術,則要重點建立數據安全與平臺標準。
全國家用電器技術委員會主要制定了40余項健康相關標準,國家標準制修訂共計12項;制修訂輕工行業標準32項;制修訂團體標準26項。
目前所發布的標準,還是在針對現有產品需求[2]。按照上述標準體系框架分類,已經制定的國標和行業標準包括健康安全、水健康、飲食健康、個人護理、家居護理幾個領域;其中以家居護理產品標準最多,其最主要的方向是抗菌除菌[5-6]、防霉、除螨等,相關標準達到20余項,如表1所示。

表1 健康家電標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健康家電領域的標準體系,存在如下欠缺:
(1)健康家電標準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產品標準,缺少相應的技術評價要求,如助眠空調,一直以來缺少對助眠屬性的評價標準,導致產品推廣困難。
(2)以傳感器和健康監測技術為基礎的健康家電正在持續發力,然而這一領域標準依然是空白。生理指標監測的準確性、數據有效性、生理指標與健康以及病癥指征的關聯性,都應該得到深入研究和統一規范。
(3)代表健康家電發展方向的健康管理、健康場景標準仍存在著大量空白。家電、家居及可穿戴設備采集的大數據、家居健康管理相關數據,亟需制定其信息規范性、通信協議安全、數據安全等要求。
健康家電產品目前以單品形式居多,產品類別涉及上面提到的水健康、空氣健康、飲食健康、家居護理、個人護理等;而未來的智能健康家電產品形式,將是以智能為手段、健康為目標的一系列場景。[8]
以數據采集、辨識、干預所組成的智能健康家居構成健康管理的主體。對照現有的健康家電標準體系,現有健康家電標準多集中在產品端,是“干預”的重要執行者,相比之下,辨識、感知端的產品與技術標準就相對薄弱。另外,對于家電產品,場景化與技術服務平臺已經成為家電產業的發展方向,不再是單一產品,而是一系列為實現特定目標的家居場景;不再僅是產品使用,而是更多考慮產品設計、制造、運輸、使用的整個產業鏈的技術標準體系;不再是單純產品質量的考量,而是集成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的家居場景服務平臺。[4][7]
市場和技術的需求也指明了標準化工作的方向,發揮標準研究的前瞻性,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引;跨領域的標準化工作需求,涉及家電行業整個產業鏈,涉及互聯網、人工智能、通訊協議、數據安全等領域,需要不同職能部門合作。比如,智能健康家電系列產品、場景標準,涉及交叉領域,家用電器技術委員會、通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多歸口,合作有益于解決通訊協議不統一,多品牌無法互聯等問題,清除阻礙整個智能家居市場發展的桎梏。
發展家電產業綠色產業鏈、可循環技術、低碳技術,是面對我國2060年碳中和戰略家電產業所采取的重要手段。碳中和相關的技術、標準目前還有極大欠缺。節能提效、回收利用設備和技術,如低壓電機、新型低溫制冷劑、可再生材料等技術,將為家電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改變。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家電產品能效標識法規以及執行體系,成功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能效標識只是針對家電產品的耗電量,間接關聯家電使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而對于家電生產制造全產業鏈,并不能涵蓋生產、使用、回收過程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科學的溫室氣體排放評價標準及認證,促進環保、高效家電技術的發展。
面對新局勢,家電行業發展、技術發展同時也帶來標準研究的新方向與新任務:
(1)水凈化:在抗菌技術基礎上,拓展追蹤最新的重金屬、微生物等其他雜質去除、水硬度與營養調節技術。
(2)空氣凈化:更新顆粒物去除、微生物去除、揮發性有機物去除技術。
(3)食材凈化:抗生素、微生物、激素、農藥等的去除技術。
(4)營養保留:考察烹飪設備及加工條件對于維生素C、不飽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優質蛋白、膳食纖維、葉綠素等營養物質的保留情況,調研健康飲食需求,對特定消費人群提供必要的指引。
(5)助眠等智能家居場景:研究人體健康參數指征,定義助眠家居環境、技術指標、規范采集數據要求等。
(6)生理指標監測與研究。中醫治療未病,中醫狀態學知識圖譜;生理指標檢測數據的有效性與臨床關聯性。
(7)碳中和與碳減排技術和相關標準。建立涵蓋全產業鏈的更加全面、科學的溫室氣體排放評價標準。
(8)嬰幼兒和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健康防護管理。智能家居提供便捷的環境操控,為嬰幼兒和老人提供舒適的溫度、濕度、光線、空氣、水,睡眠輔助等服務;AI圖像及行為識別,使嬰幼兒、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得到遠程關注,在摔倒或需要幫助時,提供及時的救助服務。
綜上,標準化工作在解決質量監管與評價的問題之外,針對重點技術展開重點研究,突出中國特色,提升大國質量。
本文闡述了建立在產品功能基礎上的健康家電標準體系,面向未來的家庭健康管理標準體系。家庭健康管理標準體系涵蓋數據采集、辨識、干預,而現有健康家電標準多集中在產品端,執行“干預”,采集和辨識方向的技術、產品、場景標準還比較薄弱。面向生活實際需要的全范圍解決方案及應用場景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標準應發揮引領作用,建立結構化標準體系,同時積極推進標準化工作改革,發揮交叉領域標準的創新性,致力于解決通訊協議差異性大、多品牌設備之間無法互聯、假物聯等問題,清除阻礙整個智能家居市場發展的障礙。同時,建立現代化的家電標準體系,也為實現家電行業質量管理能力和管理體系的現代化夯實基礎。